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三讲闭经

闭经

凡女子年龄超过16周岁,仍不见月经来潮;或月经已经来潮,但又中断3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现代医学将前者称为原发性闭经,后者称为继发性闭经。

西医学认为,正常的月经有赖于大脑皮质、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等功能的协调。其中任何环节发生病变,即可导致闭经。其他内分泌腺体如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或某些精神因素、环境改变、寒冷、消耗性疾病、多次刮宫流产、放射线治疗等也能引起闭经。

闭经原因归纳起来不外虚、实两类。虚者,多由先天不足,肾气未充,或多次刮宫流产,耗损精血;或饮食劳倦,损及脾胃,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耗损气血;或失血过多等,均可造成血海空虚,冲任失养,无血以行,导致经闭。实者,多由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血滞不行;或饮冷受寒,邪气客于胞宫,血脉凝滞;或脾失健运,痰湿内盛,阻于冲任等,均能使冲任不通,胞脉闭阻而导致经闭。其病位主要在肝,与脾、肾密切相关。

本病以女子年过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以往有过正常月经,现停经在3个月以上为辨病要点。

临证若为超龄月经未至,或先见经期错后,经量逐渐减少者,属血海干枯;若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汗出,舌质红,脉弦细者为肝肾不足;若见畏寒肢冷、面色白,小腹冷痛者,属肾阳亏虚;如兼见心悸怔忡,气短懒言,神倦肢软,纳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者为脾胃虚弱;如见心悸气短,面色白无华,舌淡脉细者为血海亏虚。若见骤然经闭不行,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小腹胀痛拒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者为气滞血瘀;形寒肢冷,小腹冷痛,得温痛减,苔白脉沉迟者,为寒凝血滞;形体肥胖,胸胁满闷,神疲倦怠,白带量多,苔腻脉滑者,为痰湿阻滞。

1.血枯经闭

治法:补气养血。取任脉、背俞穴为主。针用补法,并灸。

处方:肝俞、脾俞、膈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潮热盗汗者,加太溪;心悸者,加内关;纳呆者,加中脘;血虚者,加气海、胃俞。

方义:本方的主要作用为调理脾胃,补益肾气,充养冲任。脾胃为后天之本,故取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健脾补肾以调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肾气旺则精血自充,故取肾俞、关元以补肾气;肝藏血,脾统血,故取肝俞、脾俞和血会膈俞以调血。诸穴配合共奏益其源,调其流,冲任得调,血海充盈,月事应时而下之效。

2.血滞经闭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化痰,温经散寒。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针用泻法,寒凝者,可施用灸法。

处方:中极、地机、合谷、三阴交、太冲、丰隆。

配穴:气滞血瘀者,加血海;痰湿阻滞者,加阴陵泉;寒凝者,加命门、腰阳关;胸胁胀满者,加内关。

方义:中极属任脉,能调理冲任以通经血;地机为足太阳经郄穴,为血中之气穴,能行血去瘀;合谷是手阳明经原穴,功善行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与合谷相配既可行气调血,又可健脾利湿,理气化痰;太冲为足厥阴经原穴,可疏肝理气;丰隆为足阳明经络穴,能健脾化痰。本方共奏气调血行,冲任调达,经闭乃通之效。

3.肾阴亏虚

治法:滋养肾阴,填补精血。针用补法。

处方:肾俞、志室、气海、三阴交、太溪。

4.肾阳不足

治法:温补肾阳,散寒通经。针灸并施。

处方:肾俞、命门、关元、气海、归来。

5.气血虚弱

治法:益气养血,填补精髓。针灸并施。

处方:气海、合谷、血海、三阴交、地机、太冲。

6.痰湿阻滞

治法:健脾利湿,理气化痰。平补平泻。

处方:中脘、中极、脾俞、三焦俞、丰隆、三阴交。

7.寒凝胞宫

治法:温补下元,活血通经。针灸并施。

处方:关元、归来、腰阳关、关元俞、三阴交。

1.皮下埋针将麦粒型皮内针埋在气海或血海穴处,一般埋藏2~3天为宜。

2.皮肤针叩刺取督脉、膀胱经,轻度或中度叩刺,使皮肤充血为度,隔日1次。

3.穴位注射肝俞、脾俞、肾俞、气海、关元、石门、归来、足三里、三阴交。每次选用2~3穴,用黄芪、当归、红花等注射液,或维生素B注射液,每穴注射1~2ml,隔日1次。

1.石门三焦募穴任脉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2寸。

主治:①腹胀、腹泻、痢疾、绕脐疼痛等肠腑病症;②奔豚气,疝气;③水肿,小便不利;④遗精、阳痿;⑤经闭、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尽等妇科病症。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慎用。

