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达经》诸位化身的言论清晰的表明了韦达文献只是用来了解奎师那。《博伽梵歌》实所有《韦达经》的指引都只有奎师那才是必须了解的。不论在物质世界或灵性世界,奎师那都经常在享乐;也因为他是至尊享乐者的关系,所以对他来说,物质世界和灵性世界并没有分别。但对寻常的生物来说,物质世界是个障碍,因为生物在它的控制下,但奎师那是物质世界的主宰,与它制造的屏障无关。因此,《韦达经》宣称:“在《奥义书》的不同部分中有载,布茹阿曼是永恒的,充满一切知识和喜悦,但只有唯一的至尊人格首神能进入并存于生物心中、甚而原子中。作为超灵,至尊主是一切生物活动的主宰。他存在于世人的心中,作为他们活动的见证,容许他们依照愿望行事,给予他们不同活动的业报。他是万物的生命力,但仍然超然于物质品性。他无所不能,擅长制造万物,故此他是每个人的主人。他间或在世上显现,但与此同时存在于一切物质之内。他要扩展成多种形体,只消一瞥物质能力,无数的生物便得以指示。万物由他卓越的能力创造,他创造之内的万物看来都完美无瑕。所以冀望能从这个物质世界解脱的人应该崇拜万原之原——至尊人格首神。他象大地,从那儿多种土瓶得以制成:瓶由黏土制成,栖于地上,一旦遭毁灭,则泥土成分复归大地。人格首神虽然是多种展示的原始因原,非人格神主义者特别强调韦达声言:萨尔瓦卡路依达牟布茹阿玛“一切都是布茹阿曼。”非人格神主义者并认为各种多样化的展示是从至尊因原布茹阿曼中流生出来。他们只考虑到万物从布茹阿曼流生出来,遭毁灭后回归布茹阿曼处,而其间展示的阶段也是布茹阿曼。假象宗人士虽然相信宇宙展示前存在于布茹阿曼之内,在创造后仍处于布茹阿曼,在毁灭后溶汇于布茹阿曼,但他们实在不知道布茹阿曼为何物。《布茹阿玛献赞》清晰的形容:生物、空间、时间、物质元素如火、土、天、水和心意,合起来组成整个宇宙展示,称为布尔布瓦哈斯瓦哈,为哥文达所展示。哥文达的力量使它繁荣,遭消灭后进入及保留于哥文达之内。布茹阿玛君因而说:“我崇拜原始人物、万原之原主哥文达。”
布茹阿曼这个字意指大中之大及万物的维系者。非人格神主义者为天空的广阔无涯所吸引,但由于他们知识贫乏,所以未为奎师那的伟大所吸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佩服人的伟大,却没有受山的巍峨所感动。事实上,布茹阿曼这个称谓只能应用于奎师那,因此在《博伽梵歌》中,阿尔诸那承认主奎师那是帕茹阿牟布茹阿曼,万物的栖息所。
奎师那因为他无限知识、无限力量、无限影响、无限美貌和无限弃绝的关系,所以是至尊布茹阿曼。因此布茹阿曼只能用于奎师那身上。阿尔诸那证实,非人格布茹阿曼由奎师那超然躯体散发出来的光灿所形成,所以奎师那是帕茹阿牟布茹阿曼。万物栖息于布茹阿曼中,但布茹阿曼本身歇息于奎师那,因此奎师那是终极布茹阿曼,即帕茹阿牟布茹阿曼。物质元素是奎师那的次要能力,因为它们运行结合而成宇宙展示,栖息于奎师那其中,而在毁灭后重新进入奎师那的躯体,成为他的精微能力。因此奎师那是宇宙展示和毁灭的因原。
