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导读

调查吉林省长春地区例30~79岁女性腰椎正位L1-L4TOTAL骨密度(BMD),分析长春地区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研究女性腰椎BMD与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的相关关系。

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DiscoveryWA型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腰椎正位L1-L4TOTAL骨密度。将例受试者腰椎BMD检测结果按10岁为一年龄段分组,应用SPSS19.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腰椎BMD和骨质疏松发病率与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长和绝经年限延长,腰椎BMD值呈下降趋势,骨质疏松发病率升高。年龄与腰椎BMD呈负相关,与骨质疏松发病率呈正相关;绝经年限与腰椎BMD呈负相关,与骨质疏松发病率呈正相关。低体重指数组,腰椎BMD值最低,骨质疏松发病率最高;随体重指数增加,腰椎BMD增加,骨质疏松发病率降低,体重指数与腰椎BMD呈正相关,与骨质疏松发病率呈负相关。

年龄与腰椎骨密度

研究发现,女性骨密度通常在30~40岁达骨峰值,40岁以后随年龄增加,雌激素水平降低,破骨细胞活性相对活跃,骨转换增加,骨丢失加快,骨量将以每年0.20%~0.50%的速度逐年递减,而停经后的一段时间是骨转换明显增加、骨质流失最快的时期。

本研究结果显示,长春地区30~79岁年龄段女性腰椎BMD随年龄增长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骨质疏松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P<0.05),女性50岁以后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增加,70岁以后骨质疏松发病率高达68.28%,腰椎骨密度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与我国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增龄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绝经年限与腰椎骨密度

本研究显示,绝经后女性腰椎BMD明显下降,骨质疏松发病率较绝经前明显升高,绝经前骨质疏松发生率为4.17%,而绝经5年内,骨质疏松发病率即达到19.66%;并且,随绝经年限的延长,腰椎BMD值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骨质疏松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绝经年限与骨密度呈负相关。这与女性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骤然下降有关。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浓度的改变对骨代谢具有重大影响。雌激素可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成和钙盐沉积,同时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抑制骨丢失。雌激素水平下降,成骨细胞活性降低,骨形成减少,同时雌激素抑制PTH作用减弱,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增加,骨密度降低,以致骨质疏松。

体重指数与腰椎骨密度

本研究显示体重指数(BMI)与腰椎骨密度呈正相关,与骨质疏松发生率呈负相关,低体重指数者骨质疏松发病率较高,说明BMI是影响女性骨密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低BMI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与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

体重指数较高者骨骼承受机械负荷增大,从而改善了骨的微细结构,使机械负荷性细胞刺激因子的作用增强,作用于成骨和破骨细胞表面的机械应力感受器,刺激骨形成,抑制骨丢失,促进骨的矿化,增加骨密度和骨骼强度。

BMI较高的女性,体内脂肪组织含量较多,转换雌激素相应增多,从而减少骨丢失。研究认为,脂肪组织可以分泌瘦素(LP),血清LP水平与脂肪含量正相关,LP可通过直接、间接两种途径调节骨代谢,刺激骨髓及调节护骨素配体的平衡来刺激骨形成,抑制骨丢失。提示BMI较高的女性较BMI低者有更高的骨密度。

本研究中,超体重组的腰椎BMD和骨质疏松发病率与BMI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正常BMI即可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因超重和肥胖易导致代谢紊乱,伴发多种慢性疾病,所以应注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来保持一定的体重指数,对于预防骨质疏松是非常必要的。

小结

综上所述,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是骨密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增龄、绝经年限延长与低体重指数是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

本文摘自《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原创文章,转载须经授权。

赞赏

长按







































北京好白癜风专科医院
北京哪治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emsbc.com/yfxbjys/178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