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3集妙法莲华经视频音频文字

第23集《妙法莲华经》视频

第23集《妙法莲华经》

壬二、正颂绝言叹

这一科是说明“约迹门开权显实”。佛陀在〈序品〉的时候,事实上是不发一语,没有说任何一句话。佛陀只是做了一个动作,就是放光现瑞,就引起了弥勒菩萨跟文殊菩萨之间的对话。对话的结果,其实也没有把本经的内涵说清楚、讲明白,只是知道说佛陀将说妙法。而这个妙法,可以断除所有修行人心中的疑惑,以及补足修行人过去的功德的不足。断除疑惑、圆满功德。就是预告这部经的两大功能。

佛陀在〈序品〉没有说一句话,什么时候开始说话呢?到了〈方便品〉。这个时候世尊从三昧中安详而起,讲了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对后面的整个经文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

第一点,佛陀赞叹佛智。佛陀就把自己的智慧给毫无保留地讲出来。佛陀的自受用的根本——真实的智慧甚深微妙、不可思议;佛陀的方便的智慧所成就的功德,十力四无所畏,种种的解脱三昧,也不可思议。

当然,佛陀讲完这个智慧跟功德以后,就告诉舍利弗,这些都是你们过去所不知道、所没有的。当然这件事情就引起了声闻人的震惊,因为佛陀过去从来没有指名道姓,面对声闻人讲出他自己内心的世界。这个目的在哪里呢?就是动执生疑,让声闻人包括三乘人知道修行上自己有所不足,有所疑惑,请佛开示。所以第一件事情,佛陀把自己的智慧跟功德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第二个,佛陀讲到自己的内心是怎么成就的。佛陀讲到自己因地的根本,就是证得实相。这个是关键。佛陀您老人家怎么能够成就这么甚深的智慧、怎么能够成就这么广大的功德呢?因为佛陀证得了诸法实相。所以它整个后面的经文,核心思想就是:修行的成败不在法门的高下,而是你的知见。你用什么观念来修行,决定了你未来的格局大小,决定了你未来的功德是不是圆满。

所以后面就谈到所谓的“众生知见佛知见”的差别了。我们先谈谈三乘人的知见。就是刚开始,这些声闻、缘觉、菩萨,没有看《法华经》之前,他们是怎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修行。

在古德解释说,过去的三乘人没有听《法华经》之前,是秉持因缘的教法,诸法因缘生。从凡夫的角度,凡夫是创造杂染的因缘,所以流转生死。佛陀反其道而行,讲到还灭门,佛陀创造了清净的因缘。比方说,佛陀要我们修四谛法门,成就涅槃的功德;比方说我们修十二因缘,成就辟支佛果;我们修六度的因缘,而成就菩萨的功德。所以在三乘人的观念里面认为,一切法都是因为我创造了一种清净的因缘,我才有三乘的果位。当然,从因缘的教法这样讲是合理的。一切法是因缘创造出来的,非常公平。你造什么因缘,就得什么果报。

但是,到了本经,佛陀要改变这个思考了。也就是说,因缘法是有所不足的,佛陀必须要把它补足了,因为前面是方便。因缘法的教法有两个缺点:

第一个,你从因缘的观念去修行,当然可以修因证果,但是它第一个问题就是,心不安稳。因为因缘本身也是一种心外求法。虽然这个法是一种清净的、庄严的法,但是从本质上来看也是一种向外攀缘,只是你攀缘的是一个好东西,如此而已。但是攀缘的本质没变。所以它这个地方是说,二乘人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他没什么问题;等到成就果位以后,不同的人、不同的果位聚集在一起互相比较的时候,心中就有疑惑了。肯定他们心中不安稳,虽然成就圣道,还是不安稳。不安稳就产生疑惑了。所以说,依因缘所生法的观念来修学,第一个问题出来了,就是“弟子心不安”。

