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外科学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925638.html

第五章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发生于人体皮肤、粘膜及皮肤附属器的疾病统称为皮肤病。性传播疾病是指通过性接触、类似性行为及间接接触所感染的一组传染性疾病,简称为“性病”,过去又称为“花柳病”。

皮肤病的病种很多,目前已认识的约有多种,常见病亦达~种左右,为中医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称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及腹股沟肉芽肿为“经典性病”。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决定使用性传播疾病(STD)来代替旧名。病种增加了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艾滋病(AIDS)、尖锐湿疣等达20多个病种。本章选入临床常见病种30个,涉及到多个类型。

一、病因病机

皮肤病的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内因、外因二类。外因主要是风、湿、热、虫、毒;内因主要是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和肝肾亏损。其病机主要因气血不和、脏腑失调、邪毒结聚而致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瘀、化热、伤阴等。性传播疾病主要由性接触染毒致病,属特殊病种,其病因病机分述于各病中。

1.风很多皮肤病都与风邪有着密切关系。风邪可以单独直接致病,也可以与他邪合而致病。当人体腠理不密,卫气不固时,风邪乘虚入侵,阻于皮肤,邪毒结聚,内不得疏通,外不得表解,使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失常,肌肤失于濡养,则可致生皮肤病。风邪所致皮肤病,其病变多具有发生迅速,骤起骤消,游走不定,泛发全身或多发头面,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特点。常见皮损有风团、丘疹、疣目、脱屑等。若皮损色白,遇寒易发,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皮损色红,遇热易发,苔薄黄,脉浮数者,为风热。

2.湿皮肤病以外湿居多,但有时外湿与内湿相合致病。湿邪侵入肌肤,郁结不散,与气血相搏,多发生疱疹、瘙痒、渗液、糜烂等。湿邪所致的皮肤病,其皮肤损害为水疱,或为多形性,或皮肤糜烂,常患病于下部,或浸淫四窜,滋水淋漓,病程缠绵,难以速愈。若与内湿相合,则常伴有胸闷,纳差,肢体沉重,苔白腻,脉濡缓等症状;若湿邪与寒邪相合,则伴有四肢乏力,一身肌肉疼痛,四肢受凉则肢端发冷、苍白或紫暗,苔薄白,脉迟缓等症状。

3.热热为阳邪,热为火之渐,热微则痒;火为热之甚,热盛则痛。外感热邪,或脏腑实热,蕴郁肌肤,不得外泄,熏蒸肌表,均可发生皮肤病。火热同属阳邪,只是轻重的区别,火热之邪性喜炎上,发病暴速,蔓延也快,故热邪致病多发于人体上部,化火则易灼伤营血;热盛则灼烁肌肤而红热灼痛,常伴身热口渴,便秘,尿赤,苔黄,脉数等症状。

4.虫由虫致生的皮肤病多种多样,虫不同则皮损也不相同。一为皮肤中寄生虫直接致病,如疥虫引起的疥疮,真菌则可引起手癣、脚癣、体癣、甲癣等病;一为由昆虫的毒素侵入或过敏引起的皮肤病,如蚊虫、臭虫、蠓虫、虱子叮咬所致的损伤和虫咬皮炎。此外,尚可由肠道寄生虫过敏及禽类寄生虫毒、桑毛虫毒、松毛虫毒等引起皮肤病等,在临床中均较常见。中医文献中对部分皮肤病认为是虫蚀所致,尤其是《诸病源候论》中所载因虫所致11种皮肤病,谈及有虫者约占10种,由于古代条件所限,将真菌所致皮肤病也归为虫蚀为患;或以虫来形容皮肤病的瘙痒,如“痒如虫行”,而皮损中实非有虫,应予以区别。由虫引起的皮肤病,其症状是皮肤瘙痒甚剧,有的表现糜烂,有的能互相传染,有的可伴局部虫斑,脘腹疼痛,大便中可查到虫卵等。

5.毒由毒邪引起的皮肤病可分为食毒、药物毒、虫毒、漆毒等,其病机不外中其毒邪或禀赋不耐对某物质过敏而成。由毒邪引发的皮肤病,发病前有食“毒”物史或曾内服某种药物,或接触某种物质,或有毒虫叮咬史,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后方发病。其症状是皮损表现为灼红、肿胀、丘疹、水疱、风团、糜烂等多种形态,或痒或痛,轻症则局限一处,重症则泛发全身。停止上述毒邪来源后,其病来势急而去也快。有病情严重者,皮肤暴肿,起大疱,破流滋水,皮肤层层剥脱,甚则危及生命,不可忽视。

