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杰副教授骨质疏松症的常识与预防策略

郝杰副教授

个人简介

医院科室:重庆医院骨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全国委员,重庆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青年委员,重庆抗癌协会骨软组织肿瘤专委会秘书,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分会骨质疏松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骨与关节杂志》通讯编委。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脊柱外科及骨质疏松症领域的临床和研究工作,擅长脊柱退变性疾病、脊柱脊髓损伤、脊柱畸形、脊柱肿瘤、脊柱结核以及脊柱微创(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骶管囊肿抽吸封堵术、椎间盘源性腰痛经皮穿刺亚甲蓝注射术等)等诊治。

导语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骨质疏松患者逐年递增。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60岁以上人口1.78亿,占13.26%,65岁以上人口1.19亿,占8.87%,与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明显升高”。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报道:“在未来20年内,全球将有4.5亿人庆祝他们的65岁生日”。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是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柱、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全世界每3秒就有一例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绝对发生率将持续偏高,并且给人民带来经济及精神负担。

正常骨与骨质疏松骨的椎体模型

1.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退化、骨强度降低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

2.骨质疏松症的分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

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

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导致的骨质疏松

3.骨质疏松症的症状

①疼痛

以腰背痛多见,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部分患者呈周身骨骼疼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②身高变矮、驼背,体形畸变

③骨折

骨质疏松后由于骨质变脆,轻微的碰撞都可以导致骨折,且骨折难以愈合,一般认为是摔伤造成,但事实上跌倒仅是诱因,而骨质疏松才是真正原因。

④频繁的抽筋

⑤呼吸功能下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柱后凸,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下降,患者往往可有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4.如何诊断骨质疏松症?

目前尚缺乏直接测定骨强度及骨量的临床手段,因此目前临床上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通用指标是: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骨密度低下(T值≤-2.5SD)。对于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的患者诊断为严重骨质疏松症。

5.哪些人群须行骨密度筛查?

年英国骨质疏松基金会制定的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指南指出以下人群须行骨密度筛查:①≥65岁的女性和≥70岁的男性,不管是否有临床危险因素(如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低体重、吸烟、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等)②围绝经期妇女,有临床危险因素的50~69岁的男性③≥50岁的成人骨折患者④有明确的骨代谢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或服用能降低骨量的药物(如服用糖皮质激素相当于≥5mg/d强的松或时间≥3个月)。

6.预防策略

①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多食用含钙、磷高的食品,如鱼、虾、虾皮、海带、牛奶、乳制品、骨头汤、鸡蛋、豆类、精杂粮、芝麻、瓜子、绿叶蔬菜等。

②避免嗜烟、酗酒,少喝咖啡、浓茶及含碳酸饮料,少吃糖及食盐,动物蛋白也不宜过多,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③适当户外活动和日照,进行适度有助骨健康的体育锻炼和康复治疗

④合理使用钙剂,钙需要量为~mg/d,如饮食中钙供给不足可选择适量口服补钙,最好分次补充

⑤摄入足量的维生素D,成年人推荐剂量为单位(5μg)/d,老年人因缺乏日照以及摄入和吸收障碍常有维生D缺乏,故推荐剂量为~IU(10~20μg)/d

⑥在补充钙和维生素D的同时,补充适量的镁、锌、铜等其他元素可能会对改善骨重建,预防骨质疏松和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产生积极的作用

总结: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人类的重要健康问题。如果您已经有骨质疏松症,及时系统的治疗是您必要的选择。医生可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您治疗期间要定期随访,以使药物的作用达到最优化。

长按识别,可在线咨询郝杰副教授

编辑:周佳惠

点击“阅读原文”,线上咨询郝杰医生









































北京专业白癜风医院
治疗白癜风去哪里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emsbc.com/yfxbjzd/10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