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參法師佛說無量壽經0109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www.baidianfeng51.cn/m/
佛说无量寿经67-01佛说无量寿经。我们现在要跟大家共同学习的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这个经的名字大家特别熟悉,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说的是最详细。我们大家持诵阿弥陀经,读诵起来很方便,但是对于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都没有无量寿经说得详细。特别是这三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只有在这个无量寿经里头,把阿弥陀佛的因地当中发的四十八愿说得非常的清楚,这个佛国土怎么庄严的。本来在解释这个经的时候,前头要讲一讲玄谈。我现在把玄谈改在后边,原因是你听完了这部经你才了解;你以前或者是读过,对全经的意义不大什么了解。我们在每一部经说的题目,每个经有每个经的内容,例如说我们经常听到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每个经都是通的;但是名字是通的,意义完全不一样了。无量寿经它这个「如是」,就是这部经的道理才如是,别的经也有别的经的如是。名字虽然同,意义完全不同。「佛说」,佛说这个名字都同,哪部经里都有佛说、都是佛说的,但是这部经又不同了。因为我们大家都有经本,我想先从大家能够有经文可看的讲起,完了最后有时间我们就讲讲全经的大意。现在讲全经大意,你们大家可能有些读过,有些没读过的,或是读过忘了,不是天天受持,那你就不能够完全理解。要把这部经解释完了之后,再来讲玄谈,那可能大家就好懂了。但是过去的古德他先讲玄谈,原因是什么呢?那时来听经法会的大众,他对这部经都是很熟悉的,他来听经的目的就听听你讲玄谈,看看你的知见如何,你对这部经怎么领略,他就取你这一点。听你一玄谈,他就走了。若是随文销义,依着文讲的他不听了,那都是一样的,大致相同的。但是我们现在学起来就不同了,我们必须在全文的义理晓得了,完了再讲它的大意;大意很抽象,先从具体的这样理解了,以后再讲。我们讲这个佛说无量寿经,我们就先讲讲这部经的题目,这是经题。「佛说」,是能说的佛。「无量寿」,是所说的佛。无量寿即是阿弥陀,阿弥陀翻过来就是无量寿;也有翻无量光的,也有翻无边光的、无智光的。多含义故,所以我们就按无量寿讲好了。在本经说的这个佛跟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佛,那含义就不一样了,这个佛只是应身佛。所谓应身佛,应即是化也。为什么说应身,跟化身有什么区别呢?应身是指大化,化身是小化。大化,大家读过梵网经。梵网经,毘卢遮那佛坐的那莲华座有一千叶,一叶一个应身佛;应身佛又化现千百亿,那一叶就是一个应身,那叫大释迦牟尼佛;他的大释迦牟尼佛又化千百亿到此人间所谓的化身佛。所以我们这个,就是现在他在人间说的。因此我们对于佛的体会应当这样体会,佛是人,不是神。有时候把他说得很神话,这个跟我们不相应。因为他来示现人间,他就跟我们一样的。就是他示现他所说的法,就是我们人能做得到。我们要照着他说的去做,能做得到。如果毘卢遮那佛说的,我们就做不到了。神话说的神通自在,那我们不能理解,也做不到,我们也得不到。所以对这个佛,我们应当这样理解。在印度话,他叫佛陀耶,我们现在就把它略了,就称为佛。我们喜欢简略,愈省事愈好,脑子里怕麻烦,简略了就说佛。佛的含义,他就是个明白的人。我们呢?我们也是人,我们是胡涂人,什么都不知道。我说这话,大家可能有聪明的道友说:我知道很多。我说:你还是不知道,你对你过去不知道,未来你不知道。好多事佛知道的,我们不能够知道。佛所说的法让我们都跟他一样,他说法的目的,让你照着他所说的话去做,你也能达到跟他一样的。我们一般的讲经说法,佛者觉也。自己觉悟了,又去觉悟别人,度别人,让别人都觉悟。那么自己也成就了,别人也成就了,大家都成就了,这就是佛,究竟圆满。自己明白道理,把这个道理说给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都明白这种道理,大家都成就了,都成就了就究竟圆满。因为佛,他就是在我们人中的圣人。我们人中有圣人、有贤人,都是人,但是有圣人、有贤人,他是圣人。我们现在讲超级市场,他是超级的圣人,跟一般的圣人不同。例如孔夫子,在我们国家也称圣人,超过一般的人。佛也是这样子,他是我们人间的导师,他跟我们说法,引导我们能够不再迷惑了,走出迷惑这个道路。有时候经上说世尊,那是佛的十号之一,就是三世所共、最尊崇的。我们简单说,佛的人格是很伟大的、是崇高的。他不仅自觉,他把他自觉的道理能够使别人也觉悟。我们中国,在我们这个国土上,佛这个字上的来源,因为汉明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人围绕着他的宫殿飞行,但是他认为那应该是个神人,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中国没有佛这个称呼,不知道是佛。第二天,他就问文武大臣,因为他自己不知道、不理解。他就问这个大臣说:我昨天梦见一个金人,围着我们这个宫殿飞行。他的大臣中有一个叫傅毅的,他就警告说:据臣所知,天竺国有大圣人出。那时候称印度。天竺国就是古印度简称,天竺国有位大圣人出现了,他具备神通妙用不可思议。我想陛下你所梦见的,可能这个金人就是佛了。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有佛,仅仅知道有佛,佛的这个名称是在汉朝明帝时候开始的。释迦牟尼佛这个历史大家都知道,他是印度净饭王的王子,就是现在的尼波尔,释迦牟尼佛是生在尼波尔的。他的父亲是净饭王,他的母亲是摩耶夫人,这个大家都知道。后头要讲他八相成道,只有无量寿经讲他八相成道。因为要讲阿弥陀佛的发愿历史,那就是把能说佛的历史也简单说一下。他是十九岁出家的,他在外边就是到各地方参访学道,经过有五年的时间。后来在雪山里头六年的苦行,三十岁成道。一般的说法,他说法是四十九年。他在修道的过程之中,前后是十一年,十九岁出家,再加上他五年的访道参学;那时候参学的是外道。所以我们对于外道也不要歧视,外道跟内道只是不明心而已。凡是心由道外的都叫外道。这些佛的大弟子我们后头都要讲到,都是从以前信的不正确转入正确。因为他也想求一个解脱的出世之道,但是没有找到正路。佛最初也是如是,经过成道了之后,就演说这些种种的法。我们要知道佛所说的法是对机说的,哪一类的众生对哪一类众生机,他就说哪一法。法,有事,也有理。在理上都是通的,在事上各个是不同的。我们有时候事跟理混淆,没达到理事无碍的境界不能妄运用,用了那是错误的。「烦恼即菩提」,你把烦恼当成菩提了,就绝对错误。烦恼不是菩提,烦恼是障碍菩提的。当你真正证得菩提的时候,你才知道没有所得,就是那个烦恼的变化,烦恼就是转化成菩提了。菩提怎么转化成烦恼?证得了之后就转化了。我们过去就是由于我们没悟,一念不觉。你要找是什么时间?无始有终。等你到明白,你才知道为什么,但是说不出。一落语言,一落文字,一落形相,不但不能悟,愈来愈耽误,愈耽误是愈迷了。因此这就是「佛」字的意义。「说」,就是他所说的话。这个人所教化你的,这个人是个最明白人,他所教化你的是什么呢?他给你讲了这么一部经。我们把它当成故事听,佛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不是听听而已,如果你听完了之后要照着做,你也就进入了,也能入。这就是「佛说」这两个字。「无量寿经」,就是这部经的名字。这部经名咱们现在也不详细讲它了,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他的正报,有他的依报。释迦牟尼佛说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说他的寿命是很长。就这个字意讲,寿命是不可计数的,无量!若拿尺度来量它,量不出来;拿数字计算它,它不是个数字。我所理解的,佛经所说的无量、所说的数字,有时候是神话。像这种神话,因为印度他那个风俗情况,当时那些外道,佛出世那时候有那些外道,他必须得说些神话,现些神通,谁说的玄,谁说的妙,谁说的最神,那就超级了。如果没有这样子,你度人很困难。像我们这个时代,闻法众生很难。说这些神话,现在我们是自然科学发达的时候,你说神话不切合实际的,你不但不能度他,反而使他对佛教还蒙上一层阴影。最好老老实实如实而说,这是我现在的思想。我过去初学华严经的时候,也是想得愈玄,说得愈妙愈好。怎么样最好?你们全部懂是最好。现在的变化是什么样子呢?我总想着,我说的,佛所教导我们那个,我把它跟我的意见跟大家共同来学习,让我们都能明了;明了了,完了我们才能去做。如果不明了,很玄很妙的对我们不相干。不如摆在那,藏经供起来,磕个头还是可以的。但是我们要学的目的,就是要知道。但是这部佛说无量寿经译本很多,以前我对净土三经是只诵弥陀经,无量寿经跟观无量寿佛经看过一两次,我也从没讲过。那时心里头,因为我学的是华严,说的是天台、是法华,所以常讲华严、讲天台,并没人找我讲过这个无量寿经,也没人找我讲弥陀经。去年跟今年特别,在纽约有个弟子他本来是学法华经,他突然要我讲讲弥陀经。后来我们何居士本来要我讲占察善恶业报经,他打电话要我讲讲弥陀经。因为我从来没讲过,好,我也学习学习吧!我跟大家共同学习,因为他的启请。另外我还想既然三经讲了两部,将来再讲讲观无量寿佛经。但是要讲就事先得自己研究研究,看一看,学一学。我就事先学了一下。学了,感觉着因为看了四十八愿,我也看看悲华经。我们占察善恶业报经拜的五十三佛,最初释迦牟尼佛,那个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都共同发愿的,就是五十三佛最后那尊佛。乃至地藏菩萨他最初发心的时候,也是跟咱们拜五十三佛的最后一尊佛。也看见日本研究净土宗的,对这个无量寿经有十三亿,他研究的很多。以前我在北京,夏莲居老居士把这个现存的七缺五残,这五部无量寿经都很残缺,后来他合而为一,就是现在我们这印了很多,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就是现在把它总和起。我们一般学的,大多数跟汉朝末年的时候三国的时期,跟魏国的曹操,曹操建立那个国叫魏国,在那个时间印度的一位法师,天竺法师来的叫康僧铠,他是康居国的人,他的名字叫僧铠。他在那个时候,在曹魏的时间到了中国来,就是他翻译这个无量寿经。各种译本,以他的译本弘传的很广。当时何居士跟梁居士他们打你选哪个本?我说:你们喜欢哪本,你们就用哪一本好了。他就把台湾请来的,就是康僧铠这个。以这个康僧铠翻译的,对我们此土的众生学起来比较方便。这是这部经传译的人。对于他的历史传记,我们不大清楚。在各种的解释上头,乃至于慧远大师他做的无量寿经义疏,他距离康僧铠那个年代很近,他都没有详细解释,就是不知道这个大师的出处详细历史了。只是知道在曹魏的时候,嘉平四年,在洛阳白马寺译出这个经。以下我们讲经文。每一部经都有开始,「如是我闻」。印度他是倒装句,他要根据原文翻译都得翻倒了,「我闻如是」与「如是我闻」一样的。我的认为咱们意会的错觉,好比我到西藏去,咱们这都是吃饭、喝茶,这很通俗的。但是西藏不是这样,茶吃、饭吃,他把它颠倒过来。他的主词、受词跟动词,他们是另有解释的。所以他们那个藏文叫糌粑说,说就是吃。后来改过来了。我们到那去很不方便。因此他这个我闻如是、如是我闻,看上去是一样的意思。「如是」,就是这部经,是指法之词。人家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地方,这是六种成就,老生常谈了。我说这不是常谈,内容不常谈。佛在金刚经如是我闻,是金刚经这部经如是事、如是理,那是我亲自听到的,不错的,你可以信,不会欺骗你的。现在我们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这部经是我亲自听到的;那么这个如是不是那个如是了,这个如是是指这部经的如是。名字好像是一样,实际上不一样。说这个人,这个人跟那个人绝对不是一个人。这是约事上讲,一定得这么样讲。这个如是之法,这部经里头所说的道理事情是我亲自听到的。这个里头的含意,你可以作是信。这里头就是人、时、主、处、众六种成就。你说法时候,谁说的?这个法主。当时听众是哪些人?必须有众。在什么地方说的?什么时间说的?