第二个,这个因缘所生法是向外攀缘,他会产生法执。因为因缘的生灭变化它本身不安稳,他就会对它所生的这种功德生究竟想。比方阿罗汉,他好不容易成就涅槃,他就把全心全意的心住在涅槃,然后就不想进步了。包括菩萨也是这样。菩萨如果是秉持因缘的教法,成就布施的功德、成就持戒的功德,他就被这种功德给绑住,产生法执了。

诸位!法执一生,一个人就不得自在了,你只能够解脱。你看佛陀在《华严经》里面讲到,佛陀的功德能够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能够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这个就是佛陀对一切法不产生执着。我执易断、法执难除,所以这个时候佛陀必须要处理法执的问题了,因为它不但是不安稳,而且这个法执坚固。

法执要除,首先请你改变你的观念。佛陀的意思就是说,一切法不是因缘生,一切法是我们一念心性现出来的。就是要把“因缘所生法”改成“万法唯是一心”,这是根本思想的改变。就是,你现在不能用这种知见来修行了;用这种知见来修行,三乘人已经到顶了,没办法进步了,所有因缘的修学你们都已经到了极限了。佛陀必须要处理这个问题。就是说,怎么能够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当这些三乘人修到一个程度,把他会归到佛道来,而不是各走各的。把因缘观变成真如观,他的核心思想,就是你要做两种观照:从凡夫开始,你要观照你这一念心,“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第一个。就是所有的妄想都是后来有的,就是把心拉到我们的原始点。第二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它虽然离相清净,不可思议的是,这一念清净心具足无量无边的性功德。

所以,当我们所有的事修加上这种内心的理观,我们就明白:你的布施,你未来成就快乐的果报,不是因缘给你的,不是因为你造作的布施因缘给你的,是你的心给你的!“托彼依正,显我自性。”我通过布施法的所谓的事造法界,去启发我内在的理具法界。我这一念心本来具足布施的功德,我只是假借布施的法门把我自性的功德开显出来。所以它是完全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广学一切法门,这样才能快速成佛。

所以诸位!成佛已经不是技术面的问题,而是心态的问题了。从本经的意思就是:你不改变你的心态,你就没办法跳脱你过去的这种小框框。你自己修习四谛法门,你用苦集灭道,虽然把你从生死的此岸带到涅槃的彼岸,但是你也被苦集灭道给限制住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初带你离开生死的是四谛法门,现在把你框住的也正是四谛法门。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开始要解开三乘人自我设限的这些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的执着了。解开之道,就是法法会归心性,这才有办法解开。

从这个地方我们知道一个观念,法没有错。诸位!我们今天要消灭的是法执,不是消灭法。“但去其执,不去其法。”你说,欸,那这样子,我四谛也不修了,六度也不修了!你错了,佛陀可没要你去消除法。这些法可是无上甚深微妙法!你不能落入执着。所以我再讲一次,本经所要消灭的是执着——法执,而不是消灭法。

就是说,当我们多了一套程序,内观真如,安住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以后,所修的法门都是成佛之道,都是一佛乘的法门。我们只要做一件事情:从今以后,改变你对人生的观念——诸法不是“因缘生”,诸法是“万法唯是一心”。你只要改变这个观念就可以了。

当然,改变二乘人的观念不容易,因为他长时间修四谛十二因缘,这种法执很坚固。佛陀要把它拔除,要有一段时间的。我们看后面二乘人跟佛陀的互动,可以看得出来,拔除法执不容易。

佛陀把前面长行文的赞叹佛智,所谓的开显实相这个观念,作了一个重颂,一个总结。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

