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作者:痛经医生,不太正常的痛经终结者,你可以为他点赞或者打电话给最好闺蜜举报。反正有了他也就没有痛经啥事儿了。
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来潮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古称女子不月、月事不来、经水不通、经闭等。妊娠期、哺乳期或更年期的月经停闭属生理现象,不作闭经论,有的少女初潮2年内偶尔出现月经停闭现象,可不予治疗。
闭经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称为女子不月、月事不来。
本病属难治之症,病程较长,疗效较差,因此必要时应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因先天性生殖器官缺如,或后天器质性损伤致无月经者,因药物治疗难以奏效,不属本节讨论范围。
病因病机发病主要是冲任气血失调,有虚、实两个方面,虚者多由于肾虚、脾虚、血虚,导致冲任亏败,源断其流;实者多因气滞血瘀、寒凝血瘀和痰湿阻滞,导致邪气阻隔冲任,经血不通。导致闭经的病因复杂,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获得,可由月经不调发展而来,也有因他病致闭经者。
1肾虚先天不足,少女肾气未充,精气未盛,或房劳多产,久病伤肾,以致肾精亏损,冲任气血不足,血海不能满溢,致月经停闭。
2脾虚饮食不节,思虑或劳累过度,损伤脾气,气血化生之源不足,冲任气血不充,血海不能满溢,遂致月经停闭。
3血虚素体血虚,或数伤于血,或大病久病,营血耗损,冲任血少,血海不能满溢,遂致月经停闭。
4气滞血瘀七情内伤,素性抑郁,或愤怒过度,气滞血瘀,瘀阻冲任,气血运行受阻,血海不能满溢,遂致月经停闭。
5寒凝血瘀经产之时,血室正开,过食生冷,或涉水感寒,寒邪乘虚客于冲任,血为寒凝成瘀,滞于冲任,气血运行阻隔,血海不能满溢,逐致月经停闭。
6痰湿阻滞素体肥胖,痰湿内盛,或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湿、脂膜壅塞冲任,气血运行受阻,血海不能满溢,遂致月经停闭。
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凡在两次月经之间,氤氲乐育之时出血,持续2?3天,血量少于正常月经量,并有周期性者;或伴有腰酸,少腹两侧或一侧作胀作痛,乳房作胀作痛,带下增多,质黏如蛋清者。此外,基础体温示低高温相交替时出血者,可作为本病诊断依据。
2鉴别诊断诊断与鉴别诊断临诊时应详问病史,并做有关现代检查子宫及子宫内膜检查,卵巢功能检查,垂体功能检査,腹腔镜检查。首先应排除生理性停经,特别应注意与早孕鉴别。同时应了解患者的发育、营养、第二性征、精神状况等。检查有无生殖器官发育异常,询问有无服用不适量的药物、不良的饮食习惯及全身性疾病,以明确闭经的原因。
项目闭经早孕临床特征闭经前多有月经不调,继而出现闭经。也有突然闭经的,但常伴小腹胀痛,或兼有其他疾病月经多由正常而突止。往往伴有厌食、择食、恶心呕吐、喜食酸味,体倦嗜卧等早期妊娠反应脉象脉多沉涩或虚细脉滑利,尺脉按之不绝妇科检査无妊娠体征宫颈着色,子宫体增大符合孕月质软软,乳房增大,乳晕黯黑尿妊娠试验阴性阳性辨证论治在确诊闭经之后,尚须明确是月经病还是由其他病所致,因其他疾病所致闭经者先治他病然后调经。还应当分清虚实,或虚实夹杂的不同情况。一般而论,已愈常人初潮年龄尚未行经,或月经逐渐稀发而停闭,并伴有其他虚像的,多属虚证。如以往月经尚属正常而突然停闭,又伴其他实像的,多是实证。
闭经的治疗原则是根据病症,虚者补而通之,治以补益肝肾,或补脾益气,或补血益阴,以滋养经血之源,实者泻而通之,治以行气活血,或温经通脉,或祛邪行滞,以疏通冲任经脉。本病虚证多实证少,切忌妄行攻破之法,犯虚虚实实之诫。
1肾虚肾气虚月经初潮来迟,或月经后期量少,渐至闭经,头晕耳鸣,腰酸酸软,小便频数,性欲淡漠,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肾气不足,精血衰少,冲任气血不足,血海不能满溢,故月经初潮来迟,或后期量少,渐至停闭;肾虚不能化生精血,髓海、腰府失养,故头晕耳鸣,腰酸腿软;肾气虚,阳气不足,故性欲淡漠?’肾虚能温化膀胱,故小便频数。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也为肾气虚之证。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大补元煎(《景岳全书》)加丹参、牛膝。方药:人参10克,山药10克,熟地黄15克,杜仲10克,当归10克,山茱萸10克,枸杞子10克,炙甘草10克,丹参15克,牛膝15克。
