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镜下经鼻蝶垂体大腺瘤切除1例

医院颅底脑干中心

垂体腺瘤是起源于垂体前叶的良性颅内内分泌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和脑膜瘤,估计占颅内肿瘤的10%~15%以上。近20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内分泌学的发展,垂体腺瘤的临床病例明显增多,无症状的病例亦有增多的趋势。尽管在任何年龄段都可见到垂体腺瘤的患者,但在30~40岁和60~70岁可见到两个明显的发病高峰。

有功能的分泌性垂体腺瘤多见于年轻人,而无功能腺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在儿童则不常见,仅占儿童所有颅内肿瘤的2%左右。根据性别来看,女性(尤其是绝经前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垂体瘤容易引起女性患者内分泌症状(如月经失调、溢乳)等有关。

患者李某某,女性,39岁,住院号:。患者因“间断头痛、伴有闭经2年”于-01-16入院,外院妇产科及内分泌科调节激素经期恢复,治疗停止后再次停经,而后来我院就诊,影像学检查提示鞍区占位性病变,考虑垂体大腺瘤。于-01-24行内镜下经鼻蝶垂体大腺瘤切除术,术程顺利,术后病理报告示:垂体腺瘤。

本例手术由以下医护人员协作完成:

主刀:李业海、张良

助手:周铭

麻醉师:仲绍华

手术护士:张健中姚淑玲

护理团队:李立娜、杨春婷、唐海兰、胡欢、李小锋、李琼等

图1:术前CT示鞍区占位性病变,呈等、稍高混杂密度

图2:术前CTA示鞍内占位病变内未见明显血管影,考虑垂体瘤

图3:术前MR示鞍区示一巨大占位性病变,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呈明显强化,病变界限清晰,边缘光整,范围约为2.5×2.0×2.2cm。病变示明显束腰征,垂体柄受压显示不清,视交叉受压上抬。诊断为:鞍区垂体大腺瘤。

术前术后磁共振对比显示原肿瘤已切除

图4:术后病理示(鞍区)垂体腺瘤

编辑、排版:李俏

神经外一科(颅底脑干中心)简介

颅底脑干中心由张良(教授、博士)领衔长期从事颅底脑干疾病的治疗。

主治:①脑膜瘤②胶质瘤③动脉瘤④脑出血⑤脑外伤⑥先天性血管畸形⑦脑积水⑧三叉神经痛等

联系方式

?()--

?手机:(张医生)

(李医生)

?(张医生)

(李医生)

?


转载请注明:http://www.emsbc.com/yfxbjzl/217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