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一味中草药桑叶,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以来,桑树和梓树就是人们喜欢种植在房前屋后的树种,它的历史十分久远,久而久之桑梓这个词就成了故乡的代名词。

 “惟桑与梓,必恭敬止。”---《诗经》中《诗·小雅·小弁》

关于桑树我们熟知的成语就有沧海桑田,桑榆暮景,桑梓故里等。不仅如此,桑树在中医药中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是浑身都是宝贝,称它为“唐僧树”都不过分。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

#01

桑叶的植物基原

“桑”名字的由来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叒(ruo,四声)是古时东方的一棵神树的名字。桑,是蚕所食叶(桑叶)的另一种神木的名字,但是两种神木在长相上都很像“叒”这个样子,为了将两种神木鉴别开,就在“叒”的底下,加上“木”,成了“桑”。

桑MorusalbaL.是桑科,桑属的落叶乔木或灌木,有1-3层楼那么高。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桑树——唐代桑树,位于泉州开元寺甘露戒坛的西南侧,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依然枝繁叶茂。

桑树皮厚,呈灰色或黄褐色,有不规则的浅纵裂,树体富含乳浆,并且可以用来作纺织和造纸的原料。

桑树的根皮则是黄棕色或红黄色,可以用来入药,叫作桑白皮,不过桑白皮可不是老根的皮,毕竟这个药不叫桑黄皮。桑白皮是采剥桑树嫩根的白色内皮,于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釆挖根部,刮去黄棕色粗皮,纵向剖开,剥取根皮,晒干而成。桑白皮具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热喘咳,水肿尿少,面目肌肤浮肿。

桑树的树枝细长,是灰白色或灰黄色的,嫩枝上有柔毛。也是一种中药,名字叫做桑枝,春末夏初采收,去叶晒干,或者趁新鲜切片,晒干而成。

桑枝具有祛风湿、利关节的功效。桑枝就像桑树的手臂一样,所以桑枝用于治疗风湿痹病,肩臂、关节酸痛麻木。

桑叶呈卵形或椭圆形,先端尖尖的,像一个上下拉长了的心形,边缘有不整齐的粗锯齿或圆齿,有时还有不规则的分裂。

叶片的上表面光滑且有光泽,下表面的叶脉上有短毛,叶脉与细脉交织成网状。

在叶柄与茎连接的地方长有幼叶和芽的保护伞——托叶,呈披针形,上面有细的硬毛。随着桑叶的生长,托叶完成任务之后很快就脱落了。

桑叶作为一味中药,为桑科植物桑MorusalbaL.的干燥叶。药典规定桑叶于初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而成。因此,又被称为冬桑叶、霜桑叶。桑叶苦、甘、寒,入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的功效。

桑树花分为雌花和雄花。花一小朵一小朵,密密的分布在花轴两侧,像穗一样,这种形态叫葇荑花序。

每个花序上要不然都是雄花,要不就都是雌花,4-5月开花,与叶同时长出。

雄花的“穗”柔软下垂,花上是白色的柔毛,花被片呈淡绿色的宽椭圆形。雄花的“穗”比雌花的要长一点。雌花没有花梗,花被片近似卵圆形,外面和边缘有毛。

桑树的果实桑葚相信大家应该都吃过,是一种聚花果,什么叫聚花果呢?就是一个小枝儿上长了很多花,每朵花又结了果,所以就有很多果都在这个小枝儿上,这些果合起来,就是聚花果。像我们吃的菠萝,波罗蜜,都是聚花果。

桑葚还没熟的时候是绿色,成熟时呈红色或暗紫色,少数还有白色的,果期是5-8月。桑葚吃起来酸甜清香,营养成分十分丰富,鲜果中含有大量游离酸和氨基酸,还含有人体缺少的锌、铁、钙、锰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桑葚不仅是一种可口的水果,也是一味中药。中药桑葚,为桑科植物桑MorusalbaL.的干燥果穗。4~6月果实变红时采收晒干,或略蒸后晒干而成。桑葚甘、酸,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滋阴补血,生津润燥的功效。

桑的种子就藏在桑葚里,搓去成熟桑葚的果肉,洗净种子,保持湿润,等到种皮破裂露白,就可以播种了。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看到,桑树浑身都是宝,一年四季都在发挥自己的价值:春可取桑枝,夏可摘桑葚,秋打霜桑叶,冬刨桑根白皮。不仅自己身上的桑白皮、桑枝、桑叶、桑葚可以入药,桑叶还可以用来养蚕,蚕丝可以织制丝绸;蚕幼虫食桑叶后排出的粪便—蚕沙(中药),具有祛风除湿,和胃化浊的功效。

家蚕在未吐丝前,因感染白僵菌而发病致死的僵化虫体---僵蚕(中药),可祛风镇痉,化痰散结。

所以说桑树是个唐僧树并不过分,除了自身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就连吸取桑树养分的动植物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呢。

在古代,螵蛸(螳螂的卵鞘)如果不是从桑树上摘下来的,用药的时候要多加一个桑白皮才能够使用呢。

因为篇幅的原因,在本篇中小编先介绍一下桑叶。

饮片:干燥叶片多卷缩破碎,完整者的形状与新鲜叶大致相同。气微,味淡,微苦涩。以叶片完整、大而厚、色黄绿、质脆、无杂质者为佳。

《药典》规定,桑叶的采收时间是经霜之后。但桑叶也可平常采收,《本草图经》云:“桑叶可常服,神仙服食方,以四月桑茂盛时采叶;又十月霜后,三分、二分已落时,一分在者,名神仙叶。”这说明在古代桑叶既可以平时采收服食,也可以经霜之后入药用。《神农本草经疏》和《本草备要》均提到桑叶“经霜者为佳”,所以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桑叶经霜之后更好呢?