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

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

一切漏已尽住是最后身

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

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

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

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

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

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

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

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

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

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

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

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

这以下把佛陀智慧的内涵表达出来。

“是法不可示。”这是佛陀自证的法门。佛陀为什么有这么广大的功德,有这么甚深的智慧呢?核心思想只有这个,就是佛陀安住诸法实相。佛陀在因地的时候正念真如,一方面观“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一方面观“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方面离相清净,一方面具足无量的性功德,等待我们去修一切法来开发。这种一心真如的法门,是不能用任何相状去表达的,因为它超越因缘所生法。你用因缘去修证,这个东西你修不来。因为它是众生本具的,它可不是你修来的,所以它不能用因缘的相状来表达。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也不能用言辞说清楚、讲明白。我们讲万法唯是一心,摄用归体叫万法一心,依体起用叫一心万法,这也是方便,这个是很难用言辞去讲清楚的。那么其他的众生,初地以前的所有的三乘人,都没办法了知的,因为三乘人过去都秉持因缘所生法。

诸位!一心真如可不是你修来的,我们只是通过佛陀的开示发现了这件事情。就好像说,你们家的土地里面藏有珍宝,这可不是你赚来的,你是有高人指导,才知道:哦,原来我的土地有这么多珍宝!就是说,你是一个乞丐,结果你的爸爸是大富长者。这个是你出身的背景,这也不是你修来的。

诸位!修行,不是什么东西都靠你去修。你靠你自己去修,你修到什么时候?你自己有一种力量,你不把它启发出来,你老是向外追求,你修到什么时候?佛陀意思就是说,你们今天如果不改变观念,老是要向外去追求因缘所生法,去追求四谛、十二因缘、六度,那你们永远不知道佛陀是怎么回事了,你们只有三乘果位可以得到。也就是说,你的生命只得到解脱,谈不上成佛!当然,有例外,“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真如的功德不是修来的,那我们凡夫该怎么办呢?就是仰信,只有一条路。

你说,我一天到晚打妄想的心,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我怎么证得呢?你先相信这件事情!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你先对佛陀有信心。佛陀这么说,你先相信。

其他的,只要不从信心下手的,其他的三乘弟子,即便曾经供养诸佛,而且断除了三界的见思烦恼,成就了有余依涅槃,今生是最后一次生命……也就是你整个修行,从解脱道来说你已经到顶了,今生是最后一次了,“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所以,这个真如本性,不是说你修行高你就知道,不是这样子的。它是一种内观,它不能外求的。

所以,佛陀第一段是讲到“妙法不思议”。就是这种真如的功德,你只有一条路,就是研究经典,生起信仰,然后慢慢地从这个地方去思惟。

“妙法不思议。”我们看看三乘人对这个一心真如的法门是怎么个情况。先看声闻人。说是“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舍利弗可不是一般人,那舍利弗是声闻人智慧第一的。即便他是智慧第一,以他的智慧力也不能究竟知道佛陀一心真如是怎么回事。即使是满十方的人都像舍利弗尊者,还有其他的诸大弟子,比方说目犍连尊者、须菩提尊者,也是满十方刹,用他们的智慧都不能了知的。佛陀意思就是说:声闻人,你整天修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你也永远不会知道佛陀是怎么回事的。这已经超越你这个法门的范围了。不是说你整天老实地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就能够开这个智慧。没这回事!这种智慧只有一个方法,靠佛陀清净的传承,叫做“诸佛之所护念”。就是佛陀代代相传,十方诸佛护念。这第一个。

我们看看辟支佛。声闻人修四谛不能了解,那辟支佛修十二因缘,稍微高明一点,他们了解吗?

“辟支佛利智。”辟支佛他的解脱道是观十二因缘,无明缘行,慢慢慢慢地无明灭则行灭……乃至于爱取,断爱取。他也是修到顶了,也是“无漏最后身”了。这些人也是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之多,而且一心一意地用他十二因缘的功力,经过无量劫的时间,来思惟佛陀一心真如的智慧,“莫能知少分”!所以,你用法门的修证,也不能了解佛陀一心真如的妙法。这个可不是修来的。