6.血瘀为皮肤病重要的病因病机,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均可导致气机不畅,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滞则血凝,血凝久则成瘀。血瘀证候多见于慢性皮肤病,其特点如:皮损色黯、紫红、青紫,或出现肌肤甲错、色素沉着、瘀斑、肥厚、结节、肿块、瘢痕,舌紫或有瘀点,脉弦涩等。

7.血虚风燥亦为皮肤病的重要病机。多种慢性皮肤病,因长期皮肤瘙痒,寝食不安,脾虚食减,脾胃失其健运,阴血失其化源,以致血虚生风化燥;或风湿郁久,郁而化热化火,伤其阴血,阴血亏虚,导致血虚风燥;或本虚病久导致血虚风燥。由于血虚则不能濡养肌肤,肤失濡润,血虚生风化燥,风邪逗留肌肤,可引起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粗糙等情况。血虚风燥临床症状表现为病期较长、皮损干燥、肥厚、粗糙、脱屑、瘙痒,伴有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苔薄,脉濡等。血虚风燥常见于牛皮癣、白疕、慢性湿疮、风瘙痒、鱼鳞病等慢性病久之皮肤病。

8.肝肾不足脏腑失调是皮肤病重要的病因病机,其中以肝肾不足为多见。肝藏血,开窍于目,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其色属青;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为生殖发育之源,开窍于耳,其荣在发,其色黑。肝血虚,爪甲失养,则指甲肥厚干燥变脆;肝虚血燥,筋气失荣,则生疣目;肝经火郁血滞,可致血痣。肾精不充,发失其养,则毛发干枯易脱;肾虚,本色上泛,则面生黎黑斑。因肝肾不足所致生的皮肤病,其特点是:大多呈慢性过程,其皮损有干燥、肥厚粗糙、脱屑或伴毛发枯槁,脱发,色素沉着,指甲受损,或伴生疣目、血痣等;且其皮肤病的发生、发展常同患者的生长、发育、妊娠、月经等有关。并伴有全身症状,如兼见头晕目眩,耳鸣,面部烘热,腰膝痠软,失眠多梦,遗精,舌红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等,为肝肾阴虚;如兼见面淡白,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膝痠软,头昏耳鸣,阳痿,舌苔白,舌体胖,边有齿痕,脉沉细等,为肾阳不足。

二、辨证

皮肤病在发病过程中,往往不是单一原因所引起,常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病因共同作用下形成,故皮肤病的辨证,首先是对病情进行周密的调查,运用四诊八纲的辨证方法收集资料,然后经过综合归纳,比较分析,区别真假现象,认识疾病本质,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一)辨皮肤病的常见症状

皮肤病在发病过程中,可产生一系列的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是皮肤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亦是诊断皮肤病的重要依据。

1.自觉症状皮肤病的自觉症状取决于皮肤病的性质、病情轻重以及患者个体的差异等。最常见的症状是瘙痒,其次是疼痛,此外尚有灼热、麻木、蚁走感等。

(1)瘙痒可由多种因素引起,但着重在“风”邪的辨证。一般急性皮肤病的瘙痒,多由外风所致,故其有症状流窜不定,泛发而起病迅速的特点,可有风寒、风热、风湿热的不同。风寒所致瘙痒,遇寒加重而皮疹色白,兼畏寒,脉浮紧等;风热所致瘙痒,皮疹色红,遇热加重,可有恶风,口渴,脉浮数等;风湿热所致瘙痒,抓破有渗液或起水疱或起苔藓等;营血有热所致瘙痒,皮损色红灼热,丘疹、红斑、风团,瘙痒剧烈,抓破出血,并有心烦不安,舌红绛,脉细数等。