萨尔瓦卡路依达牟布茹阿玛——万物尽是奎师那,这是玛哈巴嘎瓦塔们的视力,他们看到万物都和奎师那有关系。非人格神主义者争论说:奎师那千变万化,因此万物就是他,崇拜万物也便是崇拜他。奎师那在《博伽梵歌》回答这个诡辩道:虽然万物由奎师那的能力变化而成,但他并非在各处出现。他出现,也同时不出现。奎师那以他的能力在各地出现,但以有能力者来说,他并没有在各地出现。他同时的出现和不出现并非我们现有感官可察见。《伊首帕尼沙德》开宗明义载道:至尊主是圆满无缺的,虽然无尽能力及其变化都从奎师那处流生出来,但奎师那的性格并无一点改变。所以他是万原之原,聪颖的人应寻求奎师那莲花足的护荫。
奎师那劝勉世人只皈依他,这也是韦达训示的主旨。奎师那是万原之原,所以各类圣哲遵守规范守则,以为崇拜他之本。当有需要观想时,伟大人物便在心中观想奎师那的超然形体。这样伟大人物的心意便常萦思奎师那,那深深倾慕奎师那的奉献者自然也谈论他。
讲论或唱颂奎师那称为克伊尔坦,主柴坦尼亚也推荐这种方法,经常思念谈论奎师那而不作其他事。这便是奎师那知觉。奎师那知觉是这样崇高,谁修习这个程序便能提升至生命最高的完美境界——远远超越解脱的观念。因此,奎师那在《博伽梵歌》中劝喻世人经常思念他,从事对他的奉爱服务,崇拜他、向他顶礼。这样奉献者便能完全“奎师那化”,而经常处于奎师那知觉中,最后重返奎师那。
虽然《韦达经》容许崇拜奎师那各所属个体的众半神人,但应该明白这些指导是为智慧较逊、仍然沉迷于物质感官享乐的人而设的。那些真正希望人体生命的使命得到完美实践的人只崇拜主奎师那,而这简单得多了,也完全保证他的人体生命必然成功。虽然天、水、地都是这个物质世界所属的部分,但当人站于陆地上时,则比站在天上或水中更感安全。所以一个聪颖的人不会站于众半神人的护荫下,尽管他们是奎师那所属的个体。反之,也会站在奎师那知觉的坚固土地上,这会使人的地位更为稳固。
非人格神主义者或说,人若站在石头或一根木上,他也是站于大地表面,因为石与木都栖息于地面。但是,或可答说,如果他直接站于地上,便比站在栖息于地上的木或石更为稳固。换句话说,寻求超灵或非人格布茹阿曼的护荫,决不如在奎师那知觉中寻求奎师那的护荫来得稳固。故此,思辨家和瑜伽师的地位并没有奎师那奉献者的地位那么稳固。因此主奎师那在《博伽梵歌》内只劝导失去理智的人崇拜半神人。对依附非人格布茹阿曼的人,《圣典博伽瓦谭》说:“亲爱的主,那些认为自己以心智推敲解脱出来的人实在未净化其物质自然的污染,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寻求你的莲花足的护荫。他们虽然提升至非人格布茹阿曼超然存在的处境,但仍会因为忽略想欲你的莲花足而从崇高的地位堕落。”因此主奎师那忠告说,半神人的崇拜者并非明智之士,因为他们只得到短暂和有尽的结果。这些只是智慧较逊的人努力罢。主保证他的奉献者不用恐慌堕落。
《韦达经》诸位化身继续祷告:“亲爱的主,从各方面来看,如果人要崇拜长者,就算出于规矩,也应该固定崇拜你的莲花足,因为你是创造、维系和毁灭的终级主宰。你是三个世界的主宰,你是十四个高等及低等世界的主宰,你也是三个物质品性的主宰。半神人和有高度灵性知识的人经常从事聆听和唱颂你的超然逍遥,因为他们有消除罪恶生命所累积的业报之特别能力。聪慧的人实实在在地一尝你的甘露般的活动之洋,非常有耐性地聆听。所以他能顿时从物质品质的污染中解脱出来;他们不必严格忏悔及苦修去获取灵性生命的进步。唱颂和聆听你的超然逍遥是达到自觉轻而易举的方法。只是谦恭地聆听这个超然讯息,心灵便得洁净。那样奎师那知觉便固定于奉献者心里。