方中人参、山药、杜仲补肾气以固命门;山茱萸、枸杞子补肾填精而生血;当归、熟地黄养血益阴;丹参活血养血,牛膝引血下行;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补肾益气,养血调经之效。
若闭经日久,畏寒肢冷甚者,酌加菟丝子、肉桂、紫河车;夜尿频数者,酌加金櫻子、覆盆子。
肾阴虚月经初潮来迟,或月经后期量少,渐至闭经,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足跟痛,手足心热,甚则潮热盗汗,心烦少寐,颧红唇赤,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肾阴不足,精血亏虚,冲任气血虚少,血海不能满溢,故月经初潮来迟,或后期量少,渐至停闭;精亏血少,上不能濡养空窍,故头晕耳鸣,下不能濡养外府,故腰膝酸软,或足跟痛;阴虚内热,故手足心热;热劫阴液外泄,故潮热盗汗;虚热内扰心神,则心烦少寐;虚热上浮,则颧红唇赤。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也为肾阴虚之证。
滋肾益阴,养血调经。
左归丸(《景岳全书》)。方药:制附子10克,熟地黄10克,山药10克,山茱萸10克,枸杞子10克,菟丝子10克,鹿角胶(烊化)10克,杜仲10克,补骨脂10克,淫羊藿10克,肉桂3克,当归15克。
方中制附子、补骨脂、淫羊藿温肾助阳,补命门之火;杜仲、菟丝子补助肾气,鹿角胶温肾养精固冲任,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补养精血;山药健脾补肾,肉桂宣通血脉而辛温行血,当归辛温活血。诸药合用,共奏滋肾养阴,养血调经之效。
若潮热盗汗者,酌加青蒿、鳖甲、地骨皮;心烦不寐者,酌加柏子仁、丹参、珍珠母;阴虚肺燥,咳嗽咯血者,酌加白及、仙鹤草。
肾阳虚月经初潮来迟,或月经后期量少,渐至闭经,头晕耳鸣,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多,大便溏泄,面色晦黯,或目眶黯黑。舌淡,苔白,脉沉弱。
肾阳虚衰,脏腑失于温养,精血化生之源不足,冲任气血不足,血海不能满溢,故月经初潮来迟,或后期量少,渐至停闭;肾阳虚衰,阳气不布,故形寒肢冷;肾阳虚,不足以温养头腰,故头晕耳鸣,腰痛如折;肾阳虚膀胱气化失常,故小便清长,夜尿多,肾阳虚不能温运脾阳,运化失司,故大便溏泄;肾在色为黑,肾阳虚,故面色晦暗,目眶黯黑。舌淡,苔白,脉沉弱,也为肾阳虚之证。
温肾助阳,养血调经。
十补丸(《济生方》)。方药:熟地黄15克,山药10克,山茱萸10克,泽泻20克,茯苓15克,牡丹皮10克,肉桂3克,五味子6克,炮附子10克,鹿茸10克。
方中鹿茸、炮附子、肉桂温肾壮阳,填精养血;熟地黄、山茱萸补肾益精血,更助以山药资生化之源;少佐以泽泻、茯苓渗湿利水,牡丹皮清泄虚火,与温肾药配伍,使补而不滞,温而不燥五味子助肉桂引火归原,纳气归肾。全方温肾助阳,滋养精血,肾气旺盛,任冲通盛,月事以时下。
2脾虚月经停闭数月,肢倦神疲,食欲缺乏,脘腹胀闷,大便溏薄,面色淡黄。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缓弱。
脾虚生化之源亏乏,冲任气血不足,血海不能满溢,故月经停闭数月;脾虚运化失职,湿浊内盛,故食欲缺乏,脘腹胀闷,大便溏薄;脾主四肢,脾虚中气不振,故肢倦神疲。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缓弱,也为脾虚之证。
健脾益气,养血调经。
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去桔梗,加当归、牛膝。方药:人参10克,白术15克,茯苓10克,白扁豆10克,甘草10克,山药10克,莲子肉15克,桔梗10克,薏苡仁20克,砂仁(后下)10克,当归15克,牛膝10克。
方中以人参、白术、茯苓、山药、甘草健脾益气,白扁豆、莲子肉、薏苡仁健脾化湿,砂仁和胃理气,当归补血活血,牛膝引血下行,由于桔梗有载药上行之效,影响经血下行,故去之。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养血调经之效。