用四时五行的对应关系来解释,秋天属金,金气清肃,霜降之后,秋气最浓。根据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秋气通于肺,属金,主白色,当秋气浓郁到一定程度,结成有形之体,化为白霜,降于天地、落于叶上。此时,桑叶凝结秋气之精华,使其肃降肺气,润肺之力更强。

张寿颐曾说:“桑叶,以老而经霜者为佳,欲其气之全、力之厚也,故入药用冬桑叶,亦曰霜桑叶。”

通过现代药理研究来阐明,桑叶中含有黄酮及黄酮苷类、多酚、生物碱类等成分。其主要活性成分是黄酮及黄酮苷类,桑叶的黄酮类成分在气温较高的时候含量较低,经霜后达最大值;生物碱类成分在气温较高时含量最高,随着气温下降含量下降,经霜后更低。因桑叶中的生物碱类成分是降血糖主要活性成分,而黄酮类成分具有抗菌、抗炎等生物活性,与疏散风热、清肺润燥的功效有一定相关性。因此,现代药理研究推测,桑叶经霜入药用可能与黄酮类成分在经霜之后达到峰值有关。

#02

桑叶的应用价值

这里小编主要是介绍了桑叶的主要功效和代表方剂,供大家学习参考,但是不要自己给自己用药哦,一定要在相关专业的医生指导下使用哦。

1.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我们熟悉的一个药对就是桑叶和菊花,桑叶和菊花一起用可以疏散风热,代表方剂是“桑菊饮”。桑叶配伍杏仁一起可以清肺润燥,代表方剂是“桑杏汤”。

桑叶还可以清泄肝经的实热,与菊花、决明子、车前子配伍应用来治疗目赤肿痛。当肝阴不足时可能会出现视物昏花等症状,这时候可以用桑叶与黑芝麻配伍使用,代表方剂是“桑麻丸”。

2.止汗

《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桑叶可以“除寒热、汗出”。而后世对桑叶止汗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宋医家张杲的《医说》:单服桑叶一味药就可以治疗多年的遍身出汗,医案附在后面。感兴趣的话可以读一下。朱丹溪也认为桑叶最止盗汗,《丹溪心法》中也记载:“青桑第二叶,焙干为末,空心,米汤调服,最止盗汗。”在文章的最后附了几个含桑叶的止汗方剂。

“严州山寺有一游僧,形体羸瘦,饮食甚少,每夜就枕,遍身出汗,迨旦,衣服皆透湿,如此二十年,无复可疗,唯待尽耳。监寺僧曰:吾有药,绝验,为汝治之,三日宿疾顿愈,遂并授以方,乃单用桑叶一味,乘露采摘,控焙干,碾为末,二钱,空腹,温米饮调,或值桑落干者,亦堪用,但力不如新者。”

3.生发

现代年轻人熬夜成了常态,而熬夜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秃头大概是年轻人担心的一个问题了,有脱发问题的不妨试试下面这个方法呦。《千金方》中记载的生发方法就用到了桑叶:“治头发不长,桑叶、麻叶,煮泔水(淘米水)沐(洗)之,七次,可长数尺”《本草纲目》也记载桑叶可以明目长发。古人认为桑叶具有生发之性,而头发生长也需要生发之性,所以用生生之气的桑叶内服或外用可以防脱生发。

4.其他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桑叶的提取物也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如抗炎、抗肥胖、降糖、抗动脉粥样硬化、抗高血压,抗氧化及抗肿瘤作用。

因此桑叶也被开发出了多种功能保健产品,其中以桑叶的茶包茶饮居多

1.各种茶饮

2.生发药材包

3.日常食用

桑芽菜就是桑叶的嫩芽,可以用来日常食用,炒菜或涮火锅吃

还可以凉拌桑叶、做桑叶面点

最后给大家列几个含有桑叶的具有止汗功效的方剂

敛汗汤:黄芪一两,麦冬五钱,北五味二钱,桑叶十四片。用于治疗大病之后,无故而遍身出汗之证。

补阴止汗汤: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人参二钱,白术三钱,地骨皮一两,沙参三钱,北味子一钱,桑叶十片。治疗“人有夜间发热,初时出汗星星,后则渐多,日久每夜竟出大汗,至五更而止。”