看看菩萨能不能了解一点。

“新发意菩萨”,就是外凡资粮位的菩萨,他每天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供养无数尊佛,而且通达了大乘的空性,又能够善说妙法,又能够修六度来自利利他。那么数量有多少呢?“如稻麻竹苇”之多,“充满十方刹”中。这些凡位的菩萨,外凡的菩萨,一心一意以他的空性的智慧,在恒河沙劫的时间来思量佛陀的智慧,也是不能了知的。乃至“不退诸菩萨”,不退诸菩萨是指内凡加行位,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他们已经断了见思,成就位不退、行不退。这么多的不退转菩萨,其数如恒河沙之多,也是一心一意地去思求,也不能了解一心真如的智慧。

所以它这个说什么意思呢?就是佛法是两条路的:事修是一条路,理观是一条路。你不能够说,欸,你好好拜佛念佛,你就开智慧。没这回事情!不要说你开不了智慧,阿罗汉都开不了智慧,辟支佛也开不了智慧,因为它是两条线——事修跟理观。我们看放光现瑞,光明是光明、相状是相状。你今天没有佛陀的智慧引导,你永远不知道你后面有那一道光明,没有人会知道。不要说我们不知道,阿罗汉都不知道,内凡位的菩萨,加行位的菩萨都不知道,因为它是两条路。也就是说,这个理观的智慧,不能靠修行的经验得知。

我们看唐朝雪峰禅师的开悟过程,就知道理观跟事修的差别。这个雪峰禅师在唐朝很有名。雪峰禅师他是十七岁出家,出家以后就学了一点教理,二十岁以后就受戒。受完戒以后,禅宗就是要参禅,要参访善知识。因为禅宗它不从教理悟入,它是以心印心,用开悟的心、祖师的心来引导你。以心印心就是用心来引导你就对了,不管它用什么方法。

他第一个参访的是洞山良价禅师,也是很有名的。他那个时候因为年轻,就派到了厨房去煮饭。他有一天煮饭的时候,洞山禅师刚好从旁边经过,就点他一下。他说:你煮饭,在洗米的时候,你是淘米去沙,还是淘沙去米?就是说,你是把米留下来,还是把沙留下来?雪峰禅师也不简单,他说:米沙一起去。就是米沙通通淘掉。其实对了一半。当然洞山禅师知道只对了一半,继续问,米沙一起去,那大众师吃什么呢?哦,他回答不出来了。

我们从这个地方来推论他的心态,雪峰禅师知道空,但是不知道不空。就是说,他只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离相;但是他不知道“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所以这个佛法很妙,“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少一个,另外一个就没有用了。它这两个,你要么两个具足,要么两个都没有。开悟也是这样,你要么没悟,要么就是一百分。开悟的东西没有五十分的,五十分就是没有开悟,九十分也没有开悟。它跟我们学教理不一样。这种悟就是你要么全部悟到,这两个同时存在;要么你就是没开悟。

这个时候他能够把米沙一起去,但是他不能显,他没办法承当。他应该说:“米沙一起去!”“那你知道这个大众师怎么办呢?”“大众师米沙一起吃!”那就过了。因为禅宗是听你的意思,它根本不讲,它听你的心。就是说,你破妄以后有没有显真?结果他没显真,可惜了,那就是一般的空性了。一般的空性,它破妄以后没办法显真。但是内观的人,他一破妄,他一定会显真的。

所以洞山禅师就说,那你的因缘不在我这了。我点拨你,你没有开悟,我也不想浪费你时间了。就建议他到德山祖师那里。德山祖师有一个规矩,一进禅堂,他禅堂里面也没摆佛像,摆了两句话:问即有过,不问犹乖。就是:你问我问题,你就有问题了。你不能够问!但是你不问也是不行。所以问也不对,不问也不对。那内行人就知道,因为仁者心动嘛。后来他就跟随大众,就跑到禅堂参禅。

参了几年以后,雪峰禅师想,这样子参下去也不是办法。他打足了勇气去问德山禅师。他就私底下问德山禅师说:“从上宗乘,学人还有分也无?”就是说,禅宗的这种内观智慧,到底我有没有希望?我到底是不是这种根机?要不是的话,你早点告诉我,我好修其他法门。那么德山禅师听他一讲完,二话不说,一棒就打下去。德山棒,这他的家风:我叫你打妄想!一打下去,欸,还真有效果。他的悟处就有一点心得了,知道莫向外求。但是他心中还有一点疑情,最后一点点疑情。那么这一棒打下去(看禅宗书籍上的那个公案),他是突然间全身冒汗,他是有点悟处了,那个光明快要出现了。