佛说无量寿经67-02

这个都具足了,说明了这是可信的。信!不然没有这个说法,就是这个不可信。这个话可以说回来,有没人伪造如是我闻?也有的佛经人家说是伪造的,他也说有如是我闻。我们不因为他的文字、他的语言来看他的义理,这叫依法不依人,依义就不依文字了,谁说都可以,只要他道理对。但是这部经,就是佛所说的无量寿经是我亲自听到的。如是,就是你一定要信。不信者,那是你的事。如是之法可以信的,应当信。这叫信成就。所谓信是什么意思呢?这部经讲的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离这十万亿佛土,这个中间还有十万亿佛呢!在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个世界叫极乐世界,那有一尊佛在那说法,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翻无量寿。同时本经所说的那就是如是之法,这是第一个,你应该信,约理约事都是正确的。这是阿难尊者结集的,这是表明了他对这个经的态度,我对这个经的态度很如是的,就是如是的,应当信,就是佛亲口所说的,而且是我亲耳所闻到的。我闻,就是闻成就。我信了,我闻了,什么时间说的呢?一时。凡是一切经典标的时间,它不定时。东土西天各个时间不同。像我们这个时候在台湾是早晨,这个我们大家很理解的,时间不同。怎么理解呢?那就是佛所说的经结集的时候,佛就跟阿难说了。这个里头也有故事,太长了,我们不多做介绍,这个大家可能也都知道。就是跟众生的机缘相合了,跟佛所说的道理理论相合了,又契理,又契机,这叫一时,就是契理契机的时候。还有说的人、听的人,大家说听一时。不像我们这时候随时都可以改,但是在我们现在时候不会改了,因为我们现在大家在这共同时候,这也是一时。说听一时,这是时。佛,就是说法的主。这个法是谁说的?释迦牟尼佛。在什么地方说的?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也在这个地方说的妙法莲华经。这就是处所。还有大众呢?以下就是讲大众。这个经在听经的人,有比丘,也有菩萨。其它的经我没看见这样解释过,也没看见这样注释过。这个经在慧远大师他是这样注释的,他说菩萨跟比丘在无量寿经平等平等。在其它经小乘、大乘无论什么经不平等,在小乘法跟大乘法不平等。在这部经上劝你生极乐世界是平等平等,菩萨也要生,众生也要生,阿罗汉也要生。你愿意的话,你信得及的话,应该这样去做。所以以下这些大众就是众成就。众,底下就很多了。这一段的经文就是在这个法会听众是哪些个。这个法是可信的,是我亲耳听到的,能够契理契机的学。佛是主,在耆阇崛这个道场说这个法的时候。前五种成就都说了,现在就是大众。我们所读的这些声闻大众都有道德的,他行道已经证得于心了。有好多呢?有一万二千人。我们不能一一列举了,所以这上举的名词我们把它解释一下,一个一个解释一下。这就是当时契机的,那个机就是对象;佛说法的对象,那是所契之机。这个比丘称为大。一般的比丘就是比丘,为什么称大比丘呢?他不是初入佛门的佛弟子,都以证得了罗汉的境界,他能产生一种大用。所谓大用者,他都有神通、都有智慧,都证得阿罗汉果了,五眼六通都具足了。但是这个五眼六通里头,有个佛眼,还有个法眼。这个佛眼就是他们没有成佛,但是在阿罗汉那个时候,在印度当时的情况,阿罗汉认为他们跟佛是一样的,佛所证得的他们也都证得了,但是佛的更深境界他们就不知道了,一般的说五眼六通。这些人都跟佛很久了,年龄也大了,还有我们所称的德高望重,这个含义他称之为大。这是「大」字。「比丘」,解释很多,我们简单说几个就是了。因为这些人不同,解释就不同了。第一个叫怖魔。他证得阿罗汉果,魔就很恐怖。坏人总是不愿意好人做好事,坏人看见好人做好事他很刺激,因为你跟他不是一路上的。如果他是贩毒的,你不贩毒,他就怕你知道消息;也就是不贩毒要逮贩毒的,他就要将你危害。人也如是,魔王对着我们出家要想修道的人,他总给你障碍,因为你会给他生起恐怖感。你成道了,你是好人。你是好人,好坏不能并列的,因为你让他生恐怖感,所以他生起恐惧,像恶人跟善人不是同类的。所以见到出家人,这个魔王鬼神扰乱出家人的原因,就是他有恐怖心理,叫怖魔。第二个,乞士。这个乞士有时候翻应供。乞士是没得正觉的人,有乞求的人,士就是人,乞讨的人。既然出家了以后,他就不能带着什么财产了。有些人这样打算,我将来要学道出家去,我自己现在先积累些财富,带这些个。那你不是出家,你在家享受就好了。出家不是享受的,出家要受苦的。不是有意的去受苦,要成道必须得受苦。好比我们一天一个动作,我们有很多人很不习惯。任何人一个动作要他做几个钟头,他也不习惯。像我们要是在这打坐,腿子疼。磕头,也是腿子疼。拜久了,拜头昏了。念经会打瞌睡。他都不习惯,这有强迫性在里头。谁强迫你?你自己心里强迫,这是善恶斗争。乞求的人就不该积蓄财富,积蓄财富的人就不叫乞士了,跟出家这个名词就不相合了。第二个名字叫乞士,就是乞讨的人。乞讨的人跟叫化子不一样的,叫化子就求有口饭吃,化点钱就够了。出家人乞求的还有另外特殊的,最高深的乞求佛法,向诸佛、向诸大菩萨、向善知识他乞求佛法。第三,还可以解释叫净命。比丘翻净命,他于清净自活的净命,以清净来活他的自己身命。就是佛所说八正道,叫正命。跟我们头几天讲占察善恶业报经成对比了,算命、打卦、批八字,这都不行的,那是地藏菩萨特殊法门。正命,不能拿这个和尚去给人算命、批八字、打卦,靠这个来生活,吃饭,这叫非命,这不是正命,这是邪命自活,这不是乞食的人了。因此这叫净命。第四,也有翻成净持,出家人要精持禁戒。我们在家的道友们,为了要成就优婆塞、优婆夷,你得清净,也得净持。虽然不是像比丘这个净持这么高深,起码你受了三归,一定要坚持三归。那三归的意义很重,那是入佛的根本,让你二十四小时不要离开三宝。那要是做事忘了怎么办?我以前跟大家说过,你早晨一睁眼睛念上十声,晚上一睡觉要睡着的时候念上十声,这也算净命,早晨、睡觉三宝没忘。一醒,不论我一天干了什么事,我都想着三宝,都念个十声。这个净命就是我们比丘、比丘尼,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一定要无所毁犯。这个就是严格的清净戒律。这仅是戒律,还有八万威仪,还有三千细行。八万、三千,记都记不清楚了。只能记住八万三千的数字,应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走路应该怎么走。在现在这个末法时候,我们这比丘精律都没有。那是一个真正的无所毁犯,就是净命。乞士就翻净命。比丘就翻这个含义,坚持持久不失。第五个含义,就是破恶,一切恶法都止住了。戒的意思就是防非止过,把你一切恶都止住了;除了善业之外,不做一切恶,一点的恶都不做。上来所念这些大德们,他们都成了阿罗汉,他们都证了究竟果位了,小乘的果位。在印度那个时候,就是极果了。佛在世时候说的都是所谓的四阿含,就是究竟法了。到我们中国来又有大乘法了,说他那个不究竟了。在当时没有这一说。以大乘含义,因为他仅仅是自了,光顾自己,不管别人。这个说法也是对他们不公平的,我认为他乞食时候就要说法;而且人家供养饮食完了,他说:你有什么愿?完了他就给人家发愿,他就给人家讲一切法苦、空、无常、无我。他也在说法,并不是没度众生。但是心量不大,不能像菩萨似的专门为人,不为自己。他对自己的成分多,对利益别人的成分少,所以认为他的心量小。但是在那个时候,他们所得到的已经就算是究竟了。为什么有声闻、有缘觉呢?声闻是从佛说法,闻佛的教导,从这个声音他能够照着去做,得到修持了,完了得到成就了。如果是没蒙到佛教化的,自修得到的,看一切事物的变化,他也悟得了无常无我的道理,这是缘觉,缘一切法,生起觉悟,他自己觉悟的。他也是专门自修,利益人家的少。要是利益人家的时候,对他自己有损害,他就不去做。如果是他在行菩萨道,就是帮助别人,他自己修道的时间就少了。菩萨他就不计较这个,他不为自己修,利益人家是他的事业。声闻二乘人,他就利益自己。他也有个说法,他就说把自己修成了,我了了生死了,证得这种无我的道理了,我以后再发心吧!这是说他都没有活动的力量。对声闻也好、缘觉也好,说活动力量不大。就是住社会,在社会的活动力量不大。假使说到了声闻的这个阶段,就像我们念书的时候,读了一半,读到高中。读到高中去做事情的时候,他这个水平知识是不够的。他必须要进入大学、要进入研究科学上面,能成硕士、博士,他就能是大专生。也有的就像在我们乡间,在农村,也有高中、也有小学的圣人。所以看什么时候,看在什么地方。譬如你到佛说华严境界,那就没小乘的分。佛说法华经的时候,也没小乘的分。佛说这些他听不到,他听不懂,他就退席了。所以在这里头所谓的大比丘,都是他已经得到他那个当时所证的果位了。所以他这个罗汉又亦谓无学,他学够了,学到顶点了。他学的出世间法,出世间法他证得了,他感觉没有再可学的了。至于圣人的神通,这个就跟他个人证得果位的深浅不同。同一个类的,是不是大罗汉都是一样的呢?应该说是一样的吧?不同,也有浅位。十大弟子,例如上面受持读诵大乘的,像阿难,他就是记忆力非常的强;像迦叶尊者,他头陀行就非常强;像目犍连尊者,他神通就是第一,他有他独出的地方。现在我们所说那个特异功能,道得的神通,有些人他能够看到别人的过去,也看到知道别人的事情,那有修道得的。我们在迈阿密就有一个,他就能看到别人的事情。有时候在你那意境深的,他看不到。一般他是道得的,他不是修得的。道得的,不完全正确。但是修得的,我们就说阿罗汉吧!他戒定慧三学一定得修,他要是证得六通了,而能够达到成道。外道的仙人,像我们大家看历史那些剑仙小说,我们中国也有,地仙、八仙,像汉锺离,唐朝的吕洞宾,他也有通,他那只能得到五通。他有修得的,那是修得的。这种变化的神通力,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他们都会变化种种身形。就像那些阿罗汉也都能变化身形。一到大阿罗汉,他变化身形,到逼不得已非得用神通时候,他才用。像汉明帝的时候,最初蔡愔、蔡景他们到印度去;梦见金人了,经过傅毅这一说,汉明帝就想求,就派两个代表到印度去请;半路上就碰见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圣者,把他们请来了,用白马驮经,修的洛阳白马寺,那是有佛教有经卷之始。那时候给这两位高僧请来之后,就专给他们修个宫,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寺庙。那时候寺庙在汉朝的时候是衙门的名词,就把他们安置在洛阳白马寺,在白马寺翻译经典。那时候中国的道教很盛行,佛教没有,这是开始。这个道教感觉到如果佛教在这兴盛起来了,这个道教不就是抬不起头来了,顾虑到道教将来就不会这么盛行了,就被人家轻视了。他有这种嫉妒障碍的心理。那个时候三山五岳,衡山、华山、泰山,还一个恒山、嵩山,这叫五岳。这五岳的山上都有道观,那时候道庙是林立的,那时候道观代表的人物叫褚善信,他们这些人,不是一个两个,一千二百人,他们联合起来跟汉明帝要求;现在讲叫比武,就是较量一下,要跟摩腾、竺法兰两位圣僧较量一下。怎么较量法呢?汉明帝就接受他们的意见,东边就修道教的,东边为上首,那时候还是尊重道教;西边就是摩腾、竺法兰两位圣者,他们没带好多经来,就是四十二章经。白马所驮经没驮好多。古来经不是现在这么印完了很简单。佛说无量寿经67-03好多竹简上头,一带起来;说读五车书,我看过去说书富五车,没有几本!这是他们的书。当时他们比赛的时候是在洛阳南门外,这个历史上记载的,这个都有,大家看历史都有。搭起来三个法坛,道士的经典一共有三百六十九卷,放在东坛的上面;还有诸子百家的二十七家的书籍,二百三十五卷,旬子、老子、孟子、庄子,凡是这一类的子书放在中坛的上面;还有祭祀天神的这些祭祀品,也都放在中坛的上面;给这两位高僧就在西面的西边给他们建设一个坛,带的什么呢?就是四十二章经,还有他们带的佛的舍利,和他们带来的书,就放在西坛上。较量的第一个节目,僧、道两家的辩论,讲道理。辩论,这个道士就输了。为什么?道士他没学过因明。印度来的竺法兰圣者,他在印度因明学学得最详细。理论的辩论都有一定道理,必须得学因明学。你要列出宗旨来,宗什么因,因什么,完了你还得加个譬喻比方,这个比喻必须得跟法相合。举个例子吧!说音声无常,一切音声无常,过去就没有了,这就是宗。说音声无常,我立的宗是音声无常。你说音声不是无常的,是有常的,那你就举例吧!那你就来辩。举这么个例说,他们当时辩论不是这个。就是这个题目,我们要讨论一下什么东西,那你得出个题目。我们把它说成了佛教术语,就是宗,宗旨,就是我们出这么个题目。现在我们这个无量寿经就是题目,就讨论这个经的题目吧!这个举的是音声无常,这个辩论的时候,道教就输了。因为什么它无常?这就是因。你举个例子音声无常,音为什么无常?西藏的教义,讨论西藏讲经的时候,很少,没有,就是靠辩论来。好比你也读这个,咱们同班的同学都读的阿含经,或者读俱舍论,你必须对俱舍论得背它,到辩论场去不许看书的。好比我引到俱舍论的一段,我立个宗。你说我立这个不对,那你就必须得跟着其它段落所说的来驳斥这个。咱们就说这个音声无常吧!这就是宗。音为什么无常?这就是因。音为什么无常?要辩论这个,辨明这个声为什么它无常?音为什么无常?得举例,喻。好比我敲这么一下,这个声音我不敲就没有了。就因为这个,我说它无常。我又敲,它又来了。宗、因、喻。我举音无常,我的音无常,我的宗旨就是音无常。音为什么无常?因为它经常有间断。我若没假外缘,它就没有了。假外缘,我一敲声音又来了。这种比喻当然老道就输了,道教就输了。这是第一个节目,没有较量赢。那就较量第二个节目了,比赛神通。这个时候怎么比赛呢?你说你这个经是真的,我说我这个经是真的,咱们用火焚烧,哪个被烧化了就不是真的。两边一点火烧,那个道教的跟那诸子百家的书随风就飘,都吹走了,都烧化了,没有了。佛经不但没烧化,佛的舍利放光,这是在这经书上。摩腾、竺法兰两位尊者涌升虚空,现大光明,身上出火,身下出水;一下又身上出水,身下出火,现这些八面神通。老道又输了。这个当时看的人,得到这个佛舍利光明加持的人,很多人都是发心出家。当场道教的首领褚善信跟费叔通,这几位他们道教的首脑者,当时就气死了,当时就死在那儿。其余的道士以吕惠通为首六百多人,太傅张衍就劝他们说:你们还是归依和尚出家好了。这就是有和尚的开始。