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良教授
李继良教授首先阐述了骨骼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骨质按结构分为骨皮质和骨松质,具有3种固有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细胞。骨形成主要由成骨细胞完成,分两步,成骨细胞产生类骨质以及类骨质矿化形成新骨。骨矿化分为初级矿化(70%类骨质在3周内完成)和次级矿化(30%类骨质在1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完成),因此,新骨的骨密度更低。骨细胞存在骨陷窝中,可以连接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衬骨细胞,调控骨的形成、吸收和矿化。骨细胞同时又是内分泌细胞,分泌FGF-23,参与磷的调节。骨重塑过程指骨形成、骨吸收发生在同一个部位,首先是破骨细胞骨吸收,释放各种生长因子,吸引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部分成骨细胞成为衬骨细胞,部分成为骨细胞,大部分凋亡。一般来讲,骨吸收需要21天,骨分化5天,骨形成90天,而骨矿化则需要1年或更长时间。骨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平衡,若骨形成骨吸收,骨量就增加,反之则减少。骨重塑主要发生在松质骨和皮质骨表面,与骨丢失率呈正相关。
骨强度包括骨密度和骨质量,决定骨强度的因素包括骨量、几何形状和材料特性,如胶原、矿物质、转化率和骨微损伤等。骨密度测定只是反映骨强度的一部分,骨代谢的评估除了骨密度(DXA)之外应包括骨的几何形状(CT或MRI检测)、骨组织学/病理学(骨活检)、骨的生物力学(其中最新的研究为骨的微硬度试验)。
李教授重点介绍了骨活检,CKD患者的骨活检部位取髂骨,骨形态学测量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指标。采用不脱钙的骨切片,荧光染色采用四环素标记法,而脱钙的骨标本主要用于免疫组化研究。骨代谢的指标主要包括:1)成骨细胞,类骨质,如类骨质容量(OV)、类骨质厚度(O.Th)、类骨质表面积(Ob.S)等;2)破骨细胞,骨吸收,如破骨细胞数目(Oc.N)、破骨细胞表面积(Oc.S)和吸收面积(ES)等;3)破骨细胞特征性TRAP染色;4)荧光标记,包括单荧光面积(SL.S)、双荧光面积(DL.S)和双荧光宽度(L1-LWi)等。李教授同时展示了骨质疏松、低骨转化骨代谢和高骨转化骨代谢的骨组织学图片。
最后,李教授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1)测量CKD不同阶段的骨组织学及生物力学变化;2)探索CKD何种机制影响骨细胞的功能;3)CKD如何影响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4)对CKD通过生物标记物检测骨代谢情况;5)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帮助CKD改善骨强度;6)探索CKD中骨折修复的相关研究。(医院肾脏科钱莹采写)
——————————————————
本内容由凯德传媒编辑制作,若有任何问题请致电,谢谢!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治疗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