“权威彼士摩戴瓦也认为唱颂和聆听至尊人格首神的程序是一切韦达礼仪的要素。亲爱的主,奉献者欲提升自己,那么从事奉爱活动,特别是聆听和唱颂,便能很快从物质存在相对性的制肘中解放出来。奉献者若忏悔苦修,心中的超灵便感高兴,给予他指导,使他能重返家园,回归首神。《博伽梵歌》有载:谁把活动和感官从事为主的奉爱服务,便能完全平和,因为超灵对他满意,这样他便能变得超然于各样的相对性——如冷热、荣辱——之外。从一切相对性解放出来,便感到超然的幸福,不再因为物质存在而须忍受顾虑及焦灼。《博伽梵歌》证实,经常专注于奎师那知觉的奉献者不用忧虑自己的生计和安全。由于持续的集中于奎师那知觉,他终于臻达最完满的境界,就算在物质存在中,他也没有任何焦灼和忧虑,和平快乐地过此一生,离开这个身体后便重返家园、回归首神。主在《博伽梵歌》内证实:我的至尊居所是超然的地方,在那里没有人会重返此间物质世界。谁达到至尊完美境界,在永恒居所内从事对我的奉爱服务,达到人类生命的最高圆满境界,便不用重返痛苦的物质世界。
“亲爱的主,生物务需从事于奎师那知觉,遵从指定的方法,如聆听、唱颂和执行你的命令,作出奉爱服务。若非如此,就算他表现生命的征象也一无是处。一般公认人在呼吸便是活着。可是,缺乏奎师那知觉的人就象铁匠的风箱一样。风箱就是一个皮袋,空气呼入呼出,没有从事奎师那知觉和奉爱服务的人只是寄居于一袋皮骨当中,比风箱好不了多少。同样道理,长寿的非奉献者好比百年树木,他的狼吞虎咽好比猪狗的肆食,他的纵欲则可与猪羊媲美。
“宇宙得以展示,皆因为至尊人格首神以摩哈·维施努进入此间物质世界。他一瞥之下,激荡起整个物质能力,从而使三种物质品质开始起交互作用。概括地说,我们不论享受哪种物质利益,也只有在至尊人格首神的恩慈下才可得到。
“躯体内有五部分不同的存在:就是安那玛亚、帕那玛亚、玛耨玛亚、维给亚那玛亚和阿南达玛亚。生命伊始,每个生物只求充饥,小孩或动物只要得到美味食物便感到满足。这只求饱腹的知觉阶段名为安那玛亚。在此以后,人活于生存知觉中,若他的生命安稳不受困扰,他便认为自己快乐。这个阶段称为帕那玛亚阶段。这阶段之后便可处身思考层面,这种知觉称为玛耨玛亚。物质文明基本上处于安那玛亚、帕那玛亚和玛耨玛亚三种阶段中。文明人类首先 “人从哲学进化过程而到达智性生命层面,明白到他不只是这个物质躯体,而是灵魂,再从灵修生命的进化,最后得以明白至尊主,即至尊灵魂。谁与他建立关系,执行奉爱服务,这个生命阶段便是阿南达玛亚奎师那知觉阶段,阿南达玛亚是充满知识的永恒快乐生命。正如《终极韦达经》所说,阿南达玛尧比亚萨特。至尊布茹阿曼和其属下布茹阿曼、或至尊人格首神和生物,皆天性欢愉。生物处于生命的四个低等阶段:安那玛亚、帕那玛亚、玛耨玛亚和维给亚那玛亚,便是处于生命物质情况下,但当他到达阿南达玛亚阶段时,便成为解脱了的灵魂。《博伽梵歌》称这阶段为布茹阿玛-布塔阶段。据称在这个阶段中,生命无焦虑无渴望。当人对一切生命一视同仁的时候,这阶段便告开始,继而扩展成奎师那知觉阶段,经常渴望为至尊人格首神服务。这种渴求在奉爱服务中进步与渴求物质存在的感官享乐并不相同。换句话说,灵性生命的渴求得到洁净。我们感官得到净化时,便从一切物质阶段:即安那玛亚、帕那玛亚、玛耨玛亚和维给亚那玛亚解放出来,处身于最高阶段——阿南达玛亚,即奎师那知觉的快乐生活。假象宗哲人认为阿南达玛亚是溶汇于至尊的状态。对他们来说,阿南达玛亚意即超灵与个别灵魂合而为一。但事实却是,合一并非意味溶汇于至尊之内而失却其个别存在。灵性存在的溶汇是生物自觉和至尊主在永恒和知识方面质量合一。真正的阿南达玛亚阶段只有从事奉爱服务才能得到。这是《博伽梵歌》所证实的。玛德-巴克提拉巴太帕茹阿牟:布茹阿玛-布塔阿南达玛亚阶段只有在至尊与属下生物互爱时才臻圆满。除非到达这个生命阶段,否则人的呼吸也不外乎是铁匠的气袋呼气,寿算好比树木,而他自己比低等动物如骆驼、猪和狗也好不了多少。
