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为什么被称为血海,肝有什么功能,中

肝,什么是肝

1肝位于横膈之下,腹腔之右上方,右胁之内。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疏泄与主藏血。肝与六腑中的胆互为表里,其在液为泪,在窍为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甲,在志为怒,藏魂;肝体阴而用阳,肝为刚脏,主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在五行中属木与自然界春气相互通应,为阴中之少阳。

(一)生理功能

1.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肝主疏泄,指肝脏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的功能,具有疏通宣泄、条达、升发气机的生理作用。

肝气的畅达,有利于脾土的疏通。历代医家采用类比的方法,用木性升发柔和来阐述肝脏的升发、条达疏通、宜泄的生理功能。并概括出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的生理特性。肝主疏泄,是指肝对全身阴阳气血的重要调节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畅气机:

气机,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肝通过疏泄,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有序运动,是肝主疏泄中最核心的作用体现,它直接影响其他四方面功能的正常发挥。

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如呼吸运动、饮食物消化水液代谢、血液运行生殖活动等,都依赖于气的推动,受肝疏泄功能的调节,以维持有序、协调的状态。因此,肝的疏泄功能,对于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经络通利,气血和调,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活动也就正常协调。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则可导致气机失调而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一是肝的疏泄功能太过,气升发过亢,肝气上逆而见面红目赤,头胀头痛,急躁易怒;甚者血随气逆而见呕血,昏厥等。

二是肝的疏泄功能不及,气升发不足,肝气郁结,气血不畅而见胸胁、两乳胀满不适,甚或疼痛等症,临床以疏肝理气的方药予以治疗。

(2)维持血液运行和调节津液代谢:

人体血液的运行和水液的输布代谢,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完成。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而肝的疏泄,通过调畅气机,以促进血液的运行及水液的代谢。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则血与津液运行通利。若肝失疏泄,气机阻滞,则可导致瘀血及水湿痰饮的产生,表现为微积、肿块,或妇女的经行不畅、痛经、闭经,或水肿、痰核、腹水等。

(3)促进脾胃消化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但脾胃之间的纳运升降运动是否办调,又依赖于肝疏泄功能的调节。肝对脾胃运化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是促进脾胃的升降。纳入的饮食物,经胃的腐熟作用,形成的食糜通过胃气下降至小肠,小肠分别清浊.进一步消化吸收。而水谷精微通过脾的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化生气血,使之运行周身。

脾升胃降的气机运动,则受肝气疏泄功能的调节。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人体气机调畅,脾升清胃降浊才能协调有序,饮食物方能正常的消化吸收及输布。

若肝的疏泄失常,影响到脾的运化与升清功能,在上可见头目眩晕、两胁胀闷;在下可见腹胀、腹泻等,中医称之为“肝脾不和”。影响到胃的受纳与腐熟功能,在上表现为呕逆、吸气、纳呆,在中为脘腹胀满疼痛;在下可见便秘,中医称之为“肝(犯胃”。肝失疏泄对脾胃功能的影响,以五行学说来阐释,又称为“木旺乘土”。

二是分泌胆汁,以助消化。胆附于肝,胆汁为肝之余气积聚而成。胆汁在进食时排入肠中,以助饮食物的腐熟消化。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受肝疏泄功能的调节。只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汁才得以正常的分泌和排泄,以助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饮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如果肝气郁结、疏泄功能失常,则胆汁生成排泄障碍,表现为胁肋胀满疼痛、口苦、纳食不化等症。若胆汁逆流入于血脉,外溢于皮肤,则可见黄疸病证。

(4)调畅情志,情志,是人对外界客观事物刺激所产生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感变化,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因情志活动,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肝的疏泄,能调畅气机,促进气血的运行,故能调畅情志。

此外,肝在志为怒,怒属不良性情志因素。当肝失疏泄,气血不和则可致情志失调,主要表现为:一是肝的疏泄功能太过.肝气亢逆.临床可见头胀头痛,急躁易怒等。二是疏泄功能减退,气血不畅,肝气郁结,临床可见抑郁寡欢,多疑善虑等症状。

(5)促进和调节生殖功能:肝的主疏泄可影响到人的生殖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女子胞月经的排泄和胎儿的孕育.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能促进气血的运行;同时.肝又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为女子胞输送气血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正是因为肝与女子胞的功能极其密切.故称“女子以肝为先天”。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则可导致女子胞的功能障碍。如肝失疏泄,气血不畅,则致女子月经不调,或痛经等。

其二是可影响到男子的生殖功能,男子精气排泄依赖于肝疏泄功能的调节,肝的疏泄功能太过,扰动精室,可见遗精、早泄等症;若肝的疏泄不及,肝气郁结则易致精液排泄不畅,郁滞于精道导致精瘀之证。