同时那个时候汉明帝也让他的宫里头,他的大臣有一部分出家的,宫女有一部分出家的,这就是有僧之始;经书是四十二章经。据说法句经也是那时来的,这个没有详细记载,不能做说明。在这个故事,一直到汉明帝,到唐朝时候唐太宗,这个叫分经台。现在没去了,不晓得还在不在?过去一直保存的古迹。唐太宗为这个分经台做了一首诗,他每次去了他很感慨,他说「门径潇潇长绿苔」,石头上都长了绿苔,说明了这个地方古迹已经荒废了,再也没人到那去了,也没人整理了;「一回登此一徘徊」,每逢登到这个台上来,想望古时候大德的圣迹,心里不忍去;每来登此一次,徘徊的不忍离去;「青牛谩说函关去」,当时唐朝那个时候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化胡,到西天去化胡人去,就说他的道德经生化的;这个是不可靠,实际上老子也没过函谷,也没到西天去。这是他引这个诗,过去传说;「白马亲从印土来」,白马在印度,不要老子去了,印度已经来了,这指是摩腾、竺法兰两位尊者来了。「确定是非凭烈焰」,当时究竟谁对、谁不对呢?一把火一烧,就知道了谁对、谁不对,依凭着这把大火。因为要想分真和伪,「要分真伪筑高台」,这个台就是来分道教、佛教二教的,哪是真、哪是伪。「春风也解嫌狼籍,吹尽当年道教灰」。这首诗我有怀疑,不一定是唐太宗做的。唐太宗也崇道教,很崇道教。因为他姓李,老子也姓李,他说:老子是我的祖先,我不能够把我祖先低了,让佛经在上。他也崇道教,不过从他那个时候始,佛教确实是大兴。因为那时候高僧来的大德也都有神通,像佛图澄大和尚,那神通大得不得了;像达摩尊者,也是那个时期来的。这些大阿罗汉,这些人都是有神通的。刚才这是一个插曲,证明是那时候的阿罗汉确实有神通,到必要时他可以现一现,为了护持正法可以。那么这些的大圣者都是哪些人呢?不能全举出来,一万二千都举出来太多了,举了几十个。这几十个名字在无量寿经他翻译的都跟其它的经翻译的不一样,那是初翻的时候,没有纠正的,我们听起来好不通俗。以下就说说这个名字。「其名曰尊者了本际」,这是第一位尊者了本际。尊者,通常指有智慧、有道德的人,令人尊敬的人,是可尊敬的人叫尊者,是尊敬的这个人。又者,这些人都是证得阿罗汉的上首弟子。最初为什么一开始就提了本际?了本际就是憍陈如尊者,这我们大家熟悉。佛一成道了之后,到了鹿野苑去度五比丘,那五比丘是以憍陈如尊者为首的。这是佛一成道之后,佛到鹿野苑去,就度说这五比丘。这五比丘的上首弟子叫阿若憍陈如,阿若憍陈如就叫了本际。「阿若」,两个字就翻无。无什么呢?无智。这个不能做智慧讲,无分别。所以阿若就是无分别的意思,就是这么个含义。这个含义说他是已经证得了,到没分别的境界。因为他断了烦恼,他见惑思惑都断了。就像称阿罗汉为无学位,无学位就是这个含义。他已瞭一切诸法如梦幻泡影,这个空,这是本际。了知一切无,无就是本际,就是这么个含义。所以把他译为了本际。「尊者正愿」,这个平常在别的经上也不是,叫婆沙波。婆沙波,他翻译的时候就翻正愿;又翻泪出,流眼泪,经常流眼泪。他是五大比丘的第二个大比丘,最初度的五个人之中的一个。由于这位尊者他的感情很丰富,情感很重,很丰富的情感。因为他常时坐着思惟,念报佛恩,念众生苦,想想他就流泪,所以又翻他叫泪出。因为他发愿他要建六十间僧伽住的房子。僧人没有住处,最初都是在松间,就是坟地里头、树下。那只是行头陀行的,并不是一切出家人都得住到坟地去。有的身体强的,他可以住到坟地去。有的身体弱的,有了病的,他一天在坟地受那个风吹雨打,那不就没法修道了。所以有些大德们他就发愿要修僧舍,僧人必须得有住处,得有修道的地方。因此就翻他叫正愿。取其强者,取其好的,所以这个上头就是尊者正愿。「尊者正语」,他的印度名字叫頞鞞,又称阿湿缚恃。根据唐朝大宝积经里头,就称他为马胜比丘;就是度舍利弗、目犍连的马胜比丘,他也是五大比丘之一。马胜比丘他的容貌最好,非常的庄严相好,人家见他就肃然起敬恭敬他。舍利弗尊者在路上的时候,就碰见了马胜比丘才发心的,看他相貌庄严、举止安详,就问他:汝师是谁。你是谁的弟子?马胜比丘就给他介绍释迦牟尼佛。舍利弗一听到释迦牟尼佛的名字,他身体的毛孔都竖立起来,他就请马胜比丘给他介绍。马胜比丘就给他介绍佛。他见了佛,闻法就成道。他也是佛的上首弟子。马胜比丘还给他说法,说因缘所生法,说那个赞叹偈子。舍利弗跟目犍连他俩是共同的道友,同时依止佛了。他们没有依止佛之前,他们是外道,他们就跟着佛出家了。还有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就是三迦叶。这个伽耶迦叶其实就是迦叶尊者。「伽耶迦叶」,翻作象城,迦叶是他的姓。他是跟他的弟弟优楼频螺迦叶,跟尊者伽耶迦叶,他们以前都是拜火的外道,叫事火婆罗门。他们共领有五百个弟子,住在伽耶城里头。后来他们从佛出家之后,证得阿罗汉果,他们住的那个山叫象头山,因此就把它翻作象城,是这个含义。「尊者那提迦叶」,他是三迦叶最小的一个弟弟,他们共同的归依佛。那提迦叶他是在那提河边上得道的,因此就叫那提迦叶。他们互相的那个时候闻了法之后,都能降伏烦恼了,就成阿罗汉果了。「尊者摩诃迦叶」。迦叶是婆罗门的一个种姓,前头那三迦叶也如是。这个尊者摩诃迦叶,他的名字是毕波罗。因为他的父母当时曾向毕波罗树神祈祷。没有儿子,对着树神祈祷,就生了他的缘故,以此得名。他的出生最初很有钱,不像平常人,他个人不想攀附荣华富贵。据说是他们祖先学道的时候,有一个灵龟,乌龟就给他的祖先献了一个图,献了升仙的一个图。因此这个摩诃迦叶就成了一族,他们叫大龟氏。「尊者舍利弗」,又叫舍利弗怛罗。舍利是他妈妈的名字,舍利又翻鹙鹭,他妈妈就叫鹙鹭,舍利弗就是鹙鹭子,舍利子就是舍利的儿子。舍利子翻译是两个含义的,舍利女的儿子就是舍利子,因他母亲而得名。舍利弗尊者是佛陀弟子当中,智慧第一。他与目犍连尊者一同归依佛道,同时归依佛道。就是上面所讲的马胜尊者,他见了马胜尊者,受他的引导见到佛,他就闻法成了道。「尊者大目犍连」,我们平常略称叫目连。他翻译的名字叫大赞诵,没有翻,很少用他这个名字。我们都取其哪个好念,这是我们中国人在翻译的时候特别。在译场上,大家同意用这个名字,就把他改成这个名字。有的又用原名字,有的又不用原名字,这是随着当时翻译译场的情况而来定的。在阿含经里头讲舍利弗跟目犍连,他们死的时候入灭的情况。当时佛在入灭的前夕,每尊佛的入灭前夕,他的左右的两个大弟子先行入灭,要在佛前入灭。这是三世诸佛好像这么一个自然的规律,三世诸佛都是这样,过去佛也是这样子,现在佛也是这样子,未来佛也是这样子。因为他在入灭之前,他的左右两个大弟子先行入灭。目犍连尊者知道佛不久要入灭了,他了解到了,他就去还债去了,他知道过去的宿业成熟了。他虽然证得阿罗汉果了,过去的宿业还没有销掉。他有一天在行道上,到城市去乞食的时候,就碰见一批外道。外道很多人,这些外道就商量说现在来那个是瞿昙的大弟子目犍连,他对我们危害很大,今天我们共同遇见他,我们大家把他打死。于是也没说什么理由,这些外道就围着目犍连,把他的身、骨头、肉搥成像个烂泥似的,打死了。但是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他就假他的神通力回到精舍,就跟舍利弗说,就找舍利弗。舍利弗一看见他太惨了,简直没有人形了,问他:为什么这样子?他说:我去还债去了。因为现在佛也要入灭了,我也应该走了。舍利弗说:你是神通第一,你为什么不被人家打这样子回来呢?他说:不行,到时候我神都失灵了,通也不通了。业障障住了,我没想到用神通。打完了之后,人家走了,我才想起来用神通,所以我才能回来。这是宿业。舍利弗就说:不能这样做。因为我们两个都是佛的左右弟子,按照规矩说,我在右边,我应当先走。你在左边,你后走。所以舍利弗马上就跟佛请假去了。请完假之后,佛当然是晓得,就答应他。他就回到他家乡,给他家乡的族人说法;说完法就入灭了。目犍连尊者也跟佛辞行去了,他也就回到他家乡说法。他俩入灭去了。这是关于他们这一段故事。这里头还有一个,就是目犍连尊者救过他母亲。见到他母亲堕到地狱去了,他生悲哀,要度他母亲。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结夏安居,用百种的上好供品供养大众僧,供斋。这就是假众僧的威力,而且能够成就他救母的愿望,脱离地狱苦海。目犍连尊者他历史上重要的事情,就是一个死,一个救他妈妈。「尊者劫宾那」,翻译叫房宿;也是他的父母求二十八星宿才得到生的他,因此他叫星宿。「尊者大住」,梵名摩诃迦多衍那,又名扇绳,搧扇子那个扇,绳子那个绳。他的名字取的为什么呢?是根据他妈妈的事迹生的。因为他的母亲生下他来之后,他的生父就死了。他的母亲因为有他牵累也不能够改嫁,就好比扇子拿个绳子系缚住一样,就是那么个含义。在佛的十大弟子中,他是论议第一,辩论非常好,辩论时没有能胜过他。「尊者大净志」,梵名就叫赖咤和罗。他除了喜欢清净的学法之外,他没有所好,经常的闲居,住旷野没有人烟的地方。他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就是清净的志向,专门净志的修成道。这些都是证得大阿罗汉果的。同时这位尊者他家里非常的富有,他出家的时候非常困难,他父母不允许,不答应他,他绝食了。他父母看他奄奄一息,没办法了,就承认他了,他才进饮食。跟佛出了家之后,他就住在山居,空无人烟的地方去居住。「尊者摩诃周那」,他原名就叫周利盘陀伽。周利盘陀伽大家都很熟悉,他翻译名字就叫寄道。他跟他弟兄两个人翻译的名字,在别的经上这样翻的,大路边、小路边。他母亲怀孕时,印度的风俗不能生在丈夫家,必须生到自己娘家去。她每逢走到路边上,他就要生产了。生产了,这个孩子就叫路边。佛说无量寿经67-04后来又生一个,又是走到路边。那你们两个没办法分别了,一个叫大路边,一个叫小路边。印度这些罗汉的名字,大多数根据他当时的什么一种情况,就起了这么一个名字,有的是有接近含义的,有的没有。「尊者满愿子」,又译满慈子,历代不同,唐朝译的是满慈子,宋代又译为弥多罗尼子,一般的我们在这个经上翻译的是满愿子,他就是富楼那尊者。在佛的十大弟子当中,他是说法第一,他说法说得好。他是转小向大的,得佛授记。在佛说法华经里头,他是回小向大了。他跟那些大弟子不同,他回小向大。佛给他授记,未来成佛叫法明如来。「尊者离障」,梵名颉隶伐多,是二十八宿中室宿,一个星宿的名字。因为他父母向星宿祈求得到他的。他是斛饭王的儿子,也是世尊的堂弟。又根据本行记载里面,当他还是小孩的时候,他在睡觉的时候,诸天用很多的宝物布满他的身上,所以他的名字又叫摩尼娄陀。「尊者流灌」,梵名孙达罗难陀,这个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孙陀利难陀。他这个是因为跟他妻子得名字,他妻子叫孙陀利。他妻子长得非常的好,所以度他很困难,方便度了他。他出了家之后,他还想着孙陀利,放不下,所以他很长时间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佛就带他出游,出游的时候看见个老弥猴,山里的弥猴,佛就跟他说:你看孙陀利比这弥猴怎么样?他说:这不能比,没法说。佛以神通力,又让他升到兜率天,他看见一个宫殿里头全是美女,很美丽;当然不是人间了。他看见了,他就问佛:这个殿里这么好,宫殿这么多美女,怎么没一个主人呢?佛说:你去问问吧!假佛的神力,他就问宫里的美女说:你们主人呢?她说:我们主人是佛的弟子,是孙陀利难陀。他要是舍报了之后,就生到来作我们的主人,他就是我们的丈夫。孙陀利难陀高兴得不得了,他就跟佛说:我这回得到个安乐窝了,佛,你让我早点去最好了。佛就问他:她比孙陀利如何?他说:孙陀利就是那个老弥猴。我们大家听到他,他是见到好的就舍掉,这是男人的本性。后来佛又用神通把他送到地狱里去了,油锅地狱。他看到地狱没有罪人,没有炸的。佛也叫他去问守狱,等着执行的那个鬼王。他问:你这没有一个罪人炸,你在等什么?鬼王说:有,快来了。他说:谁呀?鬼王说:佛弟子,他叫孙陀利难陀。他死后生到兜率天,兜率天天福享尽了,他就下来了。在人间是很长,在我们这很短时间。他到天上,天上福报享尽了,下来了。从此他才放得下孙陀利了,佛这样把他度了,以后他才能成道。他也不想那天上美女,也不去下那个地狱,这样他才成就了。本来这些尊者的名字可以解释一下,也可以不解释。不解释,这些名字都很奇怪,因为在别的经上你没遇到。我以前没讲这个经,我也没去研究它,看就看了。那么一讲一看,这个名字需要解释一下。我现在解释这个无量寿经,根据一个古老的解释,当然有我自己的意见,就是慧远大师注的,那叫义疏。还一个在台湾慧律寺,他那讲无量寿经查了很多的书。还有圣印法师,他在台北善导寺讲佛说无量寿经,他经过很多次,讲了一年,他查了很多的书。他们无量寿经都讲了一年。我们这找窍门、捡方便,像这些我都不要去查了,他们都查好了,跟大家说一说就行了。但是讲到义理那各是各,那不能照人家的讲,我怎么想的,我说我的;他怎么想的,他说他的。佛经的批注是很多,特别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批注很多,各人的认识,还有当时他讲那时候的听众。说法是给人家听的,让人学了去做的,不是以法师的知见非要强加给人家,也不是把佛的当初对大阿罗汉讲的强加给人家。不过有共同的一个意愿,这是净土三经所共同具足的信愿行,必须你先得生个信心。如果你对这部经没有信心,你听也是白听,听完你不信;你不信,你就不会去做;不会去做,你什么也得不到。说:种善根不种?善根是有,但是今生你成不了。种了善根,来生,再来生,再来生,你要相信,决定能生极乐世界。弥陀经说的简略,若有人闻到弥陀经的,或者要发愿,若已生,已经生去了;若今生,现在可以生;若当生,现在生不到,未来还可以生。你一定要有个信心,你听净土经就发求生净土愿。一定记到要发愿,天天要发愿。如果你一天没发愿,你今天就没生极乐世界,就是这样子。我的观点就是这样子,我天天早晨一起就发愿,「阿弥陀佛,您什么时候接我?在您接我之前,给我送个信,可能我还有些手续了一了」。晚上你临要睡觉时候,之前你也发个愿,「阿弥陀佛,我在这个世界太苦了,您早点接我去吧!我现在很厌离这个世界」。天天发愿,天天发愿,有愿决定生。如果没愿,不行。地藏王菩萨,我们不是说闻名见形就脱三涂苦,不错的!你得发愿,地藏王菩萨大愿。必须得发愿,发愿生极乐世界,地藏王菩萨会帮你的忙,他也把你送到极乐世界去。