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人是越长越高但你见过越长越矮的吗?十堰市民王先生就碰到了这种奇怪的事上周他拿到体检报告一看自己居然又变矮了!原来身高1.83米的他现在就只有1.72米高了啥情况?身高“缩水”11厘米,原来是它惹的祸!在体检医生的建议下,今年65岁的彭先医院核医学科进行了骨密度检测。结果发现,他患上了骨质疏松症。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吴国表示,骨质疏松的症状非常隐蔽,在早期很难察觉,我们经常遇到患者做骨量检查时数值很低,但本人表示并没有任何不舒服。如果任凭骨量流失,会发展到出现微骨折,通常带来的后果就是肢体的改变,比如身高变矮、驼背。“必须注意的是,骨量流失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就算症状不明显,高发年龄群体也要引起注意。对于40岁以上人群来说,如果发现自己变矮了,就要查一下原因。”吴国提醒。数据显示,骨质疏松导致的身高变矮,患者身长平均可缩短3—6厘米,严重者可缩短10厘米以上。有这些习惯的人,最容易得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骨骼疾病。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2亿,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经调查,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内,20%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患者致残,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吴国表示,绝经后女性、50岁以上男性是骨质疏松的高发群体,而目前临床上,也有一些人出现骨质疏松的年龄提前到35-40岁。“目前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年轻化,主要原因是生活习惯导致的。”吴国表示,一些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造骨功能不断减退,另一方面,他们体内分泌的激素减少,骨质流失明显。此外,有骨质疏松症家族史、低体重、营养状况不均衡、不良生活方式(如久坐、缺乏运动、日晒少、吸烟、滥用药物、女性提早绝经或闭经),这些情况都容易让骨质疏松“找上门”。40岁以后,这项检查必须每年都做!“高危人群需加强早期筛查与识别。即使已经发生过脆性骨折的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可有效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吴国说,40岁以后每年应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年)》中已经将骨密度检测纳入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内容。如何才能预防身高“缩水”?其实,积极地锻炼身体是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的,而定期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则是科学而必要的,尤其是高危人群。那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预防身高“缩水”呢?快学起来吧!▼▼▼加强营养,均衡膳食。多食牛奶及奶制、豆制品、鱼肉、鸡肉、牛肉等钙及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多食深绿色蔬菜。充足日照。每日至少有15~60分钟进行户外活动,晒太阳增加体内维生素D可帮助身体中钙的吸收,强化骨质。规律运动。如有氧锻炼、负重锻炼、阻力训练及行走可以增加骨密度。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碳酸饮料。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摄入充足的钙剂和维生素D。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特别是对于绝经后妇女及50岁以上男性。来源:十堰晚报、现代快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emsbc.com/yfxbjzd/24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