湿盛者,加车前子、泽泻、泽兰叶以利湿;脘腹胀闷者,加厚朴、大腹皮以理气行滞。
3血虚月经停闭数月,头晕目花,心悸怔忡,少寐多梦,皮肤不润,面色萎黄。舌淡,苔少,脉细。
营血亏虚,冲任气血衰少,血海不能满溢,故月经停闭;血虚上不能濡养脑髓、清窍,故头晕目花;血虚内不养心神,故心悸、怔忡,少寐、多梦;血虚外不荣肌肤,故皮肤不润,面色萎黄。舌淡,苔少,脉细,也为血虚之证。
补血养血,活血调经。
小营煎(《景岳全书》)加鸡内金、鸡血藤。方药:当归15克,熟地黄10克,白芍10克,山药15克,枸杞子10克,炙甘草10克,鸡内金15克,鸡血藤30克。
方中熟地黄、枸杞子、白芍填精养血,山药、鸡内金、炙甘草健脾以生血;当归、鸡血藤补血活血调经。全方合用,养血为主,兼能活血通络。
若因产后大出血所致的经闭,除见上述气虚、血虚证候外,更见神情淡漠,阴道干涩,阴、腋毛脱落,性欲减退,生殖器官萎缩等症,此乃精血亏败,肾气虚惫,冲任虚衰之证,可予气血双补的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鹿茸、鹿角霜、紫河车等血肉之品,长期服用。人参养荣汤方药:人参10克,黄芪15克,煨白术10克,茯苓10克,远志6克,陈皮6克,五味子6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熟地黄15克,桂心3克,炙甘草10克。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配以黄芪、白术、茯苓、陈皮、甘草补中益气,当归、白芍、熟地黄养血调经,五味子益气养心,远志宁心安神,桂心温阳和营。全方补气生血养营,以益生发之气。阳生阴长,精充血旺,经行如常。
若血虚日久,渐至阴虚血枯经闭者,症见月经停闭,形体羸瘦,骨蒸潮热,或咳嗽咯血,两颧潮红,舌绛苔少,甚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肾养血,壮水制火,方用补肾地黄汤(《陈素庵妇科补解》)。方药:熟地黄15克,麦冬10克,知母15克,黄柏10克,泽泻15克,山药15克,远志6克,茯神15克,牡丹皮15克,酸枣仁15克,玄参10克,桑螵蛸15克,竹叶10克,龟版(先煎)10克,山茱萸10克。
方中知柏地黄丸滋肾阴泻相火,佐以玄参、龟版、桑螵蛸滋阴潜阳,竹叶、麦冬清心火,远志、酸枣仁宁心神,使心气下通,胞脉流畅,月事自来矣。
4气滞血瘀月经停闭数月,小便胀痛拒按;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嗳气叹息,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而有力。
气机郁滞,气滞血瘀,瘀阻冲任,血海不能满溢,故月经停闭;瘀阻胞脉,故小腹胀痛拒按;气机不畅,故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嗳气叹息。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而有力,也为气滞血瘀之证。
行气活血,祛瘀通络。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方药:当归15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川芎15克,枳壳15克,红花10克,延胡索10克,五灵脂10克,牡丹皮15克,乌药20克,香附10克,甘草10克。
方中枳壳、乌药、香附、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赤芍、桃仁、牡丹皮、五灵脂活血祛瘀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调经,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行气活血,祛瘀行滞,故能通络。
若烦躁、胁痛者,酌加柴胡、郁金、扼子;夹热而口干,便结,脉数者,酌加黄柏、知母、大黄。
5寒凝血瘀月经停闭数月,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缓,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紫黯,苔白,脉沉紧。