永恒生命在任何阶段均不会遭毁灭,这是不用置疑的。但是,低等生命存在于痛苦情况下,至于从事至尊主奉爱服务的人却处于快乐生命的阿南达玛亚阶段。以上所述的不同阶段全与至尊人格首神有关系。虽然在所有情况下,至尊人格首神与生物并存,但分别在于前者常存于阿南达玛亚阶段中,后者则因身为至尊主的部分的低微地位而易沦落至其他生命阶段。虽然在所有阶段至尊主与生物同在,但至尊人格首神却经常超然于我们的生命观念以外,不管我们在束缚或解脱中。整个宇宙因至尊主的恩赐而得展示、而得存在。当宇宙毁灭时,宇宙重归至尊主的存在中。这样看来,至尊主是至尊存在,万原之原。总括来说,缺乏奎师那知觉发展的生命,徒然浪费时间。
那些非常物质化、不能明白灵性世界的人固然不能了解奎师那的居所。伟大圣哲向这些人推荐瑜伽程序,使他们逐渐从腹部观想升华而上。明显物质主义者只以经济发展为首要之务。因为在他们观念中,生物肆食而存在。他们忘记了我们尽管可以放肆大吃,但食物若不消化便会带来过滞或过酸的烦恼。所以进食并非生命力的原因。我们要消化食物必须凭藉奎师那说他曾以外士瓦那拉来帮助消化。至尊人格首神遍存万有,他以外士瓦那拉出现并不稀奇。
奎师那事实上无处不在。外士那瓦在身体上涂有维施努庙宇:他首先在腹部涂有提拉克庙宇,继而在胸前、在锁骨上、额头、逐渐伸展至头顶。外士那瓦身上所刻的十三所庙宇为:额上是主凯沙瓦庙宇、腹部的是主那茹亚阿纳庙宇、胸前的是玛达瓦庙宇、喉前两锁骨间的是主哥文达庙宇、腰右的是主维施努庙宇、右臂上的是主摩杜苏丹拿庙宇、右锁骨的是主特瑞维夸摩庙宇。同样地,左腰的是主瓦摩那戴瓦庙宇、左臂的是施瑞达尔庙宇、左边锁骨的是慧希凯释庙宇、后上背的是帕德摩纳巴庙宇、后下背的是达莫达尔庙宇、头顶的是瓦阿苏戴瓦庙宇。这便是主以不同身体部分观想的程序,但对那些非外士那瓦的人来说,伟大贤者力荐以生命躯体观念来冥思——观想着肠、心、喉、眉、额而至头顶。伟大圣者阿茹拿使徒传系中的某些贤者冥思于心,因为超灵与生命并存其间。《博伽梵歌》第十五章中主证实道:“我处于各人心中。”
对外士那瓦来说,照顾躯体来服务主是奉爱服务的一部分,但那些明显物质主义者却以躯体为自己。他们透过身体不同的部分观想的瑜伽程序来崇拜自己,例如肚脐围圈、心房和心脏部分,逐渐升至头顶的布茹阿玛-软朵。杰出的瑜伽师达到瑜伽程序完美境界时,便能透过布茹阿玛-软朵,最后进入物质世界或灵性世界的任何一个星体。《圣典博伽瓦谭》第二篇把瑜伽师如何能把自己转移至另一星体描述得淋漓尽致。
就这方面,苏卡戴瓦·哥斯瓦米劝介初学者崇拜主的庞大宇宙形体。谁若不相信崇拜主的神像形体也会同样成功,或不能专心致意于这个形体上,便应该崇拜他的宇宙形体。宇宙的下方是他宇宙形体的足腿、中部是他的腹、上等星系如佳纳楼卡和摩哈尔楼卡是他的心,至高星系布茹阿玛楼卡是他的头顶。伟大的圣哲依据崇拜者的地位推荐不同的崇拜,但一切冥思与瑜伽程序的最终目的是重返家园,回归首神。《博伽梵歌》有载,谁到达最高星体、奎师那的居所,或甚而外昆塔,便永不重堕这痛苦的物质生命境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