后来有一天,他就跟他的大师兄——就是岩头禅师,德山祖师的一个大徒弟,这个岩头禅师是开悟的,他们两个人下山一起办一件事。办完以后要回山的时候,遇到了大雪。这个雪下得很大,所以没办法,就在山下随便找一个小酒店住下来。这一住住了七天,没办法,雪老是不停。他们两个在小酒店一个小房间里面,岩头禅师到了天黑就倒头睡觉,雪峰禅师到了晚上不敢睡,就挺着腰,在那边打坐。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到了第六天,最后一天晚上,岩头禅师就看不下去了,就说:你晚上老也不睡,你在干嘛呢?说我在参禅。岩头禅师说,你为什么老坐那边参禅?雪峰禅师说,我心不稳,他日终为它所累。说我的心找不到安住处,我害怕我这个不安稳的心来生会被它所拖累,落入生死业报当中。我一定要在我死亡之前把这件事搞明白。然后岩头禅师说,那你为什么不稳呢?云何不稳?雪峰禅师就把自己的经历说出来,说我一开始参访洞山禅师,洞山禅师教我淘米的方法;遇到了德山禅师,吃了一棒。经过种种的修学,我一直找不到悟处。

岩头禅师讲了一句重要的观念,跟本经有点相似。他说,从法门入者不是家珍,从心胸出者盖天盖地。我们解释一下。

雪峰禅师的问题就是太执着那个法门、过程,把自己给绑住了。就是说,每一个禅宗都有它的法门,不管是打你骂你也好,它只是一个方便门,那个不是重点。它的重点要你回光返照。它打你也好,骂你也好,它重点不是要打你,重点也不是要骂你,重点也不是要你去淘米,看你能不能够借事修心、能够回光返照你的心。是谁在淘米?是谁在打坐?打坐者谁?淘米者谁?你要把你那个本来面目找出来。那你今天是心外求法,你去注意那个淘米的行为,你去注意那个打坐的行为,你去注意那个棒子是怎么打你的,所以你就落入了法门的执着了。这个是你的一个盲点。雪峰禅师听到这一句话以后恍然大悟,跪下来跟岩头禅师顶礼,从今以后变成大善知识。

就是,同样一件事情,你是怎么切入的?所以智者大师说,四谛法门通四教。谁说苦集灭道是通阿罗汉?如果你能够法法消归心性,你能够圆教的无作四谛,你就直趣佛道!法门只是你本身的需求。你有这个烦恼,你就可以修四谛法门;你没有这个烦恼,你就不需要修。所以,我们会从以前因缘法门的修证而会归到——其实生命是一种自性功德的开显,这个就是妙法。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天不从心性的观照来带动所有的修学,你即便是做了无量劫的修学,你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你离佛陀的智慧跟功德那就差太远了。关键就在这里。

前面讲到三乘的修行者是不能了知的,那么这个“妙法”谁能够了知呢?我们看佛陀的总结。

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

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这个无上甚深微妙法,只有一个人究竟了知,就是佛陀跟十方诸佛。所以佛陀告诉舍利弗说:“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甚深微妙法”指的是实智,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的那一念,“万法唯是一心”的那种智慧,“唯我知是相”。当我们依体起用的时候,我们一心能够开出万法。佛陀为什么能够广设方便?佛陀为什么能够对声闻人讲四谛、对缘觉人讲十二因缘、对菩萨讲六度?因为佛陀证得了这一心的观念,所以他能够一方面从自受用,能够所谓的即权而实,万法唯是一心,又能够即实而权,而一心开出万法。不是我释迦牟尼佛如此,十方诸佛都是如此。所以成佛的正因就出现了,就是他证得了一心真如,所以他能够开合自在。这个是说明了成败不在法门的操作,而是你内心是不是能够真实觉悟那种一心真如的妙法。