寒邪客于冲任,与血相搏,血为寒凝致瘀,瘀阻冲任,气血不通,血海不能满溢,故经闭不行,寒客胞中,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后血脉暂通,故腹痛得以缓解;寒伤阳气,阳气不达,故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紫黯,苔白,脉沉紧,也为寒凝血瘀之证。
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方药:人参1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肉桂3克,莪术10克,丹皮15克,甘草10克,牛膝15克。
方中肉桂温经散寒,通脉调经;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调经;人参甘温补气,且肉桂通阳散寒;莪术、牡丹皮、牛膝活血祛瘀,助当归、川芎通行血滞;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全方共奏温经散寒,活血调经之效。
若小腹冷痛较剧者,酌加艾叶、小茴香、姜黄;四肢不温者,酌加制附子、淫羊蕾。
6痰湿阻滞型月经停闭数月,带下量多,色白质稠,形体肥胖,或面浮肢肿,神疲肢倦,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胸脘满闷,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痰湿阻于冲任,气血不畅,经血不能满溢,故月经数月不行;痰湿下注,损伤带脉,故带下量多,色白质稠;痰湿内盛,故形体肥胖;痰湿困阻脾阳,运化不良,水湿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神疲肢倦;痰湿停于心下,清阳不升,故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胸脘满闷。舌淡胖,苔白腻,脉滑,也为痰湿之证。
豁痰除湿,活血通经。
丹溪治湿痰方(《丹溪心法》)。方药:苍术10克,白术15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滑石(包煎)15克,香附15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
方中苍术、半夏燥湿化痰,白术、茯苓健脾祛湿,滑石渗利水湿,当归、川芎、香附行气活血。痰湿去则冲任、血海自无阻隔而获通经之效。
若胸脘满闷者,酌加瓜蒌、枳壳;肢体水肿明显者,酌加益母草、泽泻、泽兰。
其他疗法1针灸体针肾俞、阴交、三阴交。
关元、足三里、中极、地机、血海、膈俞、肝俞、脾俞、八髎、气海。
针刺以主穴为主,虚闭者,加关元、足三里穴;实闭者,加中极、地机、血海穴。常规针刺,每次留针20?30分钟。起针后再分别按揉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及八髎穴2?3分钟;点按气海、关元穴2?3分钟;最后按足三里、地机、三阴交穴,每穴2?3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日。
耳针子宫、卵巢、内分泌、脑点。
肝、肾、心、脾。
耳穴常规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15?30分钟,左右耳交替使用,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日。或用王不留行贴压耳穴,先轻轻揉压刺激穴位,使局部充血,然后再贴压,每3日换1次压丸,左右耳交替使用,10次为1个疗程。
头针生殖区(双)。
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日。
2食疗乌豆双红汤乌豆(黑豆)50?克,红花5克,红糖30?50克。将前2味置于炖盅内,加清水适量,隔水炖至乌豆熟透,去红花,放入红糖调匀,食豆饮汤。具有滋补肝肾、活血行经、美容乌发功效。适用于血虚气滞型闭经。
猪鳖肉汤鳖(甲鱼)1只,猪瘦肉克,黄酒适量。将活甲鱼宰杀去头、足、血,洗净放入沙锅内,加入猪瘦肉、黄酒,再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煨至熟烂。分次佐餐,须连吃数只鳖方可有效。补气血,养冲任。适用于冲任(子宫发育不良)气血不足之闭经。
