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瑞法师著
?经文:(第九偈)
忍耐与顺从,得见众沙门,
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
?译文:
当我们遭遇违逆的境缘时,要学会忍耐;生活中,要懂得顺从别人正确的劝告;在寺庙或路上见到出家人是好事情,应当生起欢喜心;于适当的时处谈论佛法,培养纯正的信仰。能做到这些,是最为吉祥的。
忍耐与顺从:忍耐是说忍辱和耐力,也可以说成安忍。我们在生活当中常常会碰到不如意的事,最容易起的就是嗔心,而对治嗔心的方法就是安忍。
在众修法当中,持戒的功德虽然大,但如果不忍辱,持戒也持不来,所以持戒也要从忍辱当中来。我们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忍辱是说一个人有力量,但却能够忍让那些没有力量的人,这才算是忍辱。愚痴的人认为自己很有力量,财力也好,势力也好,那些都不是力的。佛在《遗教经》里说:“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能够如法忍辱,就会表现为:不管别人骂我们也好,打我们也好,我们能够忍;天冷天热,我们也能够忍。总之,不论是恶劣的生活环境,或是别人给自己制造的逆境,一切都能忍,这种力才是最大的。“忍辱第一道,佛说无为最。”要想证得佛的最高的法,那就从忍辱开始吧!
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的罗睺罗身体力行佛陀所说的忍辱之道,为后人做楷模。
一次,罗睺罗跟随舍利弗在王舍城乞食时,遇到了一个恶汉。那个恶汉用沙投进舍利弗的钵里,又用棍棒打破罗睺罗的头。罗睺罗的头上鲜血一滴滴流下来,但恶汉见了却不知错,还谩骂道:“你们这些沙门,总以托钵为生,满口慈悲忍辱,我打破你的头,看你能把我怎样?”
此时,年轻的罗睺罗气得咬牙切齿。舍利弗见状忙安慰他说:“罗睺罗!如果你是佛陀的弟子,就应当有忍辱的精神。佛陀常教诫我们有荣誉的时候,不能使心高举;受侮辱的时候,不能使心生恨。罗睺罗,世间没有比忍辱更有勇气的人。不管多大的力量,都不能胜过忍辱。”
罗睺罗听完师父舍利弗的开示,默默地走到水边。他用水洗去血迹,然后用布巾把伤口扎了起来。舍利弗见此情形,心中既欣慰又难过。
实际我们在平常生活当中也是这样的,如果不从小事上来学忍辱,那是没办法来成就大事的。对于平常的口角之争,应当退一步。动气发粗是因为不能忍辱,根都在嗔心上。别人动一下自己就发脾气,嗔恨心就生起来了,这是不可以的。要懂得在平常的生活当中让别人一步,所谓:“事事美从让出好,忍辱常在忍中全。”
娑婆是梵语,翻译成华言是堪忍的意思,就是能忍。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为什么叫做堪忍呢?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对于十恶法——贪、嗔、痴、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等不肯出离,在贪嗔痴里打滚,由贪嗔痴起惑造业流转生死,受不好的报。现在我们学了佛法以后,就不要去忍那些恶法不肯出离,而是要修忍辱波罗蜜。通过忍辱可以从生死的此岸达到了脱生死的彼岸,所以佛说忍辱第一道。
以上是对忍辱作了浅显的解释。接下来我们看“耐”字。耐指耐力,是说要能够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做任何事都需要忍耐。如果不能忍耐,拜佛拜了几拜,腿疼了就会停止。坐着听法也要有一种忍耐。人的心就好比烈马一样,也像猿猴,不停地在奔跑,要想锻炼把心安定下来,也需要忍耐。所以,忍耐一下就是要学会再坚持一下。
学佛也一定要学会坚持,不要只顾现前的利益,也不要只顾求感应。真正的佛法有没有感应?有感应。但感应不是我们的目的,真正地改造自己,把不如法的行为改变成如法的行为,那个是目的。
顺从:顺从于师长的教,在这里指的是接受教导和谏劝。
佛陀在舍卫城祇园精舍时,有一个比丘很喜欢讽刺别人,喜欢说粗恶语。一次,有位长老比丘和颜悦色地劝告他,但这位比丘不但不听,反而恶语讽刺。
佛陀问他:“你恶语讽刺,不听他人劝告,是事实吗?”他老老实实回答:“世尊!这是事实。”佛为其开示:“你过去生中曾为一小鹿,就因为不喜欢听人谏劝,不认真学习脱困术,最终遭受到被猎人捕捉、杀死的果报。”
人非生而知之,成长的过程需要师长的教诲和同辈的帮助,这样才能离过向善,提高进步。同参道友之间,只要人家对,能不能顺从人家一下?这也是为了培养我们的心平气和。慢慢从忍耐当中学会“推直于人,引曲向己”,就是把功德推给别人,过失由自己来承担。希望大家共同努力:
谦下受教学顺从,检点三业日日新。
放下我执得自在,千学万学学个真。
得见众沙门:沙门是梵语,华言勤劳、勤息。勤劳是说要勤劳地修道,或是指修道得多功劳;勤息,精勤地熄灭贪嗔痴等烦恼,证得清净涅槃。
沙门在印度是出家人的总称。不管跟随释迦牟尼佛出家也好,还是做外道也好,都叫做沙门。这里专指沙门释子,随释迦牟尼佛出家的人。戒律里所说的众僧,是指四人以上受了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供养出家沙门的果报非常殊胜,本师曾为诸比丘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无量劫以前,有三小儿见一佛陀及众比丘庄严的相貌威仪后,心生欢喜,想要发心供养。
于是,站在两侧的孩子问中间的孩童说:“我们手边没有香花,要用什么供养呢?”这位孩童说:“我们可以取下帽子上装饰的白珠,用来供养佛陀。”说完,孩童们分别取下帽上的白珠。
中间这位孩童问两旁的同伴说:“你们心中有什么愿望?”其中一位说:“我希望未来能像佛陀右边那位比丘一样具有智慧。”另一位孩童则说:“我希望未来能像佛陀左边那位比丘一样具有神足通。”站在中间的小孩则说:“我希望未来能够像佛陀一样,成就佛果。”当时,天上有八千位天子共同赞叹三位孩童的发心,祝福他们随心满愿。
于是,三位孩童来到佛陀面前,恭敬虔诚地以白珠供养,并将白珠洒落在佛陀身上。前二位孩童因发愿未来成就声闻果,所以供养的白珠落在佛陀的肩上;中间这位孩童则因发菩提心,欲成就佛道,所以白珠落在佛陀顶上,并且变化成由珠宝编织而成的宝盖,宝盖上还有一尊小佛像。
本师在说完这个故事后,告诉舍利弗:“站在中间的那个孩子是我的前世,右边那位是你,左边那位则是目犍连。”
经中说众生在成佛的当生,都要像释迦牟尼佛那样,现僧相来度化众生。由此可知,见到出家人便可以种解脱的因,即使得不到教诲,也可以种解脱的因。有谓:
高洁尊严人天师,是故恭敬常顶礼,
灭罪增福善根长,得见僧人生欢喜。
适时论信仰:选择合适的时间来谈论信仰。说法要看时间地点,说法的目的是为了令众生获益,如果众生闻法出生诽谤,就会种下无量的苦因。这样一来,说法者就成了众生的恶知识。所以,一定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来宣扬佛法。
厦门市思明南路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