他帮你销灾,帮你销去障碍。你障碍销了,你自然就去了,不要阿弥陀佛接,你用你自己神通飞到极乐世界去就可以了。我希望大家都能用自己神通,飞到极乐世界去。如果你飞不到的话,你就请阿弥陀佛,或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帮帮忙吧!把你接引去。必须得建立这么个信心,这是我的意见。这是我希望大家听这个经,你天天发愿生极乐世界。大家不是都想寿命长一点吗?想寿命长一点,学了无量寿,寿命就长了。还有活得不耐烦了,有时候你也想;或者有些自杀的,他没有学过无量寿;活了比死了好。???恐怕有些人又听了着急,想着去不得,事情还没了,孩子还小,阿弥陀佛看我差不多的时候再接我。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吧!祝愿大家早点生极乐世界。佛说无量寿经(22-02)(特此说明:下载法音处,缺此段经文的音频)???功课也好,乃至你受三归五戒的时候,我们都发过有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也都具足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你们都具足了,你想想这四句话?这四句愿你随时发,理解了这个愿的力量,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你跟地藏王菩萨一样的了。凡是度众生的时候就是你断烦恼的时候,为什么这样讲呢?众生烦恼多,你要度他,你就让他断烦恼。他断了烦恼,你当然也就断了烦恼了。如果你烦恼没断,你度他的时候,不但他断不了,你还把你的烦恼给他了,增加众生的烦恼。如果你们双修的菩萨们,在家里头你们俩夫妇就互相的别给谁烦恼,知道吧?你们都发过四弘誓愿,你要给人家的是智慧、是光明、是慈悲、是喜舍、是六度,不要给人家烦恼。你度他,他度你,大家互相的度,很快成就道业了。法门无量。我们现在有些个道友要受菩萨戒,很好!我跟你说一条,你一定得遵守。方圆百里内,你当天能赶得到的,你必须得听法。你如果不去听,你犯了菩萨戒了,而且这个戒还不是轻微的。你们做得到吗?你小孩子上学,等着要下课了让你接回来,这正是人讲课的时间,你要赶去,你能赶得去吗?这个是没有拣择的。不管谁讲,你只要是受了菩萨戒的,你只要是菩萨,法门无量誓愿学!其次是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个愿随时都要发的,这四个愿要常念,都记到吧?这就很好。但是别愿还有很多,就像咱们讲这个无量寿经,要讲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释迦牟尼佛的愿咱们都没讲过,释迦牟尼佛有五百愿,愿最多了。所以我们总的说要有一个概念,就是我们今天大家来学佛的时候,一定要趣向菩萨。那么菩萨做些个什么事呢?利益众生。总的说一句,就是利益众生。要利益众生,你得有智慧,这个智慧你还得具足方便善巧。智慧不具足怎么办?发愿,你要发大愿,我经常的跟我们道友们说要发大愿。在优婆塞的戒经里面,善生尊者就问佛说:佛,你那三十二相那么好,怎么得来的呢?佛就告诉他说:你要学法,你要发愿。你要不发愿,你得不到。学法,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说其大数八万四千。你要是利益众生,你必须得要学法,你要发愿。如果你不发愿,你所有想修行的什么都达不到,所以发愿是第一。我们都知道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他们愿都很多。善生问佛,佛就总答说他怎么得到三十二相?有智者,谁有智慧谁就能得到。善生又问:怎么样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佛就告诉他:你要发无上的大愿,是名智者。谁发愿谁是智者,谁就得到三十二相。我经常看见我们道友到寺庙里头来,或者自己佛堂里头,要供花、点香、磕头,你发愿没有?有些道友心量太小,家里有点什么事,烧个香,到佛前发个愿,求求菩萨你加持,让我这个灾难过去。这个愿太小了,这是没智慧之愿。你们大家别生气,可能你们都没发过愿,也有发愿的。很少供花在那跪着说:我这个发愿,我想证到入到入法界,入华严境界。华就表因华的,我现在这个因,那一切小灾难算什么呢!这就是智者。咱们把这个智者所发这个愿是什么呢?这就是菩提心,包括得很多。你发愿使一切众生身口意永远不做诸恶,永远做诸善,这个愿就不小了。你说你没发过。没发过,你现在学啊!现在不是学一切方法吗?还有我们拣择你发愿。好比你受经济的困扰,逼债的人来了;或者你买了股票一下子失败了,一下子一落千丈,不要跳楼。我在美国听到那些跳楼的,很愚蠢。发愿!没有胜利,为什么没胜利?你没发愿。你发愿,跟我相似的一切众生,让他永远不要落到这样个苦难。你遇到什么灾难,你就发愿让一切众生都不要受这个苦难,你这个灾难很快就消失了。你若求菩萨你加持我,让我发财。这个糟糕了,走到相反道路上去了。在你受穷的时候,你没想到自己,愿一切众生都不受穷。好!你很快就富有。信吗?这不是我说的,这是佛说的,佛跟善生说的。如果说是我说的,力量不大。佛说的,你们就信了成分多一点,佛的功德大。你必须得有誓愿,没有大誓大愿,你想成就,不可能的。我们知道修行,但是感应不大,佛菩萨总没加持我。你跟菩萨不走一条路,菩萨怎么加持你?经常的发愿,经常运用你的智慧心。你要具备了这些誓愿了,你就依着愿,然后有了力量了,你在修行的时候,一切障碍逐渐就消失了。等你有了力量了,你去度众生,弘法利生的方便善巧,那很快的功德圆满。我们要现在想做个什么事情,在这个世界困难得很,重重障碍。为什么?我们过去就没有发过这些愿,没想帮助别人,自然也得不到别人帮助你。你要想诸佛菩萨都加持你,你要像诸佛一样的,诸佛的心愿是帮助众生,那你也要发愿帮助众生。菩萨所修的功德不外六度四摄,乃至利行,众生做什么,我们就帮助他利益,这是利他行门。我在当劳改犯的时候,我们那时候都走路。不但走路,还得身负六十斤。走到山里头采木头,两个人抬一根,抬得动也得抬,抬不动也得抬,那是强迫性的。那时都拉板车,大陆很苦。特别往那个山上上,拉不动。正赶上我们空手,我就叫我们那个犯友;那叫犯友,不叫道友;共同帮他推一把。犯友说:算了,那个解放军看到会说我们的。我说:那不管他,帮着推吧!助人为善。我说这意思,就是你到什么时候都想着,看着别人痛苦,你有时背不动、扛不动,不也很痛苦吗?看见别人满身的汗,车子就是拉不上去。特别拉大板车的,那车上载着三、五千斤,就四、五个人往上拉,特别在上坡很辛苦。如果是在这个时候,你发愿利益众生,增加一切众生的大力,增加一切众生的体力。遇着什么情况就发什么愿。咱们一天遇到的事很多,就要发愿,太多了,我们不详细讲了。所以真正的佛弟子就要行六度万行,发广大的愿,发菩提心,来成就你的事业。这个事业不是指世间事业,成就你的事业是指着行道的、成佛的、离苦得乐的事业,成就度众生的事业,让众生离苦得乐。这以下是总说菩萨要行的。这也是发愿。「方便」,包括很多种,行为上的方便,言语上的方便。就是你利益众生去,除了你要做的,给他说话的,乃至于帮助他的,那思想的方便是你自己得具足了,这是主导,这是对机。那些大菩萨不是在一个地方停留,他游步十方。方便就是善巧、就是权。二乘人证得无我智了,他能行方便,他有智慧了,他可以行权,从实显权。权就是权巧,不是有一定固定的。要知道权都是暂时性的,临时用一用。当你这个目的达到就可以了,权就不必了。所有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权,不是实,实在经外头。从权巧方便能够达到一实境界,这都叫权,别当成实的。金刚经佛就明说了,「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连佛法你都不贪,何况那个世间法你还贪吗?不贪,法、非法都不可取。你要到了这种地步了,你所行的权巧方便达到真实了,那就可以了。利益众生,管他你用什么方便。咱们看道济禅师,他就用喝酒、吃狗肉,大家就不注意他,看他疯疯癫颠的。那他正好行权巧方便,这个本身就是权巧方便。他让你不要执着,执着没好处的,就是权巧方便。当你达到目的了,你可以改了,这个就可以不要了。用方便显示佛法,不然佛法不是很好入的。你在十方世界去度众生去,你要没有权巧方便,没个善巧,你让众生把你吃掉了。你不但没度他,他把你度了,是不是?你得看你的力量如何。当然这个还得假诸佛菩萨的力量,但是必须得有智慧。有慧,愈方便愈解脱。没有智慧,一方便就把你自己缚住了,你还做什么方便?不但感化不了人家,你自己先堕落下去了,你也得看你的力量。我们要想入佛的法海当中,就是佛所说的教化,佛说的教法像汪洋大海似的。你在大藏经里随便抽一部看吧!好多你连名字都不知道。如果你要是读过一遍藏经,读过去了也是记不到。但是你能够领略到佛法的之深之广,你那方法就多了。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不知道我的宿业应当以何法得度?我们只有听那个法师讲讲,那个老师说一说。不管他出家、在家,只要说的佛法,我们都可以跟他学。甚至于外道的法,我们经常说外道、外道,佛在印度的时候,那些阿罗汉对外道法都是通的,外道法迷惑不住他。现在我们的力量不够,所以我们只有学内道法,就是学佛法,不敢去涉猎多的;涉猎多的,你被那个把你转化了。如我们心不能转境,要到能转境的时候,你一切都应当学。佛说无量寿经67-05你要做五明菩萨,世间的工巧。一会儿我们讲佛的八相成道,佛那是书法、文化、射箭什么都学,一学就会,一会就通,一通了就是最上的;学完了就放下了,学完了就放下了,那跟他没用,他不是不学,他都知道。这样你才能够究竟达到生死烦恼,出脱了彼岸。我说这个话有毛病,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怎么样出脱呢?这个出脱就是转一下。咱们就是差这一转转不过来,要转过来就对了。烦恼跟菩提就是烦恼跟智慧。黑暗和光明,不是两个东西,光明一照黑暗没有了;光明要一隐了,黑暗又来了。你说是一个、是两个?咱们刚才是黑暗,光明来了,黑暗哪去了?你要再找黑暗找不着了。在这屋子里找黑暗,找得到吗?找不到了。就是这个含义,这个含义懂了就知道了。但是你要学佛法的时候,要知道你的分际,知道你现在所处的地位,不能够狂妄,不能够得少为足,不能够自以为是。现在我们要说谁,说:你信心还没具足呢!比如学佛二、三十年了,他很烦恼。他说:你胡说八道,我信佛这么久了,我还没得信心吗?他真没得信心,他还没到信位呢!咱们讲占察善恶业报经上,坚净信菩萨讲了,你必须得坚固信心,信不退。真正有信心的,他相信极乐世界是确实有的,他也一心去求的,他能达到一心。咱们这三心二意,因为没看见、没摸着。众生非得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有形相的,我见过的,那他才信;没见过的,总是三心二意的。你要学佛法的时候,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然后达到妙觉,这个位子你知道你自己现在在什么位子。尽管说了五十三位,我们还一位不位,还没入位呢!以下在这个经文上讲八相成道。本来是讲无量寿经的,但是它这又讲释迦牟尼佛八相的示现。这个含义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也是示现的佛,是化身;咱们所学那个是化身,或者是大应身,不是报身。报身佛,咱们还不能理解的。前头那些大菩萨要生极乐世界去,他跟着报身的阿弥陀佛住去。咱们到极乐世界去,只能跟那化身佛。这说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示现是说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在没成佛的时候,也是示现。毘卢遮那佛久已成佛,释迦牟尼佛是毘卢遮那佛的化身,是在示现的。八相是示现的。示现的,他还没有成佛的时候,示现没成佛的时候,来到这个世界成佛。没成佛的时候,他住在什么地方?他住在兜率天。兜率天是我们欲界的第四天,叫知足天。翻译我们的话叫知足,这个天的天人都因为满足了。又叫妙足天,妙足天是内院说的,可能是内院,这是欲界第四天。这个天人已经不大贪着五欲了,对五欲境界已经知足了,他还享受五欲了,他们学享受的五欲可以了。他有智慧,能知道一大千的世界。不是,他能知道这个世界的三千大千界,比我们所知道的多一点。三千大千世界有大千世界、有中千世界、有小千世界。刚才我讲那个一增一减,那是一小劫。这一小劫的时候,是指着小千世界说的。一个小千世界的里面,有四天下。四天下就是四大部洲,东胜身州、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我们居住这个世界,我们现在这个地球叫南赡部洲。在四天下之上,有六重天,这六重天都有五欲,多少轻重之分。第一天是四王天,你一进庙里头,三门的两边天王殿里就是四大天王。它在须弥山的中间,经上是这么说。第二是忉利天,在须弥山顶。须弥山在四天下的中间,所以以须弥山来定方向,在须弥山的南边有南赡部洲,北边叫北俱卢洲,西边叫西牛货洲,东面叫东胜身州,是以这个须弥山来定的四方。这个山叫妙高山,好高呢?不是我们现在凡夫所想得到的。在这个有争议。好多说须弥山就是我们西藏跟印度交界那个喜马拉雅山,我们感觉这个说的跟佛经不合。那么这个须弥山在什么地方呢?在四天王四天下的中间。说明了我们的业跟这个北俱卢洲的业不同,我们不能够到北俱卢洲,北俱卢洲也不能知道我们,隔着须弥山。因为我们业不同故,所处的境界、环境都不同了。我就是这么理解,现在对须弥山争议很多。因为这是事实,在事实上有争议,按佛经所说这个须弥山就是妙高山,但决不是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的东边、南边、西边、北边,咱们都看见了,人寿命跟我们还是一样的。这个不同了,在北俱卢洲寿命一千岁的时候,人寿命一千岁,都活一千岁,中间没有这个浊,寿夭、寿长、寿短,大家寿命到时候都寿尽了,到一千岁满足了就死了,都是这样子。