慢性皮肤病的瘙痒,原因复杂,寒、湿、痰、瘀、虫淫、血虚风燥等因素均可致瘙痒。寒证瘙痒除因寒邪外袭,尚可由脾肾阳虚生内寒而致瘙痒,兼见形寒肢冷,腹胀,大便溏稀,腰膝痠痛等症状,皮疹色红发热症状不明显,或呈寒性结节、溃疡等;湿热所致痒可表现为慢性湿疮,少量流滋或出现水疱;瘀血所致瘙痒可见紫斑、色素沉着等;瘀血夹湿其所致瘙痒剧烈,皮损结节坚硬,顽固难愈;痰邪所致瘙痒则常呈结节;血虚风燥所致瘙痒常有血痂或糠秕样脱屑,皮肤干裂,苔藓样变等;虫淫所致瘙痒,痒如虫行或蚁走,阵阵奇痒难忍,且多具传染性。

(2)疼痛皮肤病有疼痛症状者不多,一般多由寒邪或热邪或痰凝血瘀,阻滞经络不通所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寒证疼痛表现为局部青紫,疼痛遇寒加剧,得温则缓;热证疼痛,有红肿、发热与疼痛性皮损;痰凝血瘀疼痛可有痰核结节或瘀斑、青紫,疼痛位置多固定不移。此外,在有些较重的皮肤病后期或年老体弱,气血虚衰的蛇串疮患者,虽皮肤损害已愈,但后遗疼痛,且较剧烈,属虚证兼气滞血瘀疼痛。

(3)灼热感、蚁走感、麻木感为皮肤病较特殊的局部自觉症状。灼热感为热邪蕴结或火邪炽盛,炙灼肌肤的自觉感受,常见于急性皮肤病。蚁走感与瘙痒感颇为近似,但程度较轻,由虫淫为患或气血失和所致。麻木感常见于一些特殊的皮肤病如麻风病的皮损,有的慢性皮肤病后期也偶见麻木的症状,一般认为麻木为血虚或湿痰瘀血阻络,导致经脉失养,或气血凝滞,经络不通所致。

2.他觉症状皮肤病的他觉症状,以表现在患部的皮肤损害最具诊断意义。皮肤损害也称皮疹,可发于皮肤及粘膜,病变常有一定的形态,它们都是由一些基本损害所构成,掌握这些基本损害的特点,对皮肤病诊断、辨证治疗都很重要。

(1)原发性损害原发性皮损是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损,有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脓疱等。

①斑疹为局限性皮肤明显的颜色变化,不隆起,也不凹陷。面积大而成片的称斑片。分为红班、色素沉着斑、色素减退斑。红斑:压之褪色者多属血热;压之不褪色者除血热外,尚兼血瘀;红斑稀疏者为热轻,密集者为热重,红而带紫为热毒炽盛;红斑常见于丹毒、药毒等皮肤病。色素沉着斑:如黄褐斑,是肝肾不足,气血瘀滞所致。色素减退斑:多由气血凝滞或血虚风邪所致,最常见者为白驳风。

②丘疹为高出皮面的实性丘形小粒,直径一般小于0.5cm,多为风热、血热所致。丘疹数目多少不一,有散在分布的,有的互相融合而成扁平隆起的片状损害称斑块。丘疹顶端扁平的称扁平丘疹,常见于牛皮癣、接触性皮炎、湿疮等。

介于斑疹与丘疹之间,稍有隆起的皮损称斑丘疹。丘疹顶部有较小水疱或脓疱时,称丘疱疹或丘脓疱疹。

③风团为皮肤上局限性水肿隆起,常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发作时伴有剧痒。有红色与白色之分,红色者为风热所致,白色者为风寒所致。常见于瘾疹。

④结节为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实质性损害,质较硬,深在皮下或高出皮面,多由气血凝滞所致,常见于结节性红斑等病。

⑤疱疹为内有腔隙、含有液体、高出皮面的损害。水疱内含有血样液体者称血疱。水疱为白色,血疱为红色或紫红色。疱疹的疱壁一般较薄易破,破后形成糜烂,干燥后结痂脱屑。疱疹常发于红斑之上,多属湿热或热毒所致,常见于湿疮、接触性皮炎、虫咬皮炎等。

⑥脓疱疱内含有脓液,其色呈浑浊或为黄色,周围常有红晕,疱破后形成糜烂,溢出脓液,结脓痂。多因湿热或热毒炽盛所致,常见于脓疱疮等。

(2)继发性损害是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成,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疤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

①鳞屑为表皮角质层的脱落,大小、厚薄不一,小的呈糠秕状,大的为直径数厘米或更大的片状。急性病后见之,多为余热未清;慢性病见之,多由血虚生风、生燥,皮肤失其濡养所致。

