.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二十五集

「按《要解》義,此土凡聖之同居遜於極樂者有四」,我們這個世間現在也是凡聖同居土,跟極樂世界相比差別很大。略說有四種:

第一種「暫同」,不是長期在一起。「此土小乘初二三果、大權菩薩,度生機盡便不復示現,故與此土凡夫只是暫時同居,非究竟也。在彼淨同居土,可與諸大菩薩俱會一處,直至成佛」,一直到成佛。在極樂世界,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這些大菩薩們天天在一起。所以在極樂世界進步非常快速,這是不能不去的。

第二,「難遇。雖有聖者現居此土,但不易見聞親近」。五台是文殊菩薩道場,九華是地藏菩薩道場,峨嵋是普賢的道場,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在普陀,大迦葉尊者的道場在雞足山。當地的人告訴我們,他們真在這裡,有時候上山的人會遇到。但是不是常常遇到,偶爾遇到,遇到不容易親近,他頂多給你說兩句話,一轉身就不見了。「而在極樂則皆如師如友,朝夕同聚」。極樂世界的佛多、菩薩多,多過學生,所以從早到晚都在一起。

第三,「希少。聖者如珍如瑞,希有難逢」。這是說娑婆世界,我們這個世界很難遇到,真的是稀有難逢。極樂世界,「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這是菩薩位到頂頭了,一生補處,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彌勒菩薩都是一生補處。這些人常常在身邊,常常得他們的加持、得他們的提攜,所以極樂世界修行成佛快,快速的程度也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第四,「所作不同。在此土,聖者咸遊聖域,而眾生輪轉六道,升沉無定」。這一比,差別就太大,小乘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他們不斷向上提升,離開我們到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超越六道輪迴,證得阿羅漢,證得四聖法界(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就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到這裡去了),跟我們同居暫時的,他一提升就走了,眾生還在六道搞輪迴。「凡聖雖同居此土,而其所作與成就則迥然不同。在極樂則同盡無明,同登妙覺」。跟這些大菩薩可以同時斷盡無明煩惱,同時證得妙覺果位,證到妙覺就回歸常寂光。「故知同居淨土之同居,勝於此間無量億倍也。」

「又此土之凡,包括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趣,而彼土同居則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只有人天,又何況那邊的人天,他們所受的法性身,所居的法性土,無異於法身菩薩。「得往生者,不復更入三惡道,永離惡趣。不似此間眾生,生死海中,頭出頭沒,輾轉惡道,苦趣時長。」這幾句話我們要熟記,太重要了!也就是告訴我們,這一生如果不能往生,再搞六道輪迴,決定是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我們要想想,這世界還能住嗎?真正明瞭,這一次的機會一定要掌握住,千萬不要錯過。

「更有進者,如《要解》云,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為什麼?「同居土之凡夫,須斷盡見思二惑,方得漏盡通,始截生死流,出同居而升方便有餘土」。這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走這條路,見思煩惱能斷乾淨嗎?真正斷乾淨了才得漏盡通、證阿羅漢果。「此名豎出三界,其事甚難」。「今此往生法門」,它妙,妙在哪裡?「乃捨同居穢,而生同居淨。得生極樂,即斷生死,故名橫出三界」,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斷生死,六道生死輪迴永遠沒有了。前面一個等級一個等級往上提升叫豎出,淨宗不經過這個等級,不需要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要經歷二十八層天,沒有這個必要,從人間就出去了,所以叫橫出,不是豎出,橫出三界。「而往生之人,不待斷此見思二惑」。見思煩惱斷,難!這個法門帶業往生,帶什麼?帶見思煩惱。「但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便蒙佛願冥加,決得往生淨土,其事至易,故名易行道」。我們真的要把這樁事情放在心上,要抓牢,不能放鬆,決定在這一生往生極樂世界。

有人說我這一生超過李老師,那是什麼?緣分不一樣,老師沒有出過國,在國際上沒有影響,我們有這個緣分。除這一點之外,無論在德學,道德、學問上,跟老師比相差很遠,老師能打一百分,我們跟他比頂多不過三十分而已,你說差距多大。我們以後,往後真叫一代不如一代。原因是什麼?孝心、敬心,孝順父母的心不如,社會影響太大了;誠敬心沒有了,清淨心沒有了,恭敬心沒有了,縱然有好的老師,不教。為什麼不教?沒有學生肯學。所以,印光大師一再教導我們,一分誠敬得一分受用,十分誠敬得十分受用。你能夠學多少不在老師,在你自己對老師、對所學的這個課程有幾分真誠恭敬,關鍵在這個地方。