那他所享受的五欲境界、所有生活习惯,完全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现象了。这是我们现在没这个智慧知道。在这个上头的第一重天是四王天,第二重天是忉利天,第三重天是夜摩天,我们说这个兜率天(知足天)就是第四天,这个第四天分内院、外院就两种境界。天上不是像我们人间盖个四合院,院内、院外,不是这样一回事。内院,那是自然福报所感的。内院就是补佛位的菩萨在那等着,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来继承佛位的。现在是弥勒菩萨在那等着继承佛位。第五重天叫化乐天,这个天的天人他的快乐境界随意化现,一作意,想什么就有什么、想什么就有什么。第六重天叫他化自在天,他化就是化他,这个天里面五欲最为殊胜了。但是这个总的叫六欲天,跟人间的五欲轻重、多少之不同,但是都是有欲,也有男女相,也有天女。在这个上天就没有了,咱们讲地藏经讲过了。六欲天再往上就是四禅天,四禅天就是色界诸天十八重。再往上就是四空天,那属于无色。这咱们不详细讲它,咱们现在不是讲这个的意思,这是谈到四王天附带说一说。佛出生的时候,从兜率天降生到人间,他也示现跟人一样的,住胎、出胎;他不一样的,生的时候不一样,特异的生下来就会说话,就走了七步,就会走,这是不一样。所以他像东西南北,每方面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他自己还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在这个时候有九龙吐水,吐香水沐浴佛身,就在佛降生那一剎那的时候,他的身体放光明,照耀十方世界。有缘者能见到,没缘者见不到。他生的那个时候,正是我们周昭王的二十四年,周朝的昭王二十四年,他见到光明了,就知道西方有大圣人出,就知道这么样一个。咱们的中国历史记载,就是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的时候,记载西方有大圣人出。那个时候好多的佛国土有六种振动。不是地震,人都是平平安安的。在这个时候,就这一段,在佛降生住胎的时候。在香港,我有个同学,在湛山寺我们俩同住的,他在香港佛教内明杂志登载,他就写了一篇文章,他说我不相信,哪个小孩子生下来会走路?走七步?怎么会能够一走路,地上还出莲华?他还会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印度的神话,不可信。但是我们传统的习惯,大家都是这么说。他这一说,内明杂志就受攻击了,香港佛教也受攻击了,以后不再登他的文章了,他心里很不平。我这回到香港,圆行法师跟我说,他也登过我,在湛山寺我们俩是同屋住,他那个笔名就用火头僧。不是光登我,是说弘一法师到湛山寺那一段过程,我怎么请他,怎么到湛山寺,到湛山寺怎么过程,他也登过。不过他是山东人,性情很怪。他对这一段,我们在湛山寺他就问我,那时候不跟人争,人很随和。他说的那时候,我也有点怀疑,我说这事不可能,佛既然示现到人间来,就要跟人一样的。这个说不跟人一样。不跟人一样,就说明了他是佛,他不是人,是人修行成的佛。他在天宫降下来的时候,他已经是等觉菩萨了,他的神通妙用满可以不用示现佛,化身可以。用神像来,那他怎么接引众生呢?众生认为只有他可能成就,我们就是修也修不成就。所以这个只能够做密境会。两方面我都说了,你自己去思惟去。他在皇宫里头,释迦牟尼佛在皇宫里头,示现吧!这个时候跟人都一样了。但是他在术学方面,射箭、武艺方面,文武全才。咱们讲是文的也会,武的也会。他父亲给他起名字叫悉达多,他的智慧就超过一般人了,术学也好,天文学也好,学音乐也好,射箭也好。他很喜欢骑马,在后宫里头也骑马,御马术也很好。他有很多各种的表现,跟一般人不同。后来他也示现见境发心,他怎么出家的呢?在这故事上讲他去游四门,见到生老病死。详细咱们不讲了,那个文也就是这样子,他见到生老病死的相。他有一次跟他侍从出游,在东门。出东门的时候,他看到一个老者,头发也白了,牙齿也脱了。那个时候可能技术不发达,安假牙不行。现在我牙齿也都脱了,我就请何医生给我安的,安得很好。他安上假牙,牙就不脱了。还染发。那时候老头恐怕不知道染发,白发也可以染黑发。那释迦牟尼佛看不见,他就发不了心了。但是他那时候不行,那个时代不同。他看见老态龙钟那个样子,衰弱的不得了,他心里很不忍。本来是想游一游,游兴很高的,但是一看见老头子扫兴了,就回来了。过了几天,他说再走一个门吧!就到南门去游,又看见一个病人,病人害的骨瘦如柴,非常可怜。他也生了无限哀悯,很不愉快的见着老、病。再过了几天,他又到西门去游,见到有一家眷属在那送奠,死了,哭哭啼啼的送葬的经过。他又感触很深,他又回来了,又不高兴。但是他就在这些生老病死苦五欲的境界当中,在这人生当中的大梦,他就醒悟了,他说世间多苦,人生无常,他发心向道。他是太子,将来他可以继承王位的,他的妻子、他的财产财富都舍掉了,想入山去学道。他带着一个给他御马的一个车夫,叫车匿,带着他一同偷着就出去了。在经上说,四天王一个天王捧着一个马脚,那个马腾空飞出城去的。那时印度不知哪一教的教主,喜欢说愈神愈妙、愈玄愈好。我感觉既然示现人了,就跟人一样的,就是要出家就舍离家偷跑了,这么样说就很亲切一点。他跑到那出家去了。跑到山里头,到这个山底下,那里有跋渠仙人,他就跟他出家。把他璎珞、宝冠、华美的服装脱下来,叫车匿给他带回去,他剃落须发就出家。但是他对仙人教他的不能满足,感觉学的好像没达到他的目的,他又去再访一个阿兰伽尔仙人,还有个仙人叫郁头蓝弗仙人。他跟这两位仙人又学了好几年,还是不能满足。于是他就走到王舍城的尼连河畔,那地方有个钵罗笈菩提山中,在那自己修禅定,不跟谁学了。他晓得找了好多的老师达不到目的,修禅定修了六年,一天吃一麻一麦,修苦行。他这个都按方法去修去了,这就是他的修想跟行相应。这个时候还没有成功、还没有成道。以后他到菩提树下去,他才修成道了。在这个中间,他本来是由天上降到人间的,降到迦毗罗卫国,就是现在的尼泊尔。这个城不是现在的加德满都了。他示寂的时候在蓝毘园,那跟现在的加德满都还离得很远。过去没好远。因为来到人间了,所以他示现的跟凡夫一样,也必须得经过修道学道的过程。他就经过十一年了,六年苦行,五年求师,十一年。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示现在这五浊恶世里头,得随顺众生,示现的跟凡夫是一样的,五欲境界都是具足的。但是他有不一样的,印度古老的传说,他到尼连河;我到印度朝尼连河,尼连河干的,一滴水都没有;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在那尼连河沐浴的时候,尼连河的水都变成金黄色,有这么一个奇迹。既然是在这尼连河沐浴,佛加持过,这个河流不能干涸!龙王都没有护法,不晓得跑到哪里去了。现在尼连河是干了,我去的时候尼连河是干的。他在这洗浴的时候,洗浴完了,因为在雪山,下来时候一点力气都没有,他那一天没吃东西,饮食不充足,洗完澡就上不来了。天神就把河旁边的树枝压下来,他就攀着这个树出到尼连河的上头来了。这才到菩提场。到了菩提场,在菩提场那坐下,就是自己观想。观到明星,他就成道了。在他将成道没成道之前,魔王就知道了,魔王就率他的眷属、率他的所有就来跟他斗法了,要来破坏他的道业来了。这个我们明天再讲。佛说无量寿经(22-03)我们讲释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讲到第五相成道,没讲完。因为释迦牟尼佛示现到人间,一切都跟人一样的。所以他在宫里的生活,乃至他也经过一些外头的境界相,引起他发心的。这都是示现于人间,与人类相等的。在他出城游的时候,看见这些境相,他感觉人世无常,感觉着苦,众生的苦难很多。后来他出家去参学。出了家之后,在参学当中,先都跟一些个外道学。在参学的时候,用了五年的时间,为了求访明师。最后他感觉到这不可能,后来他就自己行苦行,行了六年苦行。行了六年苦行,他感觉这个也不能成道,修苦行并不是成道的基础,所以他离开了雪山。佛说无量寿经67-06我们上回讲到他经尼连河在那沐浴,沐浴完了上来之后,接受牧牛女的供。陪他修行的有五比丘,就是我们最初说的了本际等五比丘,他看释迦牟尼佛接受牧牛女奶酪的供养之后;释迦牟尼佛他心里想这种苦行不能够入道,必须得自己思惟,入禅定才能得道,因此他感觉到行这种苦行是没有利益的,所以他接授了牧牛女供他的牛乳;陪他修行的五比丘,了本际等这五比丘,认为释迦牟尼佛退了道心了。他误会释迦牟尼佛又堕落了,在他们那时候这样想,他们就舍弃了太子,他们自己就到鹿野苑。这个离尼连河还有一段距离,到那他们自己去修行,又行苦行去了。这个时候太子单独的到现在的迦耶,印度的迦耶,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菩提场。这个时候净居天人就搁些草到佛坐的道场金刚宝座拿草给铺好,于是太子在菩提树下就参悟。在十二月八日,这就是佛成道日。所以我们在十二月八日做纪念的时候,就因为佛在这个时间,天刚要亮没亮的时候,他见东方的明星,在星光闪的时候开了悟了,悟道。在他成道的时候,使魔宫六种震动,魔王就率着他的臣民来干扰他,破坏他的道业。这个是外障。因为释迦牟尼佛在悟得真理了之后,他内心的障碍消除了,魔王是外种的障碍。外种障碍容易,除内心的魔障很不容易。现在我们学了佛法之后,都是我们自己起烦恼,因为内里头起了障碍才引起外魔的。你内心平静了,心态平衡,外头的很多事物你可能够忍受,也可能就消失了。但是内心的平衡很不容易,都是自己烦恼。过去在我们中国有句俗话,「除山中之盗易,内心之盗难」,说内障要能够消除了,外障就容易消失。在他悟得成了无上正等正觉之后,在他过去所积聚的魔障,就在人间示现的一些魔障,他本身就除掉了。其实他在雪山的六年,也渐渐克服一切困难,除掉了很多障碍。何况以前就有跟外道六师去学些个法,那些法都有帮助的。所以他夜睹明星,赫然大悟,就现世来说,他有十一年修行的积累。就无量来说,这都是示现的。他成道的时候,就是他成道的机会成熟了,他得到大悟了,证得正觉。证得了之后,究竟证得了什么呢?在阿含经的原文,它是这样说,当他大悟了之后,他看见好像是我们原来本俱的,明了了而已。因此他发现一切众生,他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都有佛性。这是大乘依着这个根据的理论而发展的,就是心、佛与众生,三无差别的意思。在成道了之后,释迦牟尼佛并没想说法。为什么?他感觉他自证的境界非常深,跟众生说,众生不能领悟。在这个时候他不想说法。大家看看下头有一段文,就转法轮这段文。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释迦牟尼佛成了正觉之后,感到他自己所证悟的境界,不能给众生宣示。如果是给众生说了,他们不能接受,他感觉没有什么益处。所以他成道了七天之后,都是在金刚座上静坐深思怎么样来利益众生。在这个时间,帝释梵王就来请佛说法。这里头说扣法鼓、震法雷,这是形容词,比方的意思。过去古来战争的时候,大将军他用兵的时候、作战的时候他的用具,临阵之前互相的吹号角,我们叫号角,击鼓,以精神压制对方,这么一个意思。佛,就是形容词,佛将出说法,用他的智慧剑来破一切邪魔情欲的业障,像网络一样的。法幢,就像作战用的大旗一样的。我们这个寺庙里头有幢幡宝盖,形容这个幢。即言佛法的威力是无边的,可以摧毁众生的业障,所以一切外道的邪见也就得到降伏了。佛的法音能够遍布一切处,遍布于三界,三界众生他的迷梦都可以醒悟了。这段形容词就是比喻的意思,把那些邪见网都消失了,销灭一切诸见,把我们众生尘劳的迷惑也可以使他渐渐的轻了。不闻法,这些个是没办法的。特别的恶见,现在我们经常听到人死了,死了!哪有什么地狱、天堂,一般人是不信的。这是一种邪见。我们人本来是无常的,但是他计常,这也是我们心中的邪见。还有这个尘劳,就是指我们的烦恼,一天我们这个惛烦恼乱的事非常的多。总而言之,这都是由贪欲而起的。经过佛说法了之后,闻了正法了之后,大家经过佛的教导,知道一切诸法是苦的、空的、无常的、无我的,根本是从我执我见而起的,就能显露出来我们原来清净的本性,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他所悟得的。这个就能积累人天的功德,常在人间,使人间明了这种道理。有因缘成熟的,他依着而修就能成到道果。像我们经常的在家里头拜忏,或者念经、拜佛,我们感觉妄想很多。有时拜拜念念很灰心,或者念上一年半载,或者两年,感觉着没什么收获,好像妄想还是很浮动的、很多的。但是当你没知道佛法,你没念经、没拜佛、没礼忏的时候,你有妄想没有?那时候照样的有,但是你不认识而已。没有对治它的,你不认识它而已。因此你在修行时候,站在这个妄想的对立面,你才看见妄想了。平常我们一天起心动念都在妄想里头,你根本没理解这是妄想。现在你读诵大乘,或者是礼拜、忏悔,你感觉到这个妄想有点妨碍正业,妨碍你修道的事业。这是因为你闻法了之后、学习了之后,你才知道。如果你不学法、没有修行之后,你怎么知道妄想呢!所以不要灰心,这就是你修道得的收获,你能认识妄想了,你逐渐的渐渐就断了,就克服它的。「入国分卫」是什么意思?这就是到城里头去化缘,乞食。到都市里头、到村镇里头去乞食去了,这叫分卫。以此所乞的饮食,来维护你的身命。佛一到城里去乞食去了,那些国王、大臣见到佛来了都欢迎,迎请他,都给他供养丰盛的席宴,就是供养的品味很高的。这样子大家就可以积累功德,供佛的功德不可思议。只要佛一出现在人间,大家欢乐的情绪不能自止,乃至奉很好的饮食来供养佛。佛就必然给他们要说法,说法就治疗他们这些病,给他们指示供佛就是积福田。就像那时候佛所制定的戒律,披衣,出入入都市一定要披衣。这衣上头有些条,有七条、九条、十三条、二十五条,最多二十五条,这个条纹中间有隔着就像田地似的。但是这个不是田,不是长五谷的,是长福田的。所以佛就给他宣法,在说法之前必须现光。乃至众生的福报薄,见不到佛的光,就看见笑容,欣笑的面容。佛说这些法就治疗我们这些贪欲、这些毛病的。这就是佛法的教化。在佛法的教化之后,佛出现世间以后,众生能够得到积累福德智慧,就能知道自己,怎么来指导自己的人生。