②糜烂为局限性的表皮缺损,系由疱疹、脓疱的破裂,痂皮的脱落等露出的红色湿润面,多属湿热为患。糜烂因损害较浅,愈后较快,且不留疤痕。

③溃疡为皮肤或粘膜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溃疡大小不一,疡面有脓液、浆液或血液,基底可有坏死组织。多为热盛肉腐而成,常见于疮疖、外伤染毒等溃烂形成,愈后留有瘢痕。

④痂皮肤损害处的渗液、滋水、渗血或脓液与脱落组织及药物等混合干燥后即形成痂。脓痂为热毒未清;血痂为血热络伤,血溢所结;滋痂为湿热所致。

⑤抓痕由搔抓将表皮抓破、擦伤而形成的线状损害,表面结成血痂,皮肤瘙痒,多由风盛或内热所致。

⑥皲裂为皮肤上的线形坼裂,多由血虚、风燥所致。常见于脚癣皮损角化增厚者等。

⑦苔藓样变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的大片或小片损害,常为一些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主要表现,多由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

⑧色素沉着为皮肤中色素增加所致,多呈褐色、暗褐色或黑褐色。色素沉着有的属原发皮损如黄褐斑、黑变病等,多由肝火、肾虚引起;有的属继发皮损,如一些慢性皮肤病之后期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多因气血失和所致。

(二)辨皮肤病的性质

皮肤病的性质,按照临床表现来分,主要分为急性、慢性两大类,急性者大多为实证,慢性者当以虚证为主。

1.急性的皮肤病大多发病急骤,皮损表现为红、热、丘疹、疱疹、脓疱、糜烂等,伴有渗液或脓液。发病原因大多为风、湿、热、虫、毒,以实证为主。其与内脏关系,一般与肺、脾、心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内经》指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因心主热,火之化,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诸病源候论》说:“肺主气,候于皮毛;脾主肌肉。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也。”

2.慢性的皮肤病大多发病缓慢,皮损表现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皲裂、鳞屑等,或伴有脱发、指(趾)甲变化。发病原因大多为血瘀或营血不足,肝肾亏损,冲任不调,以虚证为主。其与内脏关系中,一般与肝、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肝主藏血,血虚则生风生燥,肤失濡养而为病;肾主藏精,黑色属肾,发为肾之所华,肾精不足,则可产生皮肤的色素改变以及脱发等病。

三、治法

依据皮肤病发生的病因病机,皮损特点,患者体质,病情轻重,采用辨证论治,内外合治的原则进行治疗,以期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但皮肤病是人体全身性疾病在皮肤上表现,许多全身性疾病可反映在皮肤上;而皮肤上的局部刺激也可引起全身性病变。因此,中医治疗皮肤病主张“治外必本诸内”,局部与整体并重。治疗方法分内治、外治两大类,在临床应用时,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不同的致病因素和皮损形态,然后订出内治和外治的法则。

(一)内治

1.祛风法

疏风清热用于风热证。方选银翘散、桑菊饮、消风散。常用药物如荆芥、防风、蝉衣、牛蒡子、银花、连翘、桑叶、菊花、黄芩、生地、栀子等。

疏风散寒用于风寒证。方选麻黄汤、麻桂各半汤等。常用药物如麻黄、桂枝、羌活、防风等。

祛风胜湿用于风湿证。方选独活寄生汤。常用药物如细辛、防风、独活、桑寄生、秦艽、茯苓等。

驱风潜镇用于风邪久羁证、顽癣类皮肤病。常用药物如乌梢蛇、蝉衣、僵蚕、全蝎等,用于血虚肝旺证或疣类皮肤病;或由皮肤病所引起的神经痛,方选天麻钩藤饮。常用药物如牡蛎、磁石、珍珠母、石决明、钩藤、白芍等。

2.清热法

清热解毒用于实热证。方选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常用药物如银花、蒲公英、连翘、黄连、黄芩、栀子、黄柏、板蓝根等。

清热凉血用于血热证。方选犀角地黄汤、化斑解毒汤。常用药如山栀、黄连、赤芍、丹皮、槐花、鲜生地、紫草等。

3.祛湿法

清热利湿用于湿热证和暑湿证。方选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常用药物如茵陈、车前草、山栀、萆薢、生薏苡仁、滑石等。