經上講,但能發菩提心,想想這不容易,菩提心發不起來。我們聽蕅益大師的說法就行了,用蕅益大師所說的,我們人人都能做得到。蕅益大師怎麼講?第一個信,第二個願,第三個持名,你看信願持名四個字。我真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我真相信有阿彌陀佛,這就是發菩提心。這人人都可以成佛,這真普度眾生。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便蒙佛願冥加,決得往生淨土,其事至易,故名易行道,如是方便直截,殊勝希有,乃十方世界之所無」。確實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沒有這個事情,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有,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一定要把極樂世界抓穩。

國內有個同學給我發了一個信息,他說最近國內出現許多個人發明的念佛方法,問我們如何看待這樁事情?我在此地答覆大家,我們要依蕅益大師,我們要依《無量壽經》會集本,這部經上沒有的我不相信。世尊滅度之前告訴我們四依法:

第一個,「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要依靠經典,我們要依經典上有的。是不是真的經典,標準是什麼?《大藏經》,會集本是根據《大藏經》上會集的,字字句句沒有離開原本,沒有一句話是人加進去的,字字句句是經典原文,重新編排組織成為會集本。五種原譯本裡頭有的經文全都在此地,沒有漏掉。什麼叫老實?什麼叫聽話?遵循經典上的教誨就是老實、就是聽話。自己自作聰明要想一套方法,那是決定不許可的,「依法不依人」。

「依義不依語」。《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裡面有很大的差別,最明顯的,五個本子裡頭有二個本子四十八願,有二個本子二十四願,有一個本子三十六願,翻譯決定不能翻成這樣的,所以古大德說,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無量壽經》至少講過三遍,這三遍都被記錄下來了,所以才有這樣的差別。那麼會集就有必要了,把四十八願、二十四願、三十六願合起來看,有相同的、不相同的,做成一個完整的本子。要知道世尊當年講經,時間不一樣,聽眾不一樣,處所不一樣,環境不一樣,所以他講經的時候就有差別。不是每句話完全相同的,可是意思相同,這就是依義不依語,意思相同就可以,語言不同、翻譯文字不同沒有關係,最重要的經的義理。

第三個,「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能幫助我離開六道輪迴,幫助我證果,這是了義,我學這個法門我能夠得到,這叫了義;我沒有辦法做到,對我就是不了義。所以了義、不了義因人而異,上上根人《華嚴》、《法華》是了義,下下根人一句阿彌陀佛是了義,這就是了義沒有一定。我們自己心裡要有數,我用這個方法,我一定會成就,這對我就是了義。

第四個,「依智不依識」。智是我們今天講理智,識就是感情,對人對事對物,對佛法的選擇,都要用理智,不要用感情。感情,他學這個,我要跟他學,他能成就,我不能成就,這就錯了。他學那個法門能成就,我學這個法門能成就,各人都是了義。

四依法,還有總的綱領,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修行人,無論在家出家,要持戒,要不怕苦。苦有什麼好處?出離的心強,不想在這個世界上住,一心嚮往極樂世界。世尊在世為我們表法,一生沒有道場,過游牧生活,而且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樹下只住一晚上,明天換一棵樹,這就教你什麼?沒有貪戀。衣服只有三衣,有一個具,叫尼師壇,墊在下面的,這麼簡單。

「故知極樂同居,勝於十方佛土,又帶業往生,仍屬凡夫,但無退轉,一生成佛。故往生同居,亦即圓生四土。」末後這一句說得好,我們是帶業往生的,帶業往生就是凡夫。成聖要斷惑,小乘初果就算是聖人,見思煩惱,見煩惱斷盡了,才能證得初果,我們一生做不到。我們只能到極樂世界去斷惑,那個地方斷惑快,往上提升很容易,為什麼?那個地方沒有惡緣。