己二、动执生疑分二

那么佛陀讲到这,是把佛陀的智慧讲完了。那佛陀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什么把佛陀这个一心真如的智慧开出来呢?当然是己二的“动执生疑”,摇动三乘人对法门的执着,而使令他们生起疑惑,来进而向佛陀请求开示。

庚一、明诸佛显实

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

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这地方讲出两件事情:第一个,舍利弗你应该知道,“诸佛语无异”。今天不但是我如此,十方诸佛教化众生的原则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所有的佛陀一出来,一定是两段式的教学,一定是先施设方便,最后再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十方诸佛都是这样子做的。因此,事到如今,你们要做的就是“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这是第一个,劝信。

第二个,显实。为什么要相信呢?因为“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这句话在《法华经》相当有名。就是佛陀开演因缘所生法以后,他总要会归到一心真如了。佛陀不能一直讲因缘所生法,这个是没办法收尾的。讲完因缘所生法一段时间以后,众生修学各有成果,佛陀一定要把这些因缘的法会归到一念心性,这才圆满。

这个地方,劝信的意思就是说,当然一般有人说修行依法不依人,这个观念也不见得对。有些法门是一种思议境,比方说因缘果报,你造善得安乐果报,造罪得痛苦果报,这个可以理解,你可以判断这个法对不对。诸行无常无我,你从日常生活也知道,生命是变化的,是不可掌控的。但是如果说我们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这种不思议境,你怎么依法呢?你只能依人。

所以佛陀告诉舍利弗说,你现在要放弃你过去的思惟了,不能用法的思惟。用法的思惟,我后面的话你就听不进去了。佛陀意思就是说,你先放下你过去的成见,你先对我有信心,我才有办法改变你,我才有办法拔除你无始的法执。就是说,“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你必须对佛陀有信心。这第一个。

第二个,为什么我要讲真实语呢?因为三乘的法门,如果从因缘一直修下去,它就没有会归处了,它没办法收尾了。比如说,你修四谛十二因缘、证得阿罗汉果,然后呢?然后没了!那走不下去了,事实上就走不下去了。我们看天台宗给阿罗汉什么名字?叫无学位。没办法!他这条路到底了,除非换跑道。就是这个高速公路,走到这边,它的道路没了,无学位了。

那怎么办呢?那佛陀必须怎么样?“要当说真实。”必须开出一条路给他,要衔接这条路。这就是佛陀为什么要开权显实。因为不得已,不开权显实三乘的果位就没办法收尾了。就是说,三世诸佛都是这样做的,都是先开方便门,最后一定要做一个动作——示真实相,一定要把它会归到一心真如。三世诸佛都是这样做的。这第一个。

庚二、明释迦开三

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

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前面是讲显实,这个地方是讲施设方便。佛告诸位声闻众及缘觉众,乃至于诸位权教的菩萨,说,我过去用三乘的法门让你们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而成就涅槃的安乐。这个就是我先用方便力来开示三乘的教法。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众生处处地执着,“引之令得出”。

这个就是佛陀为什么不一开始把话讲清楚、说明白。就是说,现在我们到法华会上会觉得很奇怪:一心真如有那么难吗?佛陀一开始就把话讲清楚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分两段来引导呢?这个地方讲出一个重点:因为“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这句话是佛陀为什么要两段式教学的主要原因。佛陀是不得已的,因为我们众生长时间在三界轮回,我们已经习惯了在因缘里面去追求,我们所有的执着都是从日常生活得来的。

为什么“众生处处着”?你看,比方说有一个人饥饿了很久,他突然吃了面包,就对面包产生坚固的执着。他就说,哎呀,这个面包真是好东西。这个有道理吗?没有道理。执着哪有道理?为什么叫无明呢?就是这种执着是没有任何理由的,他完全是凭他自己的感受,再加上自己的妄想,合起来。所以众生的执着是没有章法的,处处执着。