2.主藏血,肝主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人体的血液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血液生成后,一部分被各脏腑组织器官直接利用,另一部分则流入到肝脏贮藏起来。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血流量,常随人的功能状态及外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如体力劳动时则四肢血液的分布量较多,脑力劳动时则大脑的血流量增加,进食时胃肠道的所需的血液增多。

人体血量的这种分布,既保证了处于运动中的脏腑组织器官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又防止处于相对抑制的脏腑器官消耗过量的血液,而肝对血量的分配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

当人体某一部位活动量增加,血液需求量亦增加时,肝脏即将贮藏的血液适时排放到相应部位,保证这些脏腑组织器官有充足的血液供应。而当人体活动量减少,血液量需求也相应减少时,一部分血液又流回于肝脏而贮藏之,肝是通过自身的藏血功能来调节全身的血量分布。

如《素问”五脏生成》说:“故人卧血归于肝。”唐代医家王冰注释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由于肝具有藏血功能,为经血之源,故与冲脉并称“血海”。各个组织器官得到了肝血的滋养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另外,肝藏血的功能对防止出血、制约和涵养肝阳及妇女月经的调节也有重要意义。肝藏血的功能失常,若肝血虚少,则脏腑组织器官失养,血不养目可见眼花、干涩、夜盲;血不养筋,则见筋脉拘急、麻木、屈伸不利,甚或抽搐;血海空虚,可表现为妇女月经量少,甚或闭经。肝藏血不固,则见出血,如呕血、衄血、妇女月经量多或崩漏等。

肝调节血量,以贮藏血液为前提,以主疏泄为动力支持。只有充足的血量贮备,才能有效地进行调节。但是,将贮藏于肝内之血输布于外周的作用,实际上是肝的疏泄功能在血液运行方面的表现。

在肝气冲和调达的情况下,贮存于肝内的血液才能向外周布散。因此,肝气调节血量的功能,须在藏血与疏泄功能之间协调平衡的情况下,才能正常发挥作用。如果肝气升泄太过或藏血功能减退,都可导致各种出血病证;若肝气疏泄不及,肝气郁结,则可致气滞血瘀病证。

(二)生理联系

1.在志为怒,藏魂,怒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时的一种情绪反应,属不良性的情志刺激。一定程度的发泄利于肝气疏泄,对人体是无害的。一方面疏泄太过,大怒可以伤肝,导致疏泄失常,肝气亢奋,血随气涌,表现为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甚则吐血、衄血、卒然昏倒、不省人事。

另一方面疏泄不及,肝失疏泄,也可致情志失常,表现为情绪不稳,郁怒或心烦易怒。所以说,肝“在志为怒”。

“魂”指一些非本能性的心理活动,肝的藏血功能正常,则魂有所舍。若肝血不足,则魂不守舍,则可见惊骇多梦、卧寐不安、梦游、梦呓等。

2.在液为泪,泪为两目分泌的液体,具有润泽和保护眼目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是濡润目窍不外溢,但在异物侵入目中时,则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睛和排除异物的作用。

在病理情况下.肝功能失常则可见泪液的分泌异常。如肝的阴血不足,见两目干涩;如肝经风热,见两目红赤,羞光流泪;如肝经湿热,则可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症。

3.在窍为目,目,即眼睛,又称为“精明”.具有视物的功能,肝的经脉上连于目系,目的视觉功能,有赖于肝气的疏泄和肝血之荣养故说:“肝开窍于目。”若肝之阴血不足,见两目干涩,视物昏花或夜盲,肝火上炎,则见两目红肿热痛,肝阴虚而阳亢,可见头目眩晕;,肝风内动,则见目睛上吊等

4.在体为筋,筋,即筋膜、肌腱。筋膜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连结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筋和肌肉的收缩和弛张,即能支配肢体关节运动的屈伸与转侧。筋膜有赖于肝血的充分滋养,才能强健有力,活动自如。

如果肝血虚少,血不养筋,则见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则拘挛震颤;若热邪侵袭人体,燔灼肝经,劫夺肝阴,筋膜失养,则表现为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动风之象。

5.其华在爪,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爪乃筋之延伸到体外的部分,故称“爪为筋之余”。爪甲的荣枯,可反映肝血的盛衰。肝血充足,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若肝的阴血不足,爪甲失养,则爪甲脆薄,颜色枯槁,甚则变形脆裂。

好了,以上浅述了肝的功能及其生理联系,肝在阴阳中属阴中之阴,五行中属木与春气相应,现在正是养肝的好时节,特别是女性,千万不要生闷气,女子属阴,应当养血,肝为血海,所以女子更应该好好养肝才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emsbc.com/yfxbjzl/23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