中國古代童蒙養正,嬰兒才生下來,從才生下來一直到三歲這一千天,媽媽要把孩子看好。所有一切與倫理道德相違背的,我們今天講一切負面的,不是正面的,一切負面的,不能讓他看到,不能讓他聽到,不能讓他接觸到,他能夠看到、聽到、接觸的,統統是正面的。這一千天的薰陶管用。古人有一句諺語說,「三歲看八十」,這三歲的薰陶到他老,八十歲都不會改變,這力量太大了。所以紮根教育是從小孩一出生到三歲之前,不是三歲之後,三歲之後已經學壞了,你教不了了。

佛門裡面,佛陀、菩薩、羅漢是三個學位的名稱,最高的學位是佛陀,第二個學位是菩薩,第三個學位是阿羅漢。每一個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決定拿到佛陀的學位,拿到阿羅漢、拿到菩薩不能離開極樂世界。

「二、方便有餘土。若人念佛功深」,蕅益大師說,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有信有願決定往生;生到極樂世界品位高下,功夫的淺深,現在講功夫。生凡聖同居土的功夫淺,只是把煩惱伏住,沒斷,念到功夫成片就伏住了。日常生活當中自己要提高警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只生阿彌陀佛這個念頭,念頭起來阿彌陀佛,念四字、念六字沒有關係。「以離雜亂之心,專念一句名號,心口相應」。心裡想著佛,口裡念佛的名字,或者心裡面也想阿彌陀佛四個字,也很好。心口相應,「字字分明,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如是念佛,名事一心」。事一心把見思煩惱念掉了,怎麼知道念掉了?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心上真正有佛,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是把見色聞聲,六塵境界不放在心上,不是叫你不看、不聽,你能看,你能聽。凡夫把看到、聽到都放在心上,這就錯了,被染污了;看得清楚,聽得明白,不放在心上,沒有染污。心上呢?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就是事一心。「若達此境界,雖不求斷惑,而見思煩惱自然斷落」。念佛往生的人念到這個功夫,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一定是先用光照你,你被佛光注照,你的功夫就提升一倍。「則從此界之同居穢土,橫生極樂方便有餘淨土。」見惑斷了生下品、中品,思惑要是斷了生上品。這是給我們介紹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

蓮池大師當年在世,有人問他老人家,你老人家教人念佛怎麼教法?他說我教人念佛念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人家問,你自己呢?我自己念四個字。為什麼?我決定要往生。決定往生就不要客氣了,南無等於說客氣話,南無是皈依的意思、歸命的意思、恭敬的意思,這不必加了。勸人為什麼加?因為他未必求往生,不求往生加這兩個字好,恭敬阿彌陀佛、禮拜阿彌陀佛、歸命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結緣,不一定這一生能去。假如真正發心這一生要去就學蓮池大師,四個字,就這四個字就能出離六道輪迴,就能往生極樂世界。

有真信、有真願,然後一向專念,淨宗的行門圓滿具足,沒有一個不往生。我們自己好好修學這個法門,我們也勸人修這個法門。

念佛沒有間斷,工作的時候需要用思惟,就把佛號放下,認真去工作,工作完畢之後佛號就提起來,這都叫做無有間斷。諦閑老和尚教鍋漏匠的方法,我們非常適用。他教鍋漏匠就一句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不分晝夜。他念三年,預知時至,自在往生,沒有病痛,站著走的。

「三、實報莊嚴土。若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是名事一心。事上即得,理上未徹,屬定門攝,未有慧故」,智慧沒開。他是屬於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功夫淺深也是千差萬別,我們重要的是要把我們念佛三昧的功夫不斷向上提升。在什麼地方見功夫?就是六根在六塵境界上,眼見色、耳聞聲,看到外面境界會不會起心動念,會不會對外面境界生起貪著。順境沒有貪著,逆境沒有怨恨。喜怒哀樂都是煩惱,中國人講七情五欲,接觸境界會生七情五欲就錯了;能不生七情五欲,這就有了一點功夫。功夫深厚的人無論什麼境界,順境逆境如如不動,不為境界所轉,不受境界的干擾,這個人有功夫,這就是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時間久了,不但不生煩惱,生智慧,順境生智慧,逆境也生智慧。智慧是什麼?照了事實真相。照了事實真相之後會生起大慈悲心,憐憫那些造罪業的眾生,為什麼?看到他們的果報。你不但不怨恨他,你還會發心怎麼樣救他,怎麼樣讓他少受一點苦。