这种执着发生的处所在哪里?正是因缘所生法,我们熟悉的范围。今天如果你是佛陀出世了,你看众生都在因缘里面执着,你敢讲出一个非因缘所生法的一心真如吗?我相信你也不敢,因为距离太遥远。所以佛陀必须把这个真相收起来:好,你们不就是喜欢在因缘执着吗?从哪里跌倒,咱们就从哪里站起来。佛陀就跟你讲因缘所生法。他说,你们不用改变观念,你希望在因缘里面追求,我因缘里面照样有好东西给你。你既然要执着,你就执着四谛十二因缘,你可以从因缘里面创造涅槃的快乐。因缘所生法,有杂染的因缘,有清净的因缘。当然一开始是先有痛苦的因缘、快乐的因缘,你应该放弃痛苦追求安乐。在快乐里面有过失,佛陀再区分,有杂染的因缘、有清净的因缘。哦!凡夫一看,这么简单!反正这都是我的熟境界,我无量劫来就在因缘里面打滚。你告诉我不用离开因缘所生法,那好极了,我做得到。所以三乘人就在因缘里面,从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的修学当中,都离开生死了。那你佛陀怎么办呢?就是说,你与其执着一个痛苦的东西,你倒不如执着一个功德的东西、涅槃的东西。就是,佛陀是不得已了。

当然,诸位都学佛很久。如果你一初学,我跟你讲说,其实你布施布到最后,那个功德是你自己显现出来的,你会布施吗?你就不布施了。什么东西都会归到一念心性,他心中没有一个目标。就是说,我们凡夫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让我追求。为什么?因为我们习惯这样子,这个是轮回养成的习惯,没有对错。就是他已经习惯有个东西。我现在告诉你说,你往生极乐世界,你念佛,其实极乐世界也是你自性本具,阿弥陀佛只是一个助缘,以弥陀为增上缘启发你自性的功德。你那个往生的意愿就降低很多了。凡夫的善根力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东西来引导,就是“引之令得出”。佛陀意思就是说,反正我先给你拉开三界再说,后半段我再来处理。佛陀有本事处理后半段的。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佛陀教育众生是两段。就是,第一个,想尽任何的办法先满足你的愿望,总之先把你从三界拉出来。即便这个方法是有一点不圆满,也没关系,好过你再轮回。佛陀只能这样子干了。所以,为什么“示以三乘教”?因为众生就在因缘里面执着,所以我不得不以其人之道反制其人。我就在因缘里面创造一种功德相来引导你,让你从这种杂染的执着变成清净的执着。出来以后,虽然你的修行带有法执,但是后续佛陀有办法处理的。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平台仅作公益性分享,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往期精彩回顾●大愚祖师:《解脱歌》演唱版太好听了

●晨读5分钟丨王骧陆上师:学佛最初之决定(全文)

●晨读5分钟丨元音上师:学佛第一要知见正(全文)

●晨读5分钟丨元音阿阇黎《略论明心见性》(全文)

●晨读5分钟丨王骧陆元音著述《开大智慧》(全文)

●净明上师:海口打七开示全(年冬)

●电视剧《百年虚云》1-20全集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PPT版

●◇免费结缘◇抄经字帖、注音佛经(随喜转发)

●◇免费结缘◇琉璃楞严咒吊坠(令你遂心满愿)

●◇免费结缘◇大随求手环(所/求/满/愿)

●◇纯天然香◇果吉定心香系列(禅宗坐堂香)

●◇鉴香九法◇轻松鉴别天然香和化学香(收藏)

●◇果吉香品◇楞严咒吊坠念佛机(新品上线)

●观音菩萨六字大明咒修持方法(简易实修法门)

●元音上师传弥陀心咒修持方法(打坐念佛实修)

●净明上师传元保印可以躺着修的印(含珍贵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结缘果吉香品(纯天然香)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msbc.com/yfxbjhl/213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