佛是导师,导师就是引导我们的意思,引导我们怎么样做。我们从作人,乃至做普通的人,做到学法者,做佛的弟子,乃至成圣人、成贤人,最终是成佛。这是佛所教导的,使我们得到利益,佛出世间对人类的贡献。最后八相成道就是入涅盘的象征。佛感觉到他住世间的时候对众生没有利益了,司空见惯了,有缘的、应度的已经都度了;有些个无缘,缘还没成熟,那留给他们弟子度吧!所以在每部经上,佛都嘱托些个大弟子,像这部经就嘱托弥勒菩萨,也嘱托阿难;像地藏经嘱托地藏,又嘱托观音,乃至地藏经那些大菩萨。每部经都如是,我这么举几个例子。佛将有缘的众生度完了,还有些个刚强难调难伏的,我们可以想象。每一个大师,每一个一代祖师,将要入灭的时候,他是观察他的缘尽了,他世寿的世缘尽了,或者他应度的人缘尽了。只要有缘,那他寿命就住世。缘尽了,他就走了。因为长久住世,众生那个希有想生不起来。入了灭,在入灭的当中,众生他又后悔了。为什么?见不着,他就知道着急了。有些众生是这样子的。就像我们,我看见很多的道友也好,当他父母在时,他并不孝敬,还嫌他父母啰唆。如果他父母不在的时候,他再想找,可就没人保护他了,他眷恋之情就表现很深。佛法也如是,一切都如是。这个是种很微妙、很难可思量的。尤其是在大乘教义上讲,这个涅盘翻华言就是不生不灭。既然是不生不灭,就没有死。既然说没有死,佛当初降生的也是示现的,根本就没生。没生,哪有死呢!无生无灭,这种是很微妙的。在佛降生、成道,乃至入涅盘,示现八相,这八相都是度众生的。但是每一相度的哪一类众生,因缘都不一样。在大乘教义上,佛在母胎之中,从来没听到转法轮,那度的都是菩萨大众。咱们经常按华严经的意义想一想就知道了,坐一个微尘里转大法轮,无量无边的大菩萨围绕着。这一微尘才好大嘛!在我们来看。在佛的境界,在大乘境界,不是这样。所以一微尘就整个的具足了全法界,随拈一法,无非法界,那个含义不同,这种甚深的意思。所以佛在八相成道,每一相里头都度他有缘的,跟他这一相有缘的众生,度无尽众生。以下就解释佛在菩萨行化的当中。这段是讲佛示现八相成道的时候,都是度众生的一个方便权巧。方便权巧,咱们以前讲过了。游化诸方,就是度一切的有缘者,一直到涅盘。涅盘了之后,他的教化还留在人间;就是我们所有的藏经,所有的法宝,永远的流传给后世的,广度有缘人。佛门广大,难度无缘之人。有缘的,他就能得见,他就能会遇。他所实行的道是什么道?普现的道是什么道?我们经常说的就是菩提道,也是常讲。道就是走的道路,告诉我们你走路怎么走。我们现在如果是你到了温哥华,没来过的,也没有朋友帮你开车,你得自己走。你一下了飞机场,买个温哥华的市郊图吧!买一个温哥华市的地图,那上就告诉你街道怎么走。到哪个城市,你买个地图看一看,照着图来开。佛告诉我们应走的道路,就等于告诉我们这个路怎么走,就是大藏经。依着大藏经,你自己有师给你传,更好;没师传,你自己选择。所谓的道者,就是你要走的道。这个道可得修,要行的时候怎么行?就要修。道教,就是教导你这个道路怎么走。你知道,会走了,就是你所应当修行的。清净的,无秽,依着佛所教导的去做的时候,你持的身口意业都是清净的,没有污秽的。依着这个教导就能把你那个染污、污秽的、不清净的,都能除掉了。但是不要把它执为实在的,这些也都是幻化的。像金刚经上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在这个经文说又像幻师,魔术师。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有一段魔术给表演的时候,那是他化现的,一切都是假的。我们都知道是假的,但是他假得很好。当你没会的时候,你就不知道他那是假的。当你没有证得的时候、没有大彻大悟的时候,佛所说的法是有用的,不是假的,都是真的。当你把你烦恼都对治消除了,这个所有一切法那都是假的,不要再执着去。所有示现男生也好、示现女生也好,他的性体本来是如如不动的,只是化现而已,都是他的作意,在意所为。就是这个众生应以女相得度,他就示现女生;应以男相得度,就示现男生。这些菩萨来化度众生的时候,也是这样子。但是我们必须得学,你不学,你不能明了。你没有方便善巧,你不能利益人。利益人的时候,不是一句空话,你得有具体的事实,怎么样能让他得入?那里头有很不容易的。在这个时候,你要能够锻炼成了有无量的方便善巧,让人家信受,完了让他达到究竟的真谛。因为这样给众生示现。佛说无量寿经67-07所以一切菩萨度众生,他最究竟的目的是要你证到佛果。究畅要妙,就是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成到无上,那才能够达到究竟处。因为他行化十方的时候,他的名德呢?他的名是德而成的,他的名德就十方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所以他的教导就能得度。这些大菩萨是指的一切菩萨,他们能够跟佛一样的实行佛的教导,凡是佛所立的教法、戒法、理法,都能够遵照去做,都能照着如来化导的方式来化导一切。但是都能够宣布佛所制定的一切律仪,必须得遵照律仪。就像一个国家必须有一个国家的法律,那么佛教也有佛教的律仪。遵照它的律仪,而去学它的经典,这样才能给众生做为导师。还要修习禅定,得到大智慧,这样才能开导众生,使众生才能得度。举个例子,我们大家都熟读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是法华经的一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有的道友读普门品,他没有深切理解,很多道友问我说:别的经都有「如是我闻」,普门品怎么没有「如是我闻」?因为普门品是法华经二十五品的一部分。普门品的量不大,大家诵起来就知道。那只是在法华经里面,观世音菩萨这一品,无尽意菩萨请佛说说观世音菩萨的功德,怎么样来利益众生的;就是无尽意菩萨也想学学观世音菩萨度生的方法,这仅仅是发起。但是无尽意菩萨,在地藏菩萨做婆罗门女那个时候,无尽意菩萨就证阿罗汉了,在地藏经不是这样讲的!这大菩萨互相的弘扬,我赞叹你,你赞叹我,互相的启问。所以在普门品观世音菩萨能够三十二应,应以何身得度者,就示现何身。诸菩萨岂止三十二应呢?他的应身多了。菩萨行化的时候,各种的应身。譬如我们现在在我们国土里头,我举这个例子,咱们这个国土里头,观世音菩萨是女相,女相多。但是这个女相还不是过去就是的,在唐朝之前,观世音菩萨示现都是男相,没有示现女相的。是唐朝之后。大家都知道有个提篮观音吧?因为在提篮观音之后,画那个观音像之后,尔后观音像才是普遍。菩萨也有自修,自修完了才利人。我们才刚念的这段经文,解释这个的,那就是自他两利,包括你自利,也有利他。但是必须得证得理体。菩萨自利的,以下他就分着说,菩萨自利有哪些个行门。这一段文讲的就是菩萨的自利。自利,有的大菩萨证得法性了;有的三贤位菩萨相似见法性了,还没证得,但是他相似见了。我们经常说法性,法性是什么?就是我们所认为的世间法、出世间法,也就是把它总起来说真谛跟俗谛。真谛,就是圣人证得了真实的理性之后,跟凡夫迷情所现的一个世俗的世相。菩萨既然通达众生之相,也能够了悟诸佛的实际的理地。所以供养十方一切诸佛,就是求理,就是理法性的成就。下化一切众生,就是事法界的成就。那就是理事无碍了,那就是真俗融通了,这合起来就是法性。法性就是遍一切诸法,在有情为佛性,在一切诸法就叫法性。菩萨他在理的方面,他自性的修行,他的行持是个什么样子呢?通常的要懂得空、无相、无愿。空,就证得这个理性了。无愿,我们经常发大愿,怎么说无愿呢?无相,在世间上度一切众生的时候,不是示现一切相吗?这个是三种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把这些合起来,是诸法的实体。诸法本来没有实体,诸法都没自性,是因缘和合的。但是它必有所依,所依的是实相,实相是无相的。无相,就是刚才没讲这个,先讲这个法性。这个法性就是实体,一切诸法所依的实体。这实体是无体的,无体因为遍一切处。无愿是无愿三昧。无愿并不是我们不发愿,不是这样子的。他达到究竟了。至于所愿的究竟了,是没有的。阿弥陀佛成就四十八愿,成就极乐世界,最后他知道这个愿是称性而起的,性上没有。一切诸法都如是,这才在这个上头善立的方便,就是方便善巧。这个意思很深。大家看我们寺庙的门都是三门,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写三门写山水的山,这是错误的,不是山水的山;就是三,一、二、三的三。这三个就是空、无相、无愿,又称三解脱门。空是指着体。相是指着一切诸法皆空的体相。依体而起的相,体是空的,相也是空的。因此而立的愿。愿,就是我们心里头所起的,想达到体的。证得体了之后,这个愿也就不立了。但是这叫三昧,三昧就是翻定,又叫思惟修。菩萨他为了救度一切众生,给他们说法,他就说出来一切诸法最后的理体是什么呢?就是体、相、用。空就是体,相就是实际理地的相。愿,就是作用,一切菩萨都发大愿。在因地的时候,我们要是思惟修,观想一切诸法如梦幻泡影,没有实在的。观想一切诸法它的实体是什么?这个空是什么?这个空,不是外头我们所说那个虚空的空,这是我们自性的性体。性体是无碍的,无碍就像空的一样,是这个含义。因为空才无障碍。要是空的,你可以通达过得去。要是有个房子建上,你在房子里头也障碍住了,就出不去了,是这个含义。所以我们经常讲烦恼、菩提,烦恼跟菩提只是一个,不是两个。在迷的时候就是烦恼,悟的时候就是菩提。空是假有来显的,有就是所说的相。空三昧,相三昧,愿三昧。都能达到三昧的时候,你才知道一切诸法不生不灭的意思。要解释涅盘相,就可以这样解释。又者,空者是体,相者是用。体、相、用三者,愿就是用。体相用三者合而为成的,就成就了佛的一切种种功德。所以我们那个三门,中间是空门。像我们出家了,说遁入空门。空门不常开的,空门常关的,走旁边的便门,那叫方便门。就是大用,用就是方便门。这种意思后文还要讲,这前头在这文上略讲一下。我们不是持很多咒吗?菩萨他还具足很多的陀罗尼门,还总持陀罗尼门,那都是智能许多的作用的三昧,都是属于大愿里头的。这个里头文字还有个「诸剧难」,这「诸剧难」文字上三个字就很略了,什么剧难?三涂,地狱、饿鬼、畜生,这是受最大的苦难,是指你在三恶道里头所受的剧难。因为这种剧难,这些大菩萨他要学佛,他有四种的无碍智慧,对一切法上他没有障碍。他在说法利益众生的时候,一切法他不执着于教法的障碍,他随机而说法,就是应机而说法,能对机,所以叫法无碍。还有义理无碍,对一个法的含义,也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他的义理无碍。你要把这个经文,如果你多读了几部经的时候,经文的义理都相通,善知它的义理。说到体,在哪个经上亦如是。那里头有个华严三昧,咱们刚才念的文里,华是因,严是果,就是因果同时。「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刚一发菩提心,就是成佛了。因为这个时候因果同时,华严经是这样讲。你尔后到成了佛了,还成就了你最初发心那个心。「初心究竟二无别」,最初发心跟究竟证得那个心两个没差别。但是有一样,「如是二心初心难」,成就究竟了那个不难了。我们说发了心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那么长的时间怎么会不难呢?你如果不发心,三大阿僧祇劫,无亿阿僧祇劫,你也永远成不了。因此就说「如是二心初心难」,这是华严经的意思。我这解释华严三昧,跟大家说一说。所以这个义理说深也无碍,说浅也无碍,在凡夫不减少,你所具足的佛性理体一点不减少;乃至于成就佛身了,也没增加。这就是你读那个心经上,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说我们凡夫污浊了,混浊不干净,染污了,那是执着。说佛都是清净的。但是这话没有证得的时候不能说,因为你讲这个究竟的了义,那必须得如是讲。讲到这些名词很多,称法性也可以,称自性也可以,说我们清净心也可以、如来藏心也可以,法身、实相、一真法界都是一个意思,在各个经的名词不同。懂得这个道理了,就能解决很多的问题。才刚我们念这段文,它都说得很略。一切法没有生,就是不起。一切法也无有灭,一切法无所有,这是般若义。这一段文都是般若义,是说菩萨他是自利所证得的功力,他能够这样才能深入佛的法藏,也可以深入菩萨的法藏,这样就得到成就佛的华严三昧。得到这个三昧,一切经典都无障碍。住深禅定,能够见到一切诸佛,向一切诸佛求法。这个境界到了极乐世界去,一早晨可以到十万亿佛土去,到那行供养去,就是这个境界。所以生到极乐世界去,你报得的,佛的加持力,他的愿力,所以能得到这种境界。但是菩萨在自修的时候,他已经证得这种境界了。前文里头还有一个「诸闲不闲」,这个可能大家不会理解,我们把它漏掉了,忘了解释了。什么叫「诸闲不闲」呢?就是他可以能够修佛道、不能。闲就是可以,不闲就是不可以。是可以堪受佛法吗?是不可以堪受佛法吗?是能够修佛道吗?是不能够修佛道吗?若他不能够修行,就是不闲。能够修行,就是闲。就是做这样解释。诸闲不闲,就是这样含义。他能信佛吗?他能修行吗?就是这样一个问号。那你要观察,菩萨对一个机,看他这个机可以堪受深法吗?像空、无相、无愿这些法不能跟他说,他不能理解。现在我们不是这样,我们讲一部经,这部经里头深浅都有,那你都要解说一下,就不能问他堪受、不堪受?这不是对一个人。对一个人可以这样,对大众不行,这里有能接受的,但是也有不能接受的;不能接受的他就还回来,能接受的他就领受了,有这个含义。这些文字翻译的都古老,在文字上头有些必须得通顺一点。这个是说一切菩萨的德相。这一段我刚才念的是菩萨就利他了,刚才那全是自利了。利他的时候,用到大众里头,那就了达众生的一切语言。同时菩萨必须得有善巧方便、语言无碍,怎么叫语言无碍呢?你对到美国人说美国话,对到法国人说法国话。同时你就在一个中国大陆上,那闽南有闽南语,我们就举福建一省吧!那福州话。走了两百里路,到莆田了,到仙游了,那话完全不通了,那仙游、莆田话在福建省是特别的。再往这么走九十多华里,到泉州了,那就不同了,莆田跟仙游话那边就不能懂了。泉州话一直到厦门,这就是闽南语,只有闽南这些县懂。你们到福州去,福州话跟闽南话是不通的。还有广州话跟潮汕话也是不一样的。