健脾化湿用于脾湿证。方选除湿胃苓汤等。常用药物如苍术、厚朴、陈皮、生薏苡仁、藿香、佩兰等。

滋阴除湿用于渗利伤阴证。方选滋阴除湿汤。常用药物如生地、当归、玄参、茯苓、泽泻、黄柏等。

4.润燥法

养血润燥用于血虚风燥证。方选四物汤、当归饮子等。常用药物如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女贞子、何首乌、小胡麻等。

凉血润燥用于血热风燥证。方选凉血消风散等。常用药物如生地、丹皮、当归、丹参、槐花、茅根、紫草、生石膏等。

5.活血法

理气活血用于气滞血瘀证。方选桃红四物汤、通络活血方等。常用药物如归尾、赤芍、桃仁、红花、香附、青皮等。

活血化瘀用于瘀血凝结证。方选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等。常用药物如川芎、桃仁、红花、牛膝、水蛭等。

6.温通法

温阳通络用于寒湿阻络证。方选当归四逆汤、独活寄生汤等。常用药物如麻黄、桂枝、羌活、独活、制川乌、红花、细辛、牛膝等。

通络除痹用于寒凝皮痹证。方选阳和汤、独活寄生汤等。常用药物如麻黄、肉桂、干姜、白芥子、独活、鹿角胶等。

7.软坚法

消痰软坚用于痰核证。方选海藻玉壶汤。常用药物如半夏、贝母、陈皮、青皮、海藻、昆布等。

活血软坚用于瘀阻结块证。方选活血化坚汤。常用药物如当归、川芎、赤芍、桃仁、三棱、莪术等。

8.补肾法

滋阴降火用于阴虚内热证或肝肾阴虚证。方选知柏地黄汤、大补阴丸。常用药物如生地、玄参、麦冬、山萸肉、龟板、女贞子、旱莲草、知母、黄柏等。

温补肾阳用于脾肾阳虚证。方选肾气丸、右归丸。常用药物如肉桂、附子、枸杞子、菟丝子、巴戟天、仙茅、淫羊藿等。

(二)外治

皮肤病的病变部位多在皮肤或粘膜,采用各种外治法可以减轻患者的自觉症状,并使皮损迅速消退;有些皮肤病单用外治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因此,外治法在皮肤病治疗中十分重要。在使用外治法时,同一皮肤病若皮损情况不同,外治方药也不同;不同性质的皮肤病,若皮损表现相同,处理则可以相仿。掌握了外治的一些基本原则,临床中即可灵活运用。皮肤病外治可分药物外治和非药物外治,本节重点论述药物外治疗法。

1.外用药物的剂型

⑴溶液具有清洁、止痒、消肿、收敛、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急性皮肤病,渗出较多或脓性分泌物多的皮损,或伴轻度痂皮性损害。将单味药或复方加水,煎熬至一定浓度,滤药渣所得的溶液。可用于浸渍(湿敷)和熏洗。常用药物如苦参、黄柏、马齿苋、生地榆、野菊花、蒲公英、甘草等煎出液;或10%黄柏溶液、生理盐水等。溶液剂用于湿敷是皮肤病常用的方法,适用于急性红肿渗出糜烂的皮损,或浅表溃疡。使用时将5~6层消毒纱布置于药液中浸透,稍挤拧至不滴水为度,敷于患处,一般每1~2小时换1次即可;如渗液不多,可4~5小时换1次。

⑵粉剂(又名散剂)具有保护、吸收、蒸发、干燥、止痒的作用。适用于无渗液性的急性或亚急性的皮炎类皮肤病。即将单味药或复方研成极细粉末的制剂。常用药物如青黛散、六一散、九一丹、枯矾粉、滑石粉、止痒扑粉等。用法为每天3~5次,扑患处。

⑶洗剂(又名混悬剂、悬垂剂)有清凉止痒、保护、干燥、消斑解毒之功。适应证同粉剂。是水和粉剂混合在一起的制剂,久置后一些不溶于水的药粉沉淀于水底,使用时需振荡摇匀。常用药物如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颠倒散洗剂、痤疮洗剂等。如止痒可加1%薄荷脑、樟脑、冰片等;杀菌可加10%九一丹或5%~10%硫黄。凡小儿面部皮损广泛及冬天最好不用薄荷脑、樟脑等。

