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记者瞿依贤在一款乳腺癌新药获批上市发布会后的间隙,经济观察报采访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这个在公共话题里不那么醒目的名字,却是中国创新药研发过程最重要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之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创新药研发还非常薄弱,临床用药绝大部分依靠仿制,生物药基本为零。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开始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要保护知识产权就不能再走仿制的老路。
在这个严峻的历史转折面前,中国开始加强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推出了中国医药领域最早推动创新的国家计划工程,进入新世纪也先后部署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和新药创制专项。
陈凯先便是这一系列科技专项的(总体)专家组成员,也是新药创制专项的化学药责任专家和技术副总师。
新药创制专项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新药创制》的简称,在陈凯先对经济观察报的讲述中,也被称作重大专项、或专项。这个专项是国务院年部署的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一,于年开始实施,年收官,走过了3个五年计划,共收获60多个获批的一类新药,还有多个新药处于三期临床或申报上市阶段。
回忆新药创制入选16个专项的过程,陈凯先说很不容易。当时流传一个说法,专项的成果要像探月工程、大飞机一样使人眼前一亮,振奋民族精神,药片这么小的东西怎么能放入重大专项?后来担任新药创制专项技术总师的桑国卫院士,带着药学界的专家努力争取,最终推动新药创制纳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陈凯先把新药创制专项的经验总结为举国体制:不是给一定的科研经费支持,而是协调政府各部门,形成配套完善的全方位政策支持环境。他和相关的专家都希望重大专项能够在十四五接续下去。
今日医药领域的创新发展环境,远非当年能比。年新冠疫情来袭,更使生物医药的发展站到前所未有的高点,其中创新药的研发更是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