临床经验:①经闭,配关元、归来、合谷、三阴交;②产后腹痛、恶霸不止,配关元。

2.阴谷足少阴肾经合穴足少阴肾经

定位:屈膝、腘窝内侧,当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

主治:①癫狂;②阳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崩漏等泌尿生殖系疾患;③膝股内侧疼痛。

操作:直刺1~1.5寸。

临床经验:①小便不通,配阴陵泉;②小便短赤涩痛,配水道、中极、复溜。

3.关元俞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腹胀,腹泻;②腰骶痛;③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

操作:直刺0.8~1.2寸。

临床经验:腰膝冷痛,配秩边、足三里。

1.经闭在临床上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经闭多因贫血、营养不良、感受风寒及精神刺激等引起,因而除积极治疗外,还要注意增强营养,避免精神刺激,以减少本病的发生。

2.本病证型虽多,但不外虚、实两类。一般以胸胁胀满,小腹胀痛为实;头晕肢软、纳少、心悸失眠,腹无胀痛为虚。临床以虚证为多见。治疗时应遵循“虚者补之,实者通之”的原则。切勿虚实不分,滥用通破之法。

3.针灸治疗经闭,一般根据虚实的不同表现而采取相应措施,或针或灸,或针灸并施。例如血滞经闭以针为主,血虚闭经以灸为主。同时还要注意随证选穴,可收到满意效果。如出现腰膝酸软者加命门、腰眼、阴谷;潮热盗汗者加膏肓俞、然谷;纳少泄泻者加天枢、阳陵泉、中脘;心悸、怔忡者加内关;小腹胀痛者加气海、四满;胸胁胀满者加期门、支沟;白带多者加次髎等。

4.本病有因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所致,又有因生殖系统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或先天发育不全所致,针灸效果各不一样。因此,临证必须进行认真检查,以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

5.临证尤应与早期妊娠相鉴别。

例1:刘某,女,38岁,教师。主诉:月经不来潮2年。病史:患者诉13岁时月经来潮,经期较为正常,育有一子。年11月因精神刺激,长期郁闷而月经不来潮,医院检查治疗、诊断为继发性闭经,用“黄体酮”注射和中药内服,均获一时之效,复又如故。现胸闷胁胀,嗳气后稍舒,烦躁易怒,看诸事均不遂意,动则发火,头胀失眠,两乳胀痛,纳差,二便正常。检查:情绪急躁,两目发红,舌质暗,脉沉弦有力。中医诊断:闭经(气滞血瘀型)。西医诊断:继发性闭经。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活血通经。取穴:气海、太冲、内关、三阴交、地机、血海。操作:针前排空小便。气海穴直刺1.5~2寸,用提插泻法,使小腹发胀;太冲穴直刺0.8~1寸,施捻转泻法;内关穴针略偏上直刺0.5~1寸,行捻转泻法,针感向肘部传导;三阴交直刺0.5~1寸,行捻转平补平泻,令针感向股部传导;地机穴针尖略向上直刺1~1.5寸,行提插泻法,使麻胀感向上传导;气海穴直刺1.5~2寸,行捻转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分钟,8次为1个疗程。针刺4次后胸闷、烦躁、失眠等症好转;针刺12次后月经来潮,但经行不畅,小腹胀痛,经量少,色紫黯;共针刺4个疗程,月经来潮,经色、经量正常。后随访1年,再未复发。

例2:耿某,女,20岁,营业员。自诉:平素尚健,15岁月经初期后,月经多后延至45天左右。每次行经时多腹痛、腹胀、全身乏力,或少腹胀满,经量尚可,经色暗红,有块,每次经期腹痛多服止痛药控制,甚则不能坚持工作。现已76天月经未来,伴有心烦易怒,食欲不振。诊为气滞血瘀。治法以行气活血通经为主,乃取合谷、三阴交、曲泉、地机,均取双侧。首次施针,合谷先针右侧,后针左侧,针下得气后,左右两穴均令针感向肘部传导之后再起针;再刺曲泉、地机两左侧,针下得气后,左右两穴均令针感向肘部传导之后再起针;再刺曲泉、地机两穴。第4日上午患者告知月经来潮。

扫描







































鍖椾含娌荤櫧鐧滈鐨勫摢瀹跺尰闄㈡渶濂?
鍖椾含鐧界櫆椋庢不鐤楁晥鏋滃ソ鐨勫尰闄?



转载请注明:http://www.emsbc.com/yfxbjys/15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