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浅释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妙庄严王”是一个国王,这国王信邪教、信婆罗门教,没有真正的智慧。可是这个人很有善根的,有什么善根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四个比丘在一起发愿修行,但是这四个比丘却不能一齐修行,因为四个比丘都要吃饭,也都要有地方住,需要有护法来供养。
其中就有一位比丘发愿来护持其他三位比丘,他说:“我们四个人若是要一齐修道,会没有饭吃、没有地方住,因为没有人供养,不能修道。现在我发愿来做护法,护持你们三个人的修行;等你们三个人证果之后,我再修行。我现在先发愿来护持你们,我去做工来供养。”
这样子商议妥了,那么其他三个就修道,他就去做工,用钱来供养这三个人。
三个比丘一修,果然就修证果了。这三个证果的同参一观察因缘,知道这位护法因为护持三宝,有很大的功德,所以就做了国王。
这国王他因为宿世有这种善根,还有一种慈悲心、善心,但是他就信邪教,不信正教。这三个证果的同参就想:“他这种邪见不拔出去,怎么办?”于是三位比丘又同时发愿,一位发愿作为这国王的太太,两位发愿作为他的儿子。
为什么?他们想:“人能以受影响的,能以容易度的,最好就是他的妻和子;因为男人多数会听女人的话,儿子也会影响父亲的心理。接近长久了,一定可以把他度了!”
所以这三个同参,一个做他的太太,两个就做他的儿子,结果把这邪见的父亲、邪见的丈夫度得信三宝了,也一起证果了。〈妙庄严王本事品〉就是说的这个公案。
尔时,佛告诸大众:乃往古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云雷音宿王华智,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国名光明庄严,劫名喜见。
尔时,佛告诸大众:释迦牟尼佛说完了〈陀罗尼品〉之后,正要说这〈妙庄严王本事品〉,在这时候,佛告诉在法会中这一切的大众。
乃往古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在过去很古以前那个世界。有多古呢?经过没有数量、没有边际,不可考,也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无量无数那么多的劫数。
有佛名云雷音宿王华智,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那时候有一位佛出兴于世,名号为云雷音宿王华智佛。云,这位佛的身,好像云普覆一切;雷音,佛的声音,好像雷声音似的。
宿王华智,这一位佛,他有智慧。多陀阿伽度,是梵语Tathagata,译为如来;这是因为梵语的音有轻重的问题。阿罗诃,是梵语Arhan,也就是阿罗汉的意思;阿罗汉,就是“应供”,应该受人间和天上的供养,也就是应该受九法界众生的供养。
九法界,就是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罗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三藐三佛陀,也就是三藐三菩提;这也是梵语,翻译为正等正觉。
每位佛都有十号,就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有这十种名号,才够资格称为“世尊”。
国名光明庄严,劫名喜见:在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在世的时候,这国土的名字为光明庄严;常常光明,就算是没有一切的日、月、星、灯光,也是光明的。这时候的劫名,叫做喜见,一切众生都欢喜。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庄严,其王夫人,名曰净德,有二子,一名净藏,二名净眼。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萨所行之道,所谓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离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方便波罗蜜、慈悲喜舍,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悉明了通达;又得菩萨净三昧、日星宿三昧、净光三昧、净色三昧、净照明三昧、长庄严三昧、大威德藏三昧,于此三昧亦悉通达。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庄严:在云雷音宿王华智佛的佛法中,这个时候有一个国王,名为妙庄严王。其王夫人,名曰净德:王的太太,名为净德夫人。
有二子,一名净藏,二名净眼:王有两个儿子,第一个名叫净藏,清净而有宝藏;第二个儿子的名字,就叫净眼,既清净,又有智慧眼。智慧眼,也就是有择法眼。
什么是择法眼?就能辨别法的是非;什么是是法、非法,什么法是正法、邪法,就是哪一样对、哪一样不对,他能分别得出来。
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妙庄严王这两个儿子,他们都有大神通了,又有福,又有德行,又有大智慧力。久修菩萨所行之道:为什么他们有大福德,又有大智慧呢?因为他们在很久以前就修行菩萨所行的道,就是六度万行。这儿讲“七度”,本来有“十度”,有十波罗蜜的。
所谓檀波罗蜜:檀,译为布施,就是布施波罗蜜。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也就是法施,法施也就是无畏施,无畏施也就是财施。怎么这样讲呢?你有财了,就可以养道,可以修行。
若没有钱,就像方才所说的公案,这四个人一起来修行,要是等着护法来供养,那就不容易的;若护法不来呢?就没有饭吃,甚至于就饿死了!饿死怎么能修行呢?所以就有一个人发愿去做苦工,来供养其他人可以继续修行。
供养三宝,这是财施;因为你有财施,他才能行道修行,这也就是法施。因为有护法,所以他没有恐惧了,也不怕饿死、冻死,不怕没有饭吃,也不怕没有衣服穿,也不怕没有地方住了。
修行,这衣、食、住,是很要紧的。若没有饭吃,也打妄想想攀缘;没有衣服穿,也打妄想想攀缘;没有住的地方,也是打妄想想攀缘。
要是有人供养,他就不害怕了:“这回我饿不死了,冻不死了!不要紧,用功修行。”就不打妄想了。他不害怕了,这岂不是无畏施呢?所以分而言之是三种,合而言之是一种,这是檀波罗蜜。
尸罗波罗蜜:尸罗是梵语,译为“戒”。戒为成佛之母,成佛就要持戒,不能犯戒的。犯戒,就好像船行在大海中,船底下要是有窟窿就会漏水了,这船是不是要沉到大海里去?所以犯戒好像船沉到海里一样。
你受了戒,必须要守戒;不是受戒而不持戒,你不守戒,就漏了。这一漏,就成了有漏了,不是无漏了。
无漏,就是你不破戒;你一破戒,这就漏。漏了怎么办?就要补,要多做功德。或者你出钱,或者你出力量,来作功德,在三宝的面前来立功、赎罪;赎罪,就是你有立功,你就没有罪了。
羼提波罗蜜:羼提是梵语,译为忍辱,就是忍辱波罗蜜。不忍辱,就不波罗蜜;你忍辱,就波罗蜜。说这波罗蜜是不是很甜的?这“波罗蜜”的“蜜”字,中文也可以写“密”字。
这波罗蜜是不是甜的?不是甜的,是很苦很苦的!可是苦完了,就该乐了,该甜了。你不苦,就不甜。所以这忍辱波罗蜜,就是你不能忍的,你就要忍;你想发脾气的时候,你就要想忍辱波罗蜜,不应该发脾气。
发脾气就像自己带着很多手榴弹、很多原子弹,身上随处都是;要爆炸,你就要想:“不要点这个火!要忍辱啊!”你身上的原子弹没有爆炸,既不会把自己轰死,也不会把人家打死,所以这“忍辱波罗蜜”是最不错的。
毗奈耶波罗蜜:毗奈耶是梵语,译为精进,就是精进波罗蜜。精进,就是身也精进,心也精进,不懒惰,天天都来听经,时时都要研究佛法,时时刻刻都发一个正信心,正信三宝。
你们学佛法,学来学去,不是就是听经,到要用的时候,你不会用了,把什么都忘了──布施也忘了,持戒也忘了,忍辱也忘了,那更不要谈精进喽!
