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与经方
西医之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以发热、低血压休克、急性肾功能不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我在年至年间,领导一个科研组,深入疫区,对此病进行了系统研究。经方几乎参与本病全程三期治疗,效果奇佳!
(一)发热期——柴胡桂枝汤、桂麻各半汤
湖南疫区本病多为湿热证,初起表现为湿偏重的太阳与少阳表证:恶寒发热,热势起伏或往来寒热,头痛,腰痛,身痛,无汗或少汗,鼻塞,咳嗽,头昏目眩,心烦,呕恶,纳呆,口苦,面红目赤,渴喜热饮或不多饮,球结膜水肿,咽腭及腋肋可见针尖样红点,脉弦细数,舌红苔薄白。
这西医所说的出血热,在中医属于疫毒夹寒湿袭表、郁热侵犯血络,而疫毒又均有以募原、少阳、三焦为其窠穴的特点所致。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我拟定柴胡桂枝汤合三仁汤的“柴胡败毒汤”治偏少阳者,而桂麻各半汤合三仁汤的“麻桂败毒汤”治偏太阳者,小批量制成ml一剂的水煎剂,治疗余例。
轻、中型病例常可热降症减而直接进入多尿期以至恢复期,达到表解里和的效果;重型患者亦多能顺利度过发热期。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初期证同EHF,如法服此两方常可收到汗出热退的效果,比诸EHF患者似尤显著。
(二)低血压休克——通脉四逆汤
这种病人多表现为气阴两虚或阳脱证,参麦针、参附针有独到疗效。但对极少数危重型难治性休克之属少阴格阳证者,上述两种针剂力尚不足,须用通脉四逆汤大剂急救回阳。即使如此也有疗效不太满意者,故而研制生附子的经方新剂具有现实意义。
(三)少尿期——大陷胸汤、小白散、抵当汤
宣畅三焦方少尿期为本病极期,疫毒盛而正气亏,湿热由表入里,结于三焦;瘀、水、热绞结,气机逆乱,满腹胀痛拒按,二便不通或黑便如泥,胸满息促,呕吐呃逆,出血倾向,甚至神昏、谵语等。
此时常呈典型的大结胸证和热入血室证,治法贵在大力破瘀、逐水、泻热、开结以宣畅三焦气机,令水火运行顺畅,则可有效地防止心衰肺水肿(水邪凌心犯肺)、DIC继发纤溶亢进(热迫血行、气逆血乱)、尿毒症(关格)、脑出血、脑水肿(瘀热闭窍)等危重并发症的发生。
为此,我们制订了“宣畅三焦系列方”:以大陷胸汤逐水泄热(若热证不著者,用小白散);桃仁承气汤合抵当汤攻瘀泄热;另以麻黄汤、五苓汤合平胃散(名“宣畅三焦方”)宣畅三焦气机。以上均制成微型口服或直肠灌注液,每剂60ml,每4小时用30ml,日晚连服。常收大下淤泥样恶臭便后,腹症锐减,小便随之增多,三焦气机畅通而病入坦途之效。
多尿前期尿量虽增,邪有出路,但仍余邪未净,故仍常以五苓散加减清利湿热;多尿后期余邪去而正未复,常见肾关不固之症,金匮肾气丸为常用之方。
恢复期可见多种瘥后病证,如心烦不眠的栀子豉汤证,脾虚多唾的理中丸证,虚热不退的竹叶石膏汤证,呃逆不止的橘皮竹茹汤证,心下痞的泻心汤证等等。经方疗效确切而稳妥。
余感到:运用经方治EHF,要抓两个关键:一是病机符合,二是主症符合。只要做到这两个符合,疗效便可以预期。而当病机与主症略有出入时,又须相应化裁加减,才能用经方治今病而疗效卓著。
2慢性肾盂肾炎与经方