各地方的方言,菩萨必须懂得方言。菩萨在没有成,修菩萨道的时候,先要修语言三昧,对什么众生都能给他说法。像我们对狗,我们不通狗的语言,对马不通马的语言,各类畜生有各类畜生的语言,你要度众生,你都得懂。大家听我这么一说就退了心了,「我什么语言不懂,我就懂得普通话」,还不是也一样嘛!就是我们在没有到这个地位的时候,我们没办法达到这种菩萨度众生的境界。你要想开发他,你不懂他的语言,你怎么能开发他呢?所以「入众言音,开化一切」,必须得懂得语言三昧。菩萨在利他的时候,要是以上咱们说的得到那些的智慧了,那他利他就容易了。若没得到那个智慧,利他很难。要超过世间的诸所有法。菩萨利益众生给他说的方法、给他的言谈超过世间。心里头常时念念不忘的度众生,也就是念念的想办法怎么样度世、怎么样来度众生,就是思惟。你没有这个能力,就修。边修,边利他;乃至随缘说法。能够在一切的物质上头,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这很不容易了,随意自在!那他大的变小的、小的变大的;长的变短的、短的变长的,随意自在,在一切物质上随你的变化。「庶类」,就是老百姓的意思。对于一切人民不要他请,就去给他说法。菩萨利益众生不是都现比丘相的,大家看过道济禅师吧?寒山、拾得吧?他是随缘利益众生的。所以「作不请之友」是这个含义,跟他作朋友,跟他交。把一切利益众生的责任要荷担起来,荷负就是承担的意思。这是一个很沉重的担子,比任何担子都重。同时要受持如来甚深的法藏,保护佛的种性。这护法有两种,有外护,有内护;比丘、比丘尼是内护,护持佛法,住持正法的;一切在家的居士,四众弟子,在家的两众就是外护。菩萨兼内护和外护,大菩萨兼内护,他自己就要护内化,化度众生示现菩萨像,内外兼护。佛说无量寿经67-08使佛的种性,佛法不要它断绝了。断绝了,众生就坏人天的眼目了,众生就没得福报了,就像瞎子一样的。常使不绝!兴大悲,愍众生。大悲心就是哀愍众生而生起的,因为大悲心才能够哀愍众生。因为有哀愍众生的心,才能够兴起大悲。演慈辩。菩萨跟你争,不是争烦恼,他是慈悲心,慈悲心拔他的痛苦,怕他堕入歧途,必须跟他解说。所以说演慈辩。授法眼,必须让众生有个择法眼,对法上能分别哪是邪、哪是正,必须要择法眼。如果没择法眼,你邪正不分,好多众生走到邪路上去了。但是菩萨你有这个力量没有,你自己估计一下。我们看到他信外道邪魔,我们想把他引渡过来,你若没有这个力量,你自己自找烦恼,他不会信你的,你引渡他不过来,你先估量自己。杜三趣。杜是杜绝的意思,就是杜绝三恶道。开善门,这个善门包括的很广,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三恶道,都是作恶太多的才下三恶道。这两个可以这样解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岂止三恶道!一切的恶法你都不做了,开善法门。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众生想不到问你这个法,你也可以布施给他。他没有请,你要跟他说,因为他不知道请。像释迦牟尼佛说阿弥陀经就是不请,因为那个众生还不知道请。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对我们来说,现在纯孝的儿子很少了。我们自己每一个人检查我们自己,对待我们的父母是不是纯孝,做纯孝之子?爱敬父母有几种,一个爱他的志,一个养他的身体。我们不跟他争议,父母说什么都对的,顺从他。明知道他不对,不让他生烦恼,不跟他争。你不照他的做可以,当面不去跟他争,这也是孝顺之道。曾子养曾皙,他也是每顿供养酒肉,但是他在撤这个酒肉的时候,必问所与,说:这个您老人家还给谁吗?还是保护了,下次你再吃吗?一定问问他,这他的志,养他的志。曾元养曾子就不是这样,每顿必有酒肉,也是跟他爸爸供养他祖父一样的。但是撤的时候,不问所与。就是不问他:这个给谁吗?那个是养志,这个养他的身体。类似这种的纯孝,跟这个解释的很多。现在我们一个顺就很容易了,能够听话就很不容易了。现在我们大家都有抱怨,都有这么个感想,这小孩子一小就很不听话。这都是来报复来了,你以前也不听话,你记得不?你不要烦恼,他不听话的时候,你想到你也不听话。他不听话的时候,怎么样呢?要慢慢的,要耐心,要真正的耐心。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有的时候他把众生当父母想,有的时候把众生当一子想,这个时候就更深刻点,众生就是我,我就是众生,我的身体跟众生是一样的。这就是咱们前天华严经上讲那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众生是我心,我也是众生心造的,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这样的观想就观到实际理体去了,是真正的能够把众生当成自己了。这是一切善的根本,一切诸法的根本,使一切众生皆能达到彼岸,度众生皆达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怎么样让众生能达到彼岸?你就要宣扬佛法,多利益众生,把一切诸佛利益众生的事业要保护好,不要受一点损失。智慧圣明,不可思议。诸佛与大菩萨的智慧,众人的光明,他的智慧;圣明就是智慧,智慧也是圣明,称扬智慧就是圣明,这是不可思议的。智慧有深有浅。在我们刚入佛门的,能够辨别了这部经是正确的,哪个是不正确的;哪个是了义的,哪个是不了义的。不管谁给我们说,我们是依着圣教量,谁说只要是正法,我就听;不是正法,谁说我也不听。一定要有这种的择法眼。像这一类的菩萨,不可思议。前面说了这一段,像这一类的菩萨大士,都来到今天佛说无量寿经的法会。有好多呢?不是用算数乘的出来的。咱们感觉自己修到这样程度,那真是难上难。咱们经常过去有个俗话说,难如上青天。我们学了佛之后,感觉上天很容易,只要三归五戒持好了,都可以生天。你要十善业修好了,就可以生天了。乃至于我们现在读诵大乘经典,随便你学哪部大乘经典都可以生天。具足了信心,都可以生天。但是想达到像这样大菩萨的境界,那真不是三、五劫,也不是一百劫、两百劫,那要经过阿僧祇劫。这些都是大士,达到这种境界了。那么今天到这个法会,我说的今天是到这个法会的当时,到这个法会来,接受听佛说无量寿经的这些大菩萨,就是以上所说这些大菩萨。这些大菩萨都来俱会来了。这一段的文字很深。但是对我们来说,我们怎么样入呢?我们也想当大菩萨。现在我们有好多的道友们也具足很多种类的语言,像台湾语、广东话、英语具足很多,但是他并没有用于说法上。如果用于说法上,功德就无量了,用这个去引导跟我相合的。我们常见的人,言语通得过的,我们浅显给他说一说。说,他不听呢?不听,也给他种个种子了。别的不能说,到他耳根去,路过时念声「阿弥陀佛」也可以了。他闻到这句「阿弥陀佛」的佛号,给他种了善因了。还有一种方式,另种方式是好比我们坐飞机、坐船、坐大巴、坐火车,人都是很多,你就发愿说这个将来我都度他们,坐这船的人或者坐这飞机上的人,我发愿将来我都度他们。将来我要说法的时候,他们作我的弟子。我要成佛的时候,他们都作我的弟子。他们也不知道,但是他就被你摄受了。这也是一种度生的方法。这些大菩萨是传播佛语言的。例如举观世音菩萨吧!我刚才提了一下子,说:观世音菩萨是男的、是女的?我提了一下子,在唐朝之后,他就变了女的了;唐朝之前,塑观世音菩萨像都是男相。因为观世音菩萨他是阿弥陀佛的上首弟子,我们在这个世界见到的是他的化身,他的报身在极乐世界没动,他经常在阿弥陀佛的身边,他来到这个世界的是化身。像文殊师利菩萨是在这个世界投生的也是化身,我们所见到的地藏菩萨也是化身。观世音菩萨在什么时候才示现的成为女身呢?在那时候之后才塑他的女相化的?唐宪宗的时候,在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在陕西省的金沙滩,有这么一个村落,在这个村落里头突然间出现一个美女,年轻的很美的一个女人,她提着一个鱼篮;提着鱼篮就是卖鱼的,鱼篮里头装着有几尾的鱼,她就示现来到这个金沙滩,来度一批人。这个街上有一个读书的书房,有二、三十个读书人。她卖鱼的声音使人听到不是常音,不是一般女人,音声特别的美妙,大家不约而同的都争着出门来观看这是谁的声音。一看是个美女,这些人心就动了,简直如痴如狂。大家就跟着她买鱼。最初是想买鱼,想借着买鱼亲近亲近她,谈来谈去的大家就想娶她。她说:好啦!你们这二、三十个人我嫁给谁是?你们给我背下书吧!谁背得了,我就嫁给你们谁。最初背的时候就是普门品,很少。这时候约定的是两天之后。两天之后,背的人大约有一、二十个都会背。她说:这不行,我嫁给你们谁?你们这人太多了,我只有一个。又约会了读法华经,又是两天。这时候没人能背得了,只有一个马姓的书生他背得。好啦!她答应嫁给他了,就跟他结婚吧!结婚,入了洞房,她得了疾病就死了。一死就腐朽了。马家感觉很苦恼,最初很高兴,赶快买棺材就把她成殓起,抬出去埋。在埋的时候,成殓的过程当中,来一个老婆婆,说:你们棺材里没人,明明是观世音菩萨,什么美女,什么化现嫁给你,根本不是的。大家不信,打开棺材,棺材里是把金锁,什么都没有,这才信了。从这之后,化现的观世音菩萨才是女相。这个故事传播得很远很久,以前的观世音菩萨还是男相。这不过是个故事,记载上是这样,确实有这个鱼篮观音像。特别是在明朝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她专塑鱼篮像,在天下各个寺庙都有鱼篮观音像供养,因此观音像的女相就很普遍。咱们讲了这么多,仅仅是序分,还没有发起无量寿经呢!这是什么信呢?正信序,让大家信。因为怕大家不信,乃至于把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都在这个经前说了,其它的经没有这样说的。把八相成道,单作一个佛的降生的八相成道来解释,其它的经文都没有。一般的经文发起序,序分很简单。例如金刚经,到了食时,入舍卫大城,乞食回来了,自己敷草而坐,洗钵已,把吃饭的饭碗洗完了,他就一坐,大家围拢来了,须菩提就赞叹佛了,善护念,善付嘱,完了他就请问了,菩萨怎么样降伏心?怎么样住心?佛就开始给他说了,那就是正宗了,前头几句话就把序分说完了。这个无量寿经说得很多。为什么?因为这些法很不容易让人相信,把极乐世界描绘的那么庄严、那么不可思议。这个经分上下两卷,上卷仅是讲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庄严不可思议,下卷才说你要去,你得发愿,得要修行。这个序分也讲这么多,在正文的经文里头是好几页。现在还是序分,以下要讲发起序,就是正式说无量寿经因为阿难的请求,佛才跟他说。阿难为什么要请求佛说呢?因为他今天看见佛的相貌好像不一样了,非常的秀丽,非常的庄严,他看见很殊特,为什么今天现这个相,一定有问题。这是好问题,不是坏问题。有问题,他就发问,这是正式的说这部经开始。前头都是形容词,形容佛的容光焕发。就像我们平常看见人突然间变了,要走运气了,这运气来了。不是那个楣气。有些人我们大家都看得出来,那人情况不舒展,心里烦闷苦恼,他表现就不同了。诚于中,行于外,一切人都如是,连佛都如是。这就叫发起序了,现在就是发起了。怎么样发起的呢?从佛庄严的威德上头,阿难看出问题来了,所以他才请佛、问佛。他说:是不是佛念别的诸佛?所以他这里头有问,「得无今佛念诸佛耶」,是不是现在你念别的诸佛?不然的话,「何故威神光光乃尔」呢?这个就叫发起。因为他这一问,佛就跟他说了。佛说:谁教你问的?我们往往有这个问题,也有:谁教你问的?说:没谁教我问,这是我自己看见的,心里头动了念,就想问的。用阿难的话说,他说:我看今天佛的相貌很带有欢喜的气色,为什么这么喜悦呢?您心里在想什么,现这个奇特相。这个奇特必须有个因缘吧?佛就告诉他说:阿难,是不是诸天教你问的?还是你自己的智慧见到,这样问我的?阿难回答说:没有诸天教我,是我自己。我拜见了佛陀的容颜,感觉是不可思议,所以我这样一问。这一问就发起了佛说这一部无量寿经,说的这部经。这个有些我们不详细讲它了,这是问答的,这一看就都懂了。「佛言,善哉,阿难」,他就赞叹他了,说:你问的太好了。「所问甚快」,你问的很合我的心意,我非常的快乐。「发深智慧」,不是浅智慧能发问的。你现在可以说真正具足有妙辩才了,来问是义。「愍念众生,问斯慧义」,这是佛赞叹他、称赞他的,这个义理得有智慧的人才能问得到。「如来以无尽大悲」,如来的大悲心是无穷无尽的来怜愍三界的众生,所以才出兴于世。这部经为什么前头讲八相成道呢?就是说佛出于世间,是来救度三界众生的苦难的,所以才出兴于世。「光阐道教」,阐这个菩提道,说一切缘因之法,来教授这些迷惑的众生,欲要拯济这些群萌。萌,就是还没有生萌芽。智慧的芽还没生,出离之心还没有。所以我现在是专门的为了他们真实的利益,而出兴于世的。「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经过无量亿劫,见佛不容易,闻法也不容易,见佛闻法实在太难了。「犹灵瑞华」,印度讲昙花一现。我们看见的昙花,可能不是佛说这个昙花。那是两千年一开花,开了一剎那,一下就没有了。佛指的是那个花,灵瑞之华。你所问的这个问题是多所饶益一切众生,开化一切众生,得甚深的好处,能够使诸天人民得到救度。「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如来的智慧是不可以思量的,很难得思量的。「多所导御」,引导驾驭众生的方式、方法,智能无边的,「慧见无碍」。「无能遏绝」,没有能超过佛的智慧的。「以一餐之力,能住寿命亿百干劫」。吃一顿饭的力量,以这一点点的力量,就是吃一顿饭的力量,就可以延伸寿命多少呢?百千亿的这么多时间。亿百千劫,把亿说成百千那么多数字、那么多的时分。这个劫不当大劫、小劫讲,就当时分讲,延长这么多时分。「无数无量,复过于此」,这种力量延伸起来,时间非常的长。用浅显的说,乃至用数量计算,不可量。「诸根悦豫,不以毁损」。诸根悦豫,我们这容颜到壮年时候都很好的,到老年就毁损了,在少年时候还没长成。佛的诸根悦豫,不是随毁损衰减而能够有的,没有毁损衰减的现象。永远是这样子,「姿色不变」。「光颜无异」,佛始终是这样子。为什么你今天感到奇特了呢?