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肌肉减少症(sarcopenia,简称肌少症)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肌少症可能还具有性别依赖性,老年女性比老年男性肌少症患病率高。肌肉质量女性30岁左右达到高峰,50岁以后逐渐下降,绝经后每年下降0.6%,绝经后最初3年下降最快。80岁时肌肉量减少约30%。没有充分运动,每年可丢失5-10%的肌肉量。肌少症是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渐减退的重要原因和表现之一。肌少症会增加老年人的住院率及医疗花费,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甚至缩短老年人的寿命。
肌少症的临床表现1.缺乏特异临床表现:虚弱、容易跌倒、行走困难、步态缓慢、四肢纤细和无力等。
2.肌肉数量减少,因肌肉数量与骨密度呈同步变化,易发生骨质疏松症或骨折。
3.肌肉功能减退,易导致老人摔倒、失能等不良后果发生。
肌少症的发病机制肌少症是增龄相关、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多种风险因素和机制参与发生。
A.运动减少:增龄相关的运动能力下降(主要因素);
B.神经-肌肉功能减弱:α运动神经元的丢失(关键因素);
C.增龄相关激素变化:胰岛素、雌激素、雄激素、生长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等,绝经后女性肌肉质量的降低与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
D.促炎性反应细胞因子:血IL-6、TNF-α和C反应蛋白;
肌细胞凋亡:肌少症的基本发病机制;
E.遗传因素:尚未得到一致的证实;
F.营养因素:老年人营养不良和蛋白质摄入不足。肌少症的诊断肌少症缺乏特异临床表现,诊断有赖于肌力、肌功能和肌量的评估。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发布的肌少症共识:①肌肉质量减少;②肌肉力量下降;③肌肉功能下降。满足第①条及②和③条中任何一条,即可确诊。
肌少症的防范措施1.运动疗法:阻抗训练及有氧运动;
2.营养疗法:平衡膳食(蛋白质氨基酸补充),钙+维生素D补充
3.药物治疗:目前无针对性治疗药物,可选择绝经后个体化雌孕激素补充,选择性雄激素受体调节剂,活性维生素D,生长激素类药物等
4.康复治疗: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
绝经后女性是肌少症的高发人群,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影响骨骼肌肉系统,与肌少症密切相关,做好绝经后女性肌少症的预防,合理膳食+运动+药物+康复治疗,对降低肌少症风险非常重要。
END文稿
付丽霞
编辑
张赟
图片网络(侵删)关爱更年期女性守护生命健康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