禹余粮丸证:禹余粮丸方《伤寒论》用以治“小便已阴疼”,方已佚失,现多用古本《伤寒杂病论》方。慢性肾盂肾炎日久,肾气不足而气虚不摄,症见腰痛,小便已阴疼,尿频急而清,神倦肢冷易感,月经色淡淋漓难尽,白带多等,用此方益气固摄有效。
若湿热久羁下焦,阴中灼热,口苦,少寐,又当去姜、附之热,加白茅根、苡米仁、西瓜子仁等清利湿热;若肾亏腰痛剧者,还应加用杜仲、川断、桑寄生等补肝肾、强腰脊。
一女青年患本病日久,腰痛、小便已阴疼,约持续半小时方能缓解,旦轻夕重。阴中虽灼热而尿清白,神疲肢冷,易感,月经量少色淡不易干净,带多,少寐,晨起口苦吐清水。
据病机与主症,予禹余粮丸加减:禹余粮15克,党参15克,五味子10克,茯苓15克,甘草30克,白茅根15克,桔梗10克,桑寄生15克,杜仲15克,川断15克。连服16剂,诸症基本消失,继自服上方10剂获愈。
附子汤证:肾盂肾炎日久,肾阳已亏,腰痛浮肿,怯寒特甚,易感神惫,心悸耳鸣健忘,脉迟舌淡,虽有下焦湿热之症(小便频短急,胀色赤,口臭苔黄腻等),当以附子汤为主,肿甚无汗加麻黄(合麻黄附子汤)以温阳利水,配以白茅根、苡米仁、赤小豆等清利湿热而无伤阴之弊,且有益脾之功,标本兼顾,立竿见影。
一女患本病年余,反复发作,愈作愈甚,头面四肢浮肿,腰酸痛,小便短赤浑浊如橘汁,怯寒甚,无汗,易感神疲,腹胀不食,头昏耳鸣心悸健忘,多梦少寐,口臭,大便时结时溏而溏多结少,或便带鲜血,苔根黄腻,脉迟。方用熟附子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白芍10克,党参10克,麻黄3克,甘草15克,浮萍10克,白茅根15克,苡米仁20克,赤小豆15克。六剂大效,诸症大减,守方调理多剂获愈。
3阴黄与经方
当今治黄疸型肝炎、大多习用茵陈蒿汤及清热解毒中草药,对常见的阳黄证疗效甚捷,遂令不少医书淡忘了阴黄证治。而不少长期住院治疗少效且黄疸益加深,临床症状日益加重,被视为“难治性”黄疸者,往往就是阴黄。
患者表现为精神极度困倦,怯寒肢冷,便溏,纳呆,呕恶,时腹胀满,小便深黄混浊,脉迟缓,苔白滑。此时虽黄疸色深如金,不可以阳黄论治。
我常用茵陈五苓、理中、四逆辈获良效。如一男青年,五月患乙肝,至八月黄疸仍未退尽,长期感冒咳嗽,恶心,纳少,便溏,委顿不堪。曾服大量清热解毒退黄中草药和保肝西药无效,医患双方精神均颇紧张。
给予二陈汤、玉屏风、四君子加茵陈、焦三仙等迅速好转,诸症悉除。至次年初,因劳累过度,又感不适,肝功能又出现损害,GPT升到u,乙肝五项示HBsAg与HBeAg阳性,黄疸再现并迅速加深,精神萎靡,四肢乏力,腹胀,纳差欲吐,伴有痰多、便溏、晨起鼻衄,脉弱苔白。
证属阴黄,予茵陈30克,茯苓30克,猪苓30克,泽泻20克,炒白术30克,桂枝15克,法半夏15克,陈皮15克,炙甘草10克。连服7剂,黄疸明显减退,诸症改善,守方减半量再进14剂,诸症消失。继以补中益气汤善后得愈。
又一中年妇女,素体阳虚,患甲肝,发热恶寒,怯寒特甚,恶心不食,神萎肢冷,便溏,巩膜呈黄绿色,脉沉迟弱,苔白。予茵陈30克,熟附子15克,干姜15克,党参30克,白术30克,茯苓30克,甘草10克。大概30余剂,黄渐退,诸症寻愈,肝功恢复正常。
4痛证与经方
芍药甘草汤—治痛第一方。无论人体上下内外诸般痛症之属寒、热、虚、实诸种病机,此方均堪选用。每用则必大量,芍药(常用白芍,必要时与赤芍同用)30~90克,甘草(常用生者,必要时与炙草同用)15~30克。