鸽肉葱姜粥鸽肉克,葱末、姜末各20克,猪肉末50克,粳米克,胡椒粉1克,料酒10克,香油、食盐、味精各适量。将鸽肉去净骨刺,切块,放入碗内,加猪肉、葱末、姜末、料酒及食盐,拌匀备用。粳米淘洗干净,下锅加水0毫升,烧沸后放进鸽肉,共煮成粥时调人香油、味精及胡椒粉即可。具有滋肾补气,祛风解毒,和血悦色功效。适用于血虚之闭经。
墨鱼香菇冬笋粥干墨鱼1只、水发香菇、冬笋各50克,猪瘦肉、粳米各克,胡椒粉1克,料酒10克,食盐、味精各适量。干墨鱼去骨,用温水浸泡发胀,洗净,切成丝;猪肉、香菇、冬笋也分别切成丝备用。粳米淘洗干净,下锅,加人肉丝、墨鱼丝、香菇丝、冬笋丝、料酒煮至熟烂,最后调入食盐、味精及胡椒粉即可。有补益精气,通调月经,收敛止血,美肤驻颜功效。适用于闭经、白带增多、面色无华等。
牛膝炖猪蹄川牛膝15克,猪蹄2只,黄酒80毫升。猪蹄刮去毛垢,洗净,剖开两半后切成数小块,与牛膝一起放入大炖盅内,加黄酒及水毫升,隔水炖至猪蹄熟烂,去牛膝,猪蹄肉和汤食用。具有活血通经及美肤功效。适用于妇女气滞血瘀型闭经。
病案举例陈某,女,33岁,农民。
月经闭止8月余。
患者曾生育3胎,近两年月经稀发,量少,发展至今已闭经8个月,伴头晕眼花,神疲肢倦,纳呆食少,面色萎黄。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外阴正常,阴道稍潮红,子宫颈光滑,宫体前位,稍小,双侧附件正常。B超提示:子宫大小正常。
卵巢功能早衰。
闭经(气血虚弱)。
当归15克,川芎10克,熟地黄20克,赤芍15克,党参20克,黄芪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菟丝子15克,淫羊藿15克。
用药15剂,胃纳好转,面色转红润。上方去茯苓,加牛膝9克,丹参20克,鸡血藤30克,再服药10剂。月经来潮,量少,继续用上方加减调经,月经40?50天一潮,量较少,历3天干净。用纸半包。
梁某,女,37岁,干部。
闭经6年。
患者6年前因产后大出血,继而出现闭经,毛发脱落,性欲淡漠,记忆力下降,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气短懒言,面目四肢水肿,怕冷无汗,全身肌肉疼痛,纳呆,失眠。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尺脉弱。
中医:闭经(肾气亏损)。西医:席汉综合征所致的继发性闭经。
①拟方一。熟附子9克,黄芪15克,枸杞子15克,巴戟天9克,桂枝6克,补骨脂15克,党参20克,当归9克,熟地黄20克,何首乌20克,淫羊藿15克。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
②拟方二。乌鸡白凤丸、附桂理中丸,口服。
③拟方三。参附液及鹿茸精交替穴位注射肾俞、关元、三阴交。
结果:用药1个月,停药后月经来潮,继续用本方调理3个月。陈某,女,30岁,干部。
闭经2年余。
患者结婚3年,夫妇同居未孕,今月经停闭已2年余,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形体瘦削,面色较晦暗,失眠多梦,大便干结。舌质淡红,苔少,脉细数。
双侧乳房挤压有乳汁溢出。
外阴正常,阴道潮红,子宫颈光滑,较细小,宫体后位,细小,双侧附件正常。
血中生乳素升高。
中医:闭经(阴虚血燥)不孕(阴虚血燥)。西医:闭经溢乳综合征。
①拟方一。山茱萸15克,熟地黄20克,枸杞子15克,女贞子15克,干地黄20克,桑寄生15克,菟丝子20克,当归10克,夜交藤30克,牡丹皮10克。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
②拟方二。西药溴隐亭1.25毫克,每晚1次,3日后增至2.5毫克,每日1次;3日后再增至2.5毫克,每日2次。
用药1个月,月经来潮,量较少,继续用药2个月,月经正常来潮,2个月后闭止,查尿妊娠试验阳性,即停服溴隐亭,孕1月余难免流产,流产后单纯用中医调经,守上方加炒麦芽60克,月经基本正常,中药调经6个月又怀孕,中药改为滋肾安胎,拟方:女贞子15克,墨旱莲15克,菟丝子30克,川续断10克,桑寄生15克,阿胶(另溶)10克,砂仁(后下)6克,苏梗10克,白芍12克,炙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并加用西药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安胎,每日国际单位肌内注射,用至孕3月,后足月顺产一女婴,发育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