遏汗汤:桑叶一斤,熟地二斤,北五味三两,麦冬六两,各为末,蜜为丸。治疗人头顶出汗

收汗丹:玄参三钱、生地三钱、荆芥一钱、五味子三分、桑叶十片、白芍五钱、苏子一钱、白芥子一钱,水煎服。治疗人饮食之时,头项至面与脖颈之间大汗淋漓。

下面是给学医的人看的,明白的自然明白

《神农本草经》:气味苦甘寒,有小毒,主寒热出汗。

《本草拾遗》:桑叶、汁,主霍乱腹痛,吐下,研取白汁,合金疮。又主小儿吻疮,细锉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风及宿血。椹,利五藏关节,通血气。

《日华子本草》:暖,无毒。利五藏,通关节,下气,煎服。除风痛出汗,并扑损瘀血。春叶未天,枝可作煎酒服,治一切风。

《开宝本草》:霜后叶煮汤,淋渫手足,去风痹殊胜。

《本草经疏》:《本经》无气味。详其主治,应是味甘气寒性无毒。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原禀金气,故又能除风。经霜则兼得天地之清肃,故又能明目而止渴。发者,血之余地,益血故又能长发,凉血故又止吐血。合痈口,罨穿掌,疗汤火,皆清凉补血之功也。

《本草纲目》:桑叶乃手、足阳明之药,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止消渴。

《本草蒙筌》:采经霜者煮汤,洗眼去风泪殊胜。盐捣敷蛇虫蜈蚣咬毒,蒸捣扑损瘀血带凝。煎代茶,消水肿脚浮,下气令关节利;研作散,汤调。止霍乱吐泻,出汗除风痹疼。炙和桑衣煎浓,治痢诸伤止血。

《本草备要》:甘寒,手足阳明之药。大肠、胃。凉血刀斧伤者,为末,干贴之妙。燥湿,去风明目。采经霜者煎汤洗眼,去风泪;洗手足,去风痹。桑叶、黑芝麻等分,蜜丸、名扶桑丸,除湿去风,乌须明目。末服止盗汗,严州有僧,每就枕,汗出遍身,比旦,衣被皆透,二十年不能疗。监寺教采带露桑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下二钱,数日而愈。代茶止消渴。

《本经逢原》:桑叶清肺胃,去风明目。取经霜者煎汤,洗风眼下泪。同黑芝麻蜜丸久服,须发不白,不老延年。《本经》言除寒热出汗,即《大明》蒸熟捣风痛出汗之谓。煎饮利五脏,通关节下气。煎酒服,治一风。桑根烧灰淋汁,与石灰点面上风,灭痣,去恶肉。

《本草崇原》:《夷坚志》云:严州山寺有一游僧,形体羸瘦,饮食甚少,每夜就枕,遍身汗出,迨旦衣皆湿透,如此二十年无药能疗,期待尽耳。监寺僧曰:吾有药绝验,为汝治之,三日宿疾顿愈,其方单用桑叶一味,乘露采摘,焙干碾末,每用二钱,空腹温米饮调服。或值桑落时,干者亦堪用,但力不如新采者,桑叶是止盗汗之药,非发汗药。《本经》盖谓桑叶主治能除寒热,并除出汗也。恐人误读作发汗解。故表而明之。

《本草求真》:清肺泻胃,凉血燥湿,去风明目,《圣济录》治吐血不止,晚桑叶焙研,凉茶服三钱,只一服止,后用补肝肺药。《千金方》治头发不长,用桑叶、麻叶煮泔水沐之,七次可长数尺。《集简》治风眼泪,用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温洗,或入芒硝。扶桑丸除风湿,乌须明目,用黑芝麻同桑叶等分为丸。震亨曰:经霜桑叶研末,米饮服,止盗汗。

《得配本草》:甘,寒。入手足阳明经。清西方之燥,泻东方之实。去风热,利关节,疏肝,止汗。得生地、麦冬,治劳热。配生地、阿胶,治嗽血。肝燥者禁用。

《本草经解》:桑叶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甘有小毒,得地中南火土之味,而有燥湿之性,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太阳者,行身之表,而为一身之藩者也,太阳本寒标热,所以太阳病,则发寒热。桑叶入太阳,苦能清,甘能和,故降寒热。汁者,心之液,得膀胱气而出者也,桑叶入膀胱而有燥湿之性,所以出汗也。”

《本草新编》:桑叶之功,更佳于桑皮,最善补骨中之髓、添肾中之精,止身中之汗,填脑明目,活血生津,种子安胎,调和血脉,通利关节,止霍乱吐泻,除风湿寒痹,消水肿脚浮,老男人可以扶衰却老,老妇人可以还少生儿。…桑叶采叶如茶,种大者第一,再大者次之,再小者又次之。与其小,无宁大也。过大,则止可煎汤以入药,有堪为丸散矣。洗目,宜取老桑叶,自落者无用矣。

《本草分经》:苦甘而凉。滋燥凉血,止血去风,清泄少阳之气热。

图文编辑:郭星池

排版:朱昱林

校正:李楠朱昱林

指导教师:张会永吴威魏延军

张会永

谢谢您的支持,鼓励老板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emsbc.com/yfxbjzl/224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