习惯用法是:头痛配川芎、白芷;项背痛配葛根;上肢痛配桑枝、桂枝;下肢痛配牛膝、木瓜、独活;腰痛配桑寄生、杜仲、续断;胸痛配橘络、丝瓜络;胁痛配柴胡、枳实、元胡、川楝;气虚证配黄芪、党参;血虚证配当归、鸡血藤,阳虚证配附子、肉桂;阴虚证配三甲;风寒湿痹用桂枝附子汤;风湿热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等等。
5神经官能症与经方
临床最常见的神经官能症有失眠、恐惧、多疑、焦虑等,其伴随症状众多。患者或沉默寡言,精神抑郁,或絮絮叨叨,反复诉说。脉舌正常,而主诉常重。经方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大剂长服,辅以调畅情志和精神鼓励,可获满意疗效。
一中年知识分子,男,45岁,患脑动脉硬化,颈椎病,胃、十二指肠炎(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喉炎多种疾病,述症复杂,头、项、目、舌、咽、食道、心胸、胃、四肢、饮食、睡眠均有症状,但以心慌恐惧等精神症状最为突出。
初以桂甘龙牡汤合甘麦大枣汤、生脉饮等加味,服22剂,精神症状基本平复;后以胃中嘈杂头昏为主,以香砂六君合桂甘龙牡汤加天麻、珍珠粉、桂圆肉、菖蒲、远志等收功。
6流感与经方
不少人以为流感是热性病,所以要用凉药治疗,初时还以辛凉为主,银、翘、桑、菊广为运用,后来渐至苦咸大寒(如板蓝根等),理由是它们可以抑制病毒生长。至今国内感冒药市场为寒凉药占领。
结果是:大量的可用辛温解表的麻黄汤一两剂治愈的风寒感冒患者,却随意静脉输液一些抗生素或清开灵等寒凉药,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酿成久咳不已,或低热不退,或咽喉不利等等后果,临床屡见不鲜,而医者、患者竟不知反省。一方面造成药品的大量浪费,国家财政损失不可谓不巨,另一方面造成患者的痛苦,其社会影响的后效应不可忽视。尤可虑者,这种药品产销方式竟以其无可比拟的巨大宣传优势,把中医辨证论治感冒的优良传统完全抛弃了,何等的令人不安啊!
我领导的一个课题组,对感冒进行了大量样本研究,发现湖南省一年之中流感高发季节,临床以风寒感冒居多,麻黄汤有显著高于其他感冒药的疗效。尤其是误用静脉输液抗生素或口服寒凉药造成的久咳、久热、咽炎等,非麻黄桂枝类难以凑效。虽多方呼吁要生产辛温解毒药,但总被人难以接受。一个从中医来讲仅是最起码的常识,是这个理论过时了吗?非也!是技术条件太复杂,经济条件太高,难以实行吗?非也!好在党中央大力扶持中医药的趋势下,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春播行动”推广的中医药适宜贴敷技术,解决了好多儿童患者诸如此类的病症。
7高血压与吴茱萸汤
提到高血压,人们立即反应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须滋阴潜阳、柔肝息风。此实其一也。另有一类高血压,全无阴亏热象,而是一派阳虚风动、肝脾肾不足之证,应从温肝扶阳以息阴风论治。
余在九十年代初治一高血压患者,头晕沉重左上肢麻木无力,神疲怯寒,胃寒隐痛,口淡出水,小便清白,大便溏多结少,面晦胞肿,舌暗淡润滑,脉弦劲而迟。