⑷酊剂具有收敛散风、杀菌、止痒的作用。适用于脚湿气、鹅掌风、体癣、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等。将药物浸泡于75%乙醇或白酒中,密封7~30天后滤过即成的酒浸剂(也有用醋浸泡的醋剂)。常用药物如复方土槿皮酊、1号癣药水等。用法为用棉棒蘸药液,直接外涂皮损区,每天1~3次。凡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破皮糜烂者,头面、会阴部皮肤薄嫩处禁用,用后易引起皮肤烧灼及剧痛。

⑸油剂具有润泽保护、解毒收敛、止痒生肌的作用。适用于亚急性皮肤病中有糜烂、渗出、鳞屑、脓疱、溃疡的皮损。包括将药物放在植物油中煎炸的油剂和用植物油或药油与药粉调和成糊状的油调剂。常用药物如蛋黄油、紫草油、青黛散油、三石散油等。常用的植物油为麻油、菜籽油、花生油、茶油等。以麻油最佳,有清凉润肤之功。用法为每天外搽2~3次。

⑹软膏具有保护、润滑、杀菌、止痒、去痂的作用。适用于一切慢性皮肤病具有结痂、皲裂、苔藓样变等皮损。将药物研成细末,用凡士林、羊毛脂、猪脂、或蜂蜜、蜂蜡等作为基质调成均匀、细腻半固体状的剂型。常用药物如青黛膏、疯油膏、5%硫黄软膏等。用法为每天外搽2~3次,或涂于纱布上敷贴于患部再加包扎,去痂时宜涂得厚些。用于皲裂、苔藓样变皮损时,如加用热烘疗法效果更好。凡滋水较多、糜烂较重的皮损,不宜外涂或敷贴软膏。

2.外用药物使用原则皮肤病的外用药物使用原则是要根据皮肤损害的表现来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

⑴要根据病情阶段用药皮肤炎症在急性阶段,若仅有红斑、丘疹、水疱而无渗液,宜用洗剂、粉剂、乳剂;若有大量渗液或明显红肿,则用溶液湿敷为宜。皮肤炎症在亚急性阶段,渗液与糜烂很少,红肿减轻,有鳞屑和结痂,则用油剂为宜。皮肤炎症在慢性阶段,有浸润肥厚,角化过度时,则用软膏为主。并可参照表5-1外用药物剂型选择用药。

⑵注意控制感染有感染时先用清热解毒、抗感染制剂控制感染,然后再针对原来皮损选用药物。

⑶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先用性质比较温和的药物。尤其是儿童或女性患者不宜采用刺激性强、浓度高的药物。面部、阴部皮肤慎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⑷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先用低浓度制剂,根据病情需要再提高浓度。一般急性皮肤病用药宜温和安抚,顽固性慢性皮损可用刺激性较强和浓度较高药物。

⑸随时注意药敏反应一旦出现过敏现象,应立即停用,并给以及时处理。

⑹外用软膏时需注意外涂软膏在第2次涂药时,需用棉花蘸上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第1次所涂的药膏,然后再涂药膏,切不可用汽油或肥皂、热水擦洗。

3.针刺针刺治疗皮肤病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范围较广泛,容易推广和研究。

体针与耳针:有止痒、止痛、镇静、安眠、消炎,促进毛发生长,调节血管舒缩、内分泌紊乱等作用。

常用穴位如体针:上肢取穴曲池、列缺、合谷;下肢取血海、阴陵泉、三阴交;躯干取穴肺俞、心俞、膈俞、脾俞。耳针:取穴肺、皮质下、神门、肾上腺、交感等穴,或取病变相应的部位。其手法为:体针以提插重刺激,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耳针以捻转后留针20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湿疮、瘾疹、牛皮癣等。梅花针轻叩击15~20分钟,2日1次,适用于油风、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牛皮癣)。

四、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加强精神思想的修养,提高对不良社会风气的抵制,做到洁身自好。

3.传染性皮肤病要隔离治疗。

4.一旦染上性传播疾病,医院进行明确诊断,男、女双方同时正规治疗。

(二)调护

1.患病期间保持心情平静,饮食清淡,以利身体康复。

2.过敏性疾病要忌口,尤其是辛辣、鱼腥发物严禁摄入。

3.药物过敏者要停止一切药物,医院诊治。

4.皮肤干燥者,洗澡不能太多,忌用去污品,以免加重皮肤病。

5.皮肤护肤品要恰当选择,宜以儿童用品为妥。切忌盲目追求广告宣传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msbc.com/yfxbjcs/219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