「實報莊嚴土。若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這事一心。「事上即得,理上未徹,若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於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無念」,這是什麼?這是從念佛三昧上開悟了,開悟是理一心。開悟必定通過事一心,事一心就是念佛三昧,理一心是開悟,開悟就是見性。

我看海賢法師的光碟,我的判斷,他具足念佛的條件就是老實、聽話、真幹。而且是真精進,從二十歲接受老師的教誨,到一百一十二歲,九十二年不間斷,功夫一天一天的向上提升。我們的判斷是三年,二十歲到二十三歲得功夫成片;再三年得一心不亂,事一心;再三年,應該三十到四十之間,他就念到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要生在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他可以示現佛身而為眾生說法;他要是活在中國隋唐朝代,他可以以祖師的身分出現。今天佛教衰微,所以他示現一個老實念佛。一生什麼身分?農夫的身分,種田的。也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表演大乘佛法理事相應、理事不二,演出三福六和,演出三學六波羅蜜,演出普賢十大願王。最後拿著書照相,那是演出六和敬。世出世法和為貴,家和萬事興,不和就要崩潰,同歸於盡,必須要和睦。最後表法勸導僧團、勸導社會、勸導國家統統要和。人民和睦,國家興旺,長治久安;家庭和睦,這個家一定興旺;公司行號,老闆與員工和睦,這個企業一定成長、一定興旺;世界各國、各族群、各宗教和睦,天下太平,地球上出現盛世。你細細觀察這個老人,他表這些法。他說他什麼都知道,我相信,大徹大悟哪有不知道的!所以他的心清淨,不住有念,不落無念,佛號不間斷,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到這個境界。

功夫成片,他就能往生,有能力往生就一定見佛,眾生有感,佛就現形,感應道交。這個不是在佛那邊,在自己這邊,我想見就見到。你想見見不到是你用妄心,用真心就見到。我們常講的真誠、清淨、恭敬,有這三個心就能見到佛。見不到,這三種心分數不夠,如果只有三十分不能感應,如果有七、八十分肯定有感應。全操在自己,不是阿彌陀佛,完全是我們感,(阿彌陀佛)自自然然的應。

阿彌陀佛在哪裡?沒有離開我們,法身佛,法身彌陀是常寂光,遍一切處一切時,我們都在他光中。就是我們的心真誠不夠、清淨不夠、恭敬不夠,所以沒有感,他就沒有應;如果有感,分數夠了,肯定就見佛。見佛的時候,佛一定會告訴你,你還有多久壽命,等你壽命到的時候我來接引你,等於來給你授記,你曉得什麼時候走。但是你如果要求我壽命不要了,馬上就帶你走。帶你走一定留幾天,為什麼?提升你的功德。就是你往生的時候,別人知道這念佛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讓很多人生起信心,你讓很多人發願求生淨土,這就是功德;如果當時帶你走,這個功德你就沒辦法得到了。佛慈悲,通常會給你三、四天,讓你去宣揚。尤其你沒有生病,身體好好的,怎麼說走就走,哪有這種事情?到時候真讓你看到,這才佩服,這才知道不是假的。

「如《疏鈔》云: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無念而念,念而無念;言思路絕,不可名狀。唯是一心,清淨本然之體」,自性的理體他見到了,「更有何法而得雜亂,是名理一心;屬慧門攝,兼得定故」,一定有定,定才開智慧。「念佛若達理一心」,這個時候「破一分無明」,就是起心動念沒有了。這個境界見到微細的念頭,用什麼見到?定功,甚深的禪定見到,大乘經教上常說的八地以上,也就是我們經題上清淨、平等、覺。覺是大徹大悟,不是一般的覺,八地以上的覺,他見到阿賴耶的三細相,業相、轉相、境界相,破無明才能見到。「生實報莊嚴土,同時分證常寂光淨土」,沒有完全證得常寂光,所以是分證。分有少分、有多分,最後他契入常寂光,契入常寂光就是證得妙覺果位,圓滿成佛。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十五集)   /4/5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最有效
白癜风有什么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emsbc.com/yfxbjhl/14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