初予吴茱萸汤加旋覆花、代赭石温肝平逆潜降息风,血压下降,诸症大减。后来曾改用附桂八味,即感不适,血压复升如初,遂坚持前方,先后共48剂,吴茱萸用量达20克,党参30克,生姜30克,红枣克,旋覆花15、代赭石30克。本方温中有降,是治肝之阴风内动高血压症良药。后来我的学生在临床上也发现此类高血压为数不少,他们用大剂四逆合吴茱萸汤取效,值得借鉴。
8周围性神经炎、骨炎与当归四逆汤
一人患周围性神经炎年余,上下肢麻冷,脚心尤甚,不知痛痒,食少形瘦,脉细弦而缓,经多方治疗无效。我认为本病重心在于厥阴肝阳不足,血脉不通,兼肾阳亏虚与卫阳不足(皮肤麻木)。当归四逆汤温肝通脉,加鹿茸温肾阳,黄芪补卫阳。服12剂即脚心转热,肢麻由肘、膝下降到指(趾)尖,并稍有知觉。后来患者不想口服,随使用桂枝、葛根、防风、桑枝贴敷大椎穴、肺俞穴,附子、黄芪、炒白术、内金贴敷神阙、中脘10天,诸症平复。随访二年无异常。
又曾用本方加鹿茸治一左胫腓骨中段硬化性骨膜炎患者,30剂后,患肢隆起处平复,酸痛亦止,食增神旺寐安而康复。我体会,当归四逆汤治肝肾阳虚所致的诸般筋骨脉病变,加温肾补髓的鹿茸尤佳。
9悬饮与十枣汤
悬症状类似渗出性胸膜炎,胸胁连背闷痛,咳唾尤甚,或有水声,或多痰涎。西医抗炎、抗痨、抽胸水等治疗虽常有效,但往往症状反复,迁延难已。我用十枣汤合控涎丹、旋覆花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口服一周后,改为5天服一剂,服药期间,配合半夏、细辛、干姜、炒白术、茯苓、陈皮贴敷肺俞穴、神阙穴20余天,无毒副作用。偶见胃脘不适反应,只须在中脘加一贴神曲、炒麦芽、内金,口服加大红枣用量(最多达90克)即可消失。
余感到,不可畏其药毒而踌躇,应本着以毒攻毒,除毒务尽的原则,必令症除为止,否则,可能功亏一篑。
10干姜附子汤中毒反应及处理
一人因怯寒甚而自服干姜附子汤(附子60克,干姜30克)两剂,遂致舌麻,通身灼热,面赤,头昏眼花。后用滋阴降火药(知柏龟板等)遂百剂无效,至我诊治时已舌麻四年,头亦麻木发胀,耳鸣,早上齿衄,夜难入寐,皮肤时发痒疹,搔之出水,易感,肢冷,舌边青紫瘀斑显露,脉右迟缓左沉细。
此系大剂附子中毒反应,其热毒入血,令血脉瘀阻,而阳气虚之体质并未因附姜而得以改变。故首选专解乌头附子毒的防风,和解百毒的甘草为主,配以大剂丹参、生地、白鲜皮、白蒺藜凉血通瘀,宣痹止痒,加玉屏风固夹卫气以治本。前后共服24剂,以防风、甘草贴敷肺俞穴、神阙20天,诸症痊愈。本例关键在于须认识附子中毒反应与处理方法。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盲目试药。
中医鼻祖扁鹊,上古时期中土人士,姓秦、名缓、字越人。扁为通假字,翩翩飞舞的意思,鹊是喜鹊,合起来就是翩翩飞舞而来的喜鹊。因为扁鹊所到之处都能够给大家带来去除病痛的快乐,所以被世人尊称为:扁鹊。
秦氏中医,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病、肿瘤、风湿类风湿、高血压、糖尿病、妇科、儿科以及皮肤疾病等急慢性疑难杂症,结合传世验方以及内病外治法、任督微针通络法,多能立竿见影获得良效!
咨询
END
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同号
13523315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难治吗哪家白癜风能彻底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