你不精进,就没有禅定;没有禅定,就生不出智慧来,所以这都是有互相连带的关系。连带,就是你和我,大家都有关系的。好像你们现在皈依我这个法师,这都有一点前因后果的关系;若没有,这绝对不会有这种情形的。
禅波罗蜜:禅是梵语,此云思惟修,就是静虑;把你的思虑清净了。
般若波罗蜜:般若是梵语,就是智慧。为什么不直接翻译智慧波罗蜜呢?因为“智慧”是很普通的,这“般若”含有三个意思,所以不翻;若翻“智慧”,就没有三个意思了。
这三个意思是: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文字般若,就是一切的经典;观照般若,就是用自己这种观察的智慧,来照了一切的境界;实相般若,就是本来就有这般若。因为文字般若而启发观照般若,因为观照般若而契合实相般若。有这三种意思,所以保留不翻。
波罗蜜,就是到彼岸,也就是成功了。譬如你修行想成佛,你成佛了,这是波罗蜜;你想吃饭,吃完不饿了,这是波罗蜜;你想讲经,上了法座讲完经了,这是波罗蜜。什么都是波罗蜜,波罗蜜是很多的。你读书,小学读完了,这小学的波罗蜜;中学读完了,中学的波罗蜜;大学读完了,大学的波罗蜜,处处都是波罗蜜。
方便波罗蜜:方便,就是观机逗教,观察这机,来用这种的教,来教化众生。所谓“因人说法”,这说法不是一定的,法无定法。《金刚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遇到什么人,就说什么法。
你遇到杀猪的,你就给他讲杀猪怎么样可以令猪不痛苦,杀完了,又怎么样炮制这种肉。和他讲这个,他就觉得你讲得很在行的,你是行家,你很明白这种的事情。
然后你就可以再给他说:“说是这样说,可是杀猪就和杀人是一样的罪,只不过它是畜生,我们是人。在国家,杀人犯法,杀猪就不犯法;虽然不犯法,但是在因果上,和犯法是一样的。”就对他讲这因果。
他一听:“这还有因果呢!我杀了这头猪,这猪将来也要杀我,这不得了了。”于是就不杀了。你先给他讲他所知道的法,然后再讲这个怎么样的重要、怎么样厉害;他听了,就会改邪归正,就会不杀生了。这叫方便波罗蜜。
慈悲喜舍:慈,所谓“慈能予乐”,给众生一切所欢喜的;悲,就是“悲能拔苦”,拔一切众生的苦。喜,是欢喜;舍,就是布施。这慈、悲、喜、舍,就叫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
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悉明了通达:又要修三十七品助道法,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总共三十七品。
这三十七品,在小乘称为正道法,在大乘称为助道法,在这唯一佛乘的圆教,也不是正道,也不是助道,非正、非助,但也是正道,也是助道。因为佛乘是圆教,是圆融无碍的。
圆,就是圆满,所谓“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圆融无碍,是怎么说怎么有道理。由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乃至于三十七品助道法,这净藏和净眼二位菩萨都明了,通达无碍。
又得菩萨净三昧、日星宿三昧、净光三昧、净色三昧、净照明三昧、长庄严三昧、大威德藏三昧:这净藏和净眼二位菩萨又证得种种的三昧。三昧,就是正定正受。
“菩萨净三昧”,菩萨所应该得的净三昧。净三昧,就是圆净三垢;三垢,是贪垢、瞋垢、痴垢,也可以说是见惑、思惑、尘沙惑。把这三种不干净的东西都干净了,这叫净三昧。
“日星宿三昧”,“日”譬喻实智,“星”譬喻权智,权实不二。“净光三昧”,本性清净,而现出无量的光明,所以叫净光定。“净色三昧”,本性清净,而现出一切的色身来,这叫净色定。
“净照明三昧”,这自性的光明,遍照无量三千大千世界;这是光明的自性照了诸法,所产生的定。“长庄严三昧”,就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大威德藏三昧”,大威德,就是十力的威德。
于此三昧亦悉通达:在这七种的三昧中,也都通达无碍,也都明了了。对这种定力的境界,都是照了无碍。
粉丝福利:点击下方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