「所以者何」,什么原因这样子呢?「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已经达到究竟了,畅其本怀,达到极点了,再没有超过的了。「于一切法,而得自在」,在一切法上都能自在悦乐,不被一切诸法所拘。一切通达无碍,作一切诸法之主,不为一切诸法所转。就是心能转一切境了,一切境不能转动心。「阿难谛听,今为汝说。对曰,唯然,愿乐欲闻」,你要问,你好好听听吧!谛听,如实际理地听。阿难答应他,说:我很想听听,愿意听,愿乐欲闻。世尊回答阿难说:阿难,你问的很好,我现在就跟你说。你用这种真实巧辩的言语来问我,我现在就跟你答了。这问题我们下回还可以补充说,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吧!佛说无量寿经(22-04)前头讲序分的最后部分,那是阿难尊者的启请,佛又答应给他说,佛也赞叹阿难问的很好。因为他这个发起因缘,就说这个佛说无量寿经。完了佛就告诉阿难说,佛的容貌永远也不会衰退的。为什么?因为如来的禅定智慧深远。佛说无量寿经67-09所以相是由心生的,一切境都是我们心里所生起的,才有这些境界相。我们每个人你有烦恼了,发脾气的时候,你相貌变得很不好看。如果你有一个喜事,你的相貌变得很好就欢喜了。有些我们是可见相的,有些不可见相的。并不是我们一般的在人生的过程当中,哪个长得好,哪个长得不好,这个好坏没有定评的。有的是从他内里的德所感应的相貌,像释迦牟尼佛是他的德,他的福德智慧,但是平常没有这种现相。今天在当时那个会场当中,看见有这种现相,所以阿难因此才发起。但是佛这种现相也不会增长,也不会衰退。懂得这个意思,就知道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所发起这个净佛国土,经常如是。这个净佛国土是怎么来的呢?下头就开始讲这个净佛国土的来源,就是极乐世界它的因。我们现在所听到、所说的,弥陀经讲得也好,观无量寿佛经也好,其他的诸经介绍净佛国土的都没有无量寿经介绍的详细。我们就知道了阿弥陀佛的前生,法藏比丘他怎么样修行的,他发的是什么愿。修行就根据自己的愿力,满自己的愿去做。简单说,你想做个事情,你先有计划,先前也是发心、也是发愿,以后你一步一步的照这个去做去。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劫、两劫,是无量劫建设起来的。我们开始就讲阿弥陀佛他成佛的因果。前头是讲释迦牟尼佛成佛的因果,都是略说一下,示现八相成道。阿弥陀佛也如是,他的因果是如何就解释解释。从以下的文才说到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正报就是佛的修因契果,依报就是极乐世界。在一切佛经可以分三大部分,我们前头讲的就叫序分,序分一个是证信序,是证明让我们大家信;一个是发起序,就是这部经发起的因缘。这个序分我们也解释完了,现在我们开始讲正宗分,就是这部经所要说的主要的意思是什么,这以下就开始叙述这部经的主要意思。这部经的主要意思就是说无量寿佛,先说无量寿佛的因。佛告诉阿难尊者说,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绽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这是久远劫来的事情了,我们大家都在听故事。但是这故事太远了、太久了,久到什么程度呢?已经到了无量劫了。说无量劫,这个无量还是有量的。无量,就是没有数了。释迦牟尼佛说起来过去久远,就是时间很长的意思。长的意思,它有起始。像这个说的是绽光佛,绽光佛又怎么修因的?那就很长了、很长了。但是还有数字,还是有时间的。无量是对我们来说的,我们的智力、我们的心力达不到,说这个不能计算。因为阿难请求,佛就答覆他,跟他说,在过去久远无量劫以前那个时候,有一尊佛出世了,叫绽光佛。这个绽光佛就是燃灯古佛。我们经常说燃灯古佛,念金刚经有燃灯佛,那时降临人间说法,教化度脱众生。教化众生,等众生能够得度了,因缘果满了,完了就取涅槃了。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在久远古昔那个劫以前,有绽光如来出现于世,说法利益众生。绽光佛翻译的不同,我刚才说的燃灯佛,也就是燃灯古佛。因为我们这边对燃灯古佛的名字好像清楚一些,这个经翻译的名字跟我们以前传统的所知道的不同;特别是五十三佛,跟我们现在拜那个五十三佛的名字完全不一样,但是还是一尊佛,他翻各个方面的。有些他不翻,纯他的原意,多含义故,不翻。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当中,也是遇到燃灯佛给他授记。那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到第二个阿僧祇劫圆满的时候,那就是逢到绽光佛出世了。在当时,佛是拿一个有五瓣的莲华供养绽光佛。同时大家都知道以发布地,那个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之中,看到路上有个泥塘,不好走,那路上不干净,释迦牟尼佛就把他头发打散开铺到地下,让燃灯佛在他这个发上走过去,因此感到绽光佛就给他授记。这是世尊以前授记的古佛。在燃灯佛示现涅槃之后,依次连续五十三佛,我们念念这五十三佛的名字,文中都有。这还是正宗分的叙述。那么阿弥陀佛从哪位佛发心呢?在这个五十三佛过后,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这个不是地藏经上的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在五十三佛之后,有一尊佛出世叫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是佛的十号。从以上的五十三佛,他在多劫以前出世,这都是传说的。在另外一部经上传说的,经典所说的,释迦牟尼佛在妙音佛的会中,听到了五十三佛的名字,他就辗转传授给三千人,这三千人也都听到了五十三佛的名号。听到了之后,这是闻佛名号的一个因,尔后感果都成了佛。已经过去的庄严劫千佛,现在要出世的仁贤劫千佛,未来要出世的星宿劫千佛,这三千人就是当初闻到五十三佛的名字这么一个因,尔后逐渐的修成佛果了。这是一个戒经里面讲的,这也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一切诸佛都是利益众生、度众生,每位佛在世时候都是说法度众生。说是佛佛道同,在这个理上说是同,在事上是不同。每一位菩萨都是度众生,根本的智慧是同,但是方便智慧就不同了。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那是释迦牟尼佛教化的国土,那跟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教化的国土不同。阿弥陀佛发的愿跟释迦牟尼佛发的愿,因地发的愿不同。我们大家同时在这佛堂里头来学这个经,咱们都是同时种的因,那你心里怎么想的,你听经时候智慧怎么听的,以后的果都不同。看因是同等的,其实不同。因为他的后得智的方便善巧各个都不同。那么有没有相同的呢?理上是相同,所证得的智慧根本智都是相同的。各个因他的因缘,那都不相同。而且五十三佛这个数字上头,就是无量寿经一本都不同的。前头述那个大阿罗汉也不同的,有的三十六个,有的三十个。这五十三佛译法也不同的,只有康僧铠这位大德尊者,他译的就是五十三佛。有的本子译的,三国吴之支谦尊者他译的是三十三佛,又不是五十三佛了。在后汉译的支娄迦谶,他译出来不是五十三佛,是三十六佛。唐朝的菩提流志,他译出来就是四十七佛。不是都相同的。在宋朝赵魏的时代,不是正统的宋国,那是赵宋,法贤菩萨他译的是三十七佛。我们这个经康僧铠译的是五十三佛。还有悲华经译的也是五十三佛。各个经说法都不一样。这不是我们所要讲的问题。我们主要讲的问题,我们要讲阿弥陀佛跟世自在王如来在闻法之后,他就想发愿,就问世自在王如来,他说:我想要发愿建立一个佛净土,请佛给我说说。这个咱们下文再讲。因为我们前头讲了佛的十号,这是我们大家经常念的,经上都提到的,像我们常提到的如来、世尊、佛,这是常提到的,这叫通号。释迦牟尼、阿弥陀佛、琉璃光,这叫别号。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十号,每个成了道之后,到了这个果位都具足这十号。别号不同了。通号我们略说一说,若详细讲很多。如来,梵语叫多伽阿伽陀。我们有时候简称叫佛陀耶,那个不是如来这个名号,佛陀耶就指佛说的。如来是多陀阿伽陀,翻译就叫如来。如是如实之道,如如不动,是指着体说的。来是度世来说,利他来说的。如是自利来说的。所以这样叫如来。如来是如如不动,来而不来。我们经常的术语说,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照就是智慧,用他的智慧光来利益众生。这是如来的名义。应供,就是受人家供养。对佛来说,对阿罗汉来说,都叫应供。对我们来说,就是结缘,就是结个法缘。但是对居士供养僧来说,那都叫供养。一般的说,人家请素斋,都不是一个人,那叫应供,应众生的供求。他不是供完了就完了,他还有个愿,他为什么要供?他或者是求家宅平安,他就要发愿,应供者就要满他的愿,得给他做祈祷。那就是你修行的功力,分给他一些。他没有功夫修行,所以他才供养。有供养佛的功德,有供养僧的功德;当然佛的功德大。但是是不是众僧?假如供五百罗汉,那跟佛也差不多。这是应供的意思。正遍知,我们以前讲的是三藐三菩提,也叫正遍知。但是据以前的原名字说,他叫三藐三佛陀。佛陀也是觉,菩提也是觉,看哪个译的,译的人他认为这个才是对的。三藐就翻正,三藐底下又有一个三,这个三就不翻正了,这个就翻遍,这个三字就翻遍。佛陀,就翻知。因此这个三藐三佛陀就翻正遍知,可以简单说就是智慧。正者,不偏的意思。遍,就是无所不知的意思,就是他的智慧能普遍一切、知道一切。或者叫正遍智慧,正遍智也可以。佛是真正遍知一切法的人,而能够对一切机,对一切众生都了解众生的心。像金刚经上说,那样微尘数的国土,国土里头所有的众生,他的起心动念,佛没有不知道的。怎么知道的呢?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了不可得。因为众生都是妄心,没有真实的。合者成了正遍知就是正等觉。有时候我们把三藐三菩提就翻无上正等正觉,都是正遍知的含义。但是那个就具足十号说的,这个是单解释正遍知说的。第四号,明行足。佛具足了三明,三明就是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漏尽,就是再不漏落三界了。能知道三界的一切事物,达到究竟了。漏尽,漏的机会永远没有了,没有这个机会了,就是再不漏落三界了,是这个含义。所以称为明行足。第五个佛号就是善逝,梵名叫须伽陀。佛以一切智,就是他所行的法叫究竟法,行什么?行八正道而入了涅槃,一生就是这样修、这样入,所以为善逝。逝的时候,入涅槃的时候;咱们讲如来都是连系的,不要特别的割裂开说;善逝就是去得很好,佛来的也很好,走的也很好。佛示现涅槃,安详,右胁而卧,就是去得很好。这样称为善逝。他所涅槃是以证道而入的涅槃,入即无灭的意思。善逝,就是走得好。走得好,就是没走而走,得这样解释。世间解(读音:谢),也念世间解,解脱的解。佛能够对世间的一切事物,有情的事情,无情的事情,一切动物、植物,动物还属有情,植物属于无情。佛说的三世间,佛是正觉世间,无情是器世间,我们是有情世间。对于三世间的事情,佛都是解脱了,没有一点的执着、挂碍。第七个圣号,就是无上士。在诸法之中,最高的法是涅槃,是不生不灭。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为无上法,乃至于般若空义,我们都可以称这为无上法。证得这个无上法的人,所以称他无上士。又者,在一切的众生当中,佛是至高无上的,属于佛法界的。十法界是最高无上的,佛法界。第八个圣号是调御丈夫。佛是以柔软语给众生说法,有时候说苦切语。苦切语就是说地狱,像说这个都是不尽的。苦切都是不尽的。为了利益众生故,佛要如是说。要说这样,怎么样众生才能得调御?就像御马术似的,怎么样调御刚强众生,很不好调伏,使他入于善道。第九个圣号就是天人师。这个大家都知道,给人天作导师,就是天人师的意思,使一切众生业障消失。第十,佛世尊。佛陀,佛有时候翻佛陀落伽陀(?),跟如来的不同,如来的名号是多陀阿伽陀,这个佛翻为佛陀落伽陀(?),两个略有区别。佛,就是佛陀耶;佛陀耶,我们翻知、觉,或者觉悟的觉,或者知觉的知。这个觉悟一般我们解释是指自觉、觉他、觉悟圆满。自度圆满达到究竟了。度他,有缘的都度尽了。这叫觉悟圆满了。自度度他,圆满的意思。世尊,就是三世所尊重的意思。这就是通称十号。这个十号有的经没有详细说,有的没有说,都称佛就够了。我们中国人喜欢略,把这十号每一个佛都冠诸有十号,都没说,有时候如来也没说,就是佛就行了。佛陀耶三个字,就略去两个,就说佛。我们大家就都明白了,含义就都知道了。这是佛的十号,附带在这里解释一下。大家看正文。

(梦参老法师/温哥华)

文檔未校对仅供参考

地藏菩薩妙難倫化現金容處處分

三途六道聞妙法四生十類蒙慈恩明珠照徹天堂路金錫振開地獄門累世親姻蒙接引九蓮臺畔禮慈尊作者寄语:經過一年多的收集與整理,夢參老法師的法音資料已經整理完畢,內容包含:音頻講解、視頻講解、電子文檔,夢參法師經典開示系列文檔(共34冊),封面和文檔已經排版完成,可用於印刷複印。另外還收集了十多位高僧大德的開示資料,禪宗資料開示,南傳佛教資料,乾隆大藏經、巴利三藏,佛經念誦資料,背誦資料等,及一些其他資料。願法音助你明理覺悟,徹悟人生,了生脫死,達到彼岸。資料僅供同修道友交流學習,禁止以盈利為目的私自販賣資料,因果自負。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msbc.com/yfxbjzd/223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