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学习心得报告九

北京治疗白癜风疼吗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418/4611049.html
南无阿弥陀佛

信愿念佛,求生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我们来看下面这一段:

“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这一段的意思很深,不仅是净宗的经典以实相为体,也就是根据事实真相为我们说的,所有一切大乘经都是根据实相而说的。各位同修一定要知道,这个实相就是我们一切众生的真如本性,就是我们一切众生的佛性。佛性就叫实相,这个实相它是无相的,所以“实相之体,非寂非照”,它也不能说寂,也不能说照,寂照是给它说明这个实相的,寂照之体即是实相。这个实相它能寂能照,寂就是它的本来面目,照就是它的作用,所以说“寂而恒照,照而恒寂”。也就是说它本来就是这样的。

这不但使我们建立清净的信心,同时我们也真正明白了,所有一切大乘经论是平等的,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是平等的?因为都是依实相理体而说的,也就是说所有大乘经论统统都是讲这个实相的,统统都是依这个实相理体而说的。这个实相理体,刚才我跟大家讲就是我们的自性,统统都是依自性而说的,讲的都是我们的自性。因为要想成佛,必须要见性,见性才能成佛,所以大乘经论讲的是什么?依什么做依据?就是依这个实相。所以说诸法平等,无有高下,因为一切法通通都是讲自性的,所以它没有高下。因为一切法通通都是说自性的,了达实相的。为什么说是平等的?因为都是依实相理体而说的。同修们要知道,没说别人,说的都是你的自性,自性就是实相理体。

由此可知,大乘法门无论哪一个法门,到最后的结果是教我们去证实这个实相,去证什么东西呀?就是证实这个实相。大乘经就是讲这个,把这个事实要证明、要亲证。这就是佛门里面常讲的成佛,成佛就是亲证实相,也就是明心见性了。正是说明不仅一切法是平等的,一切法是圆融的,更显示出佛佛道同。所以说一切佛所证的都是真如本性,一切法都是讲的这个事实真相,也就是讲的一切众生这个真如自性。所以学佛一定要明白,一切法通通都是讲这个真如自性的,就是让我们明白实相的。

再底下这一句是“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这两句告诉我们,寂跟照、照跟寂是可以互相做体用的,这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寂是体,照就是作用;照是体,寂就是作用。寂就是你的清净的自性,照就是它起的作用,起的是智慧、作用,说寂跟照互为作用。照要做体,寂就是作用。寂做体,照就是作用。照是体,寂就是作用,它是一不是二。

强是勉强,实在不得已建立的这个假名。以寂为体,照而寂,这个叫常寂光,常寂光土就是我们清净自性的本来面目,给它起个名叫常寂光土,这是以寂为体,寂就是灵明湛寂、如如不动的本来面目。

寂而照是以照为体,寂就是它的作用。就像水,平静的水面上,它是一点波动都没有,那就叫寂。照就是它能够照到外面的一切,本体起作用,能够照到外面的一切,一切都映在水面上了,水面就叫寂,它作用叫照,寂照可以互为体用。那么以照为体,寂是作用,这个勉强叫它做清净法身,照就变成清净法身了,寂就是它的作用。这两句就是我们自己一念心性,就是真心、就是我们的本性,也是诸佛如来的身土,身土不二。诸佛如来所证得的是什么?也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

寂是体,照是用;照是体,寂是用,寂照不二。身土为什么会不二?因为寂照不二,照寂不二,这个意思就很深,但是这是真正的事实。刚才讲,寂就好比湖面,水是平的,永远是那样的,就叫寂。照是它起作用,山河啊,什么万物啊,都能够现在水面上,那就是照。寂和照都是体,都是一个体起用。大家要明白这个寂照不二,就认识了自性。实相之体就是这样的,大师为我们辨体,不能不给我们说出来,这是最原始的理论依据。

最原始的理论依据是依据什么,同学们一定能要知道,依据事实真相,就是佛说法是依据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而说的。大乘经讲什么?也是讲这个事实真相,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依这个本性来讲的。

下面逐渐讲到现相上了,前面这是理体。讲到现相上,说“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寂光土、清净法身都是属于心性之本体。同学们一定要知道,常寂光土、清净法身都是属于心性之本体。我们的心性本体、心的体就叫寂光土,也叫清净法身。

讲到法身、报身、应身,这是说佛的三身,是从体起用的,起作用,我们就比较容易懂了,比较容易去体会了。我们的清净法身跟诸佛是一样一样的,这个体相用就是法身、报身还有应化身。所以说诸佛的法报化三身也跟我们众生的法报化三身是一不是二,都是从体起用的。只不过我们凡夫从体起用就迷了,迷了这个自性本体了,追逐妄尘境界了,所以说有障碍了。

那么诸佛呢,他没有障碍,所以说,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寂就是你的自性本体,它就叫法身,给它起个名字就叫法身。寂照,它能起作用,能觉,能了知一切,那么它就叫报身。照寂称之为法身,法就是指一切万法,所以法身的意思我们要认识清楚,法是一切万法,一切万法就是自己,这叫法身。这个话确实使我们感到非常迷惑,怎么一切万法是自己呢?我们一般人都认为这个身是自己,这个身之外就不是自己了,叫身外之物,就不是自己了,总以为身是自己。佛告诉我们,身不是自己,一切万法是自己,当然身也是万法之一。因为一切万法皆由自性本体所变现出来的,所生出来的,那一切万法不就是自己吗?这个我们去体会。

为什么说佛法是难信之法?因为我们众生,他起心动念,六根对六尘境界,他向外面攀缘,他不会返观内照,所以说要想回头很不容易。回头就是能够返观内照,来见自性,了达实相。不能返观内照,就不能离相证真,所以说难信就难信在这了。

这比较难懂,佛在经上常用梦幻来做比喻,像我们做梦,我们人都有做梦的经验。梦中有境界相,梦里头有境界,有现相。梦里面种种现相啊,什么山河大地、人事物,都在梦里面现相了。现相,当然梦里有自己,哪一次做了个梦,梦里头没有自己?诸位有没有这个经验?做梦的时候没有自己?决定没有这个经验,做梦一定有自己。除了有自己,还梦到很多人,有他人,也有山河大地,甚至于也有楼台亭阁,像我们这个世间一样。你梦醒了之后,有没有去想一想,梦中境界从哪里来的?梦是我们现在一般科学家讲这是下意识的作用,我们佛法里也是讲的心理作用,梦是我们心变现出来的。前面我们讲过了,心性有真有妄,我们做梦,梦境是妄心变现的。什么妄心?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是这种心变现出来的。做梦,梦里头自己的人,当然是我们的心变现的,其他的那些人物、山河大地也是这个心变现出来的。除了这个心之外,没有任何一样东西。你就领悟到了,整个的梦原来就是自己,梦中自己身是自己,梦中的山河大地也是自己,梦中所有一切人物都是自己。原来全梦即心,那就叫法身。你就承认了,原来所有一切境界都是我自性变现的,这个我们容易承认,我们能够肯定这是事实,确实梦境是我自性变现的。

但是现在外面的境界怎么样?从哪儿来的?这不是做梦。其实这还是在做梦。我们做梦的时候,在梦中不晓得自己做梦,都把它当作真的了,醒了之后才知道做梦。佛告诉我们,我们现在正在做梦,十法界依正庄严、虚空大地,是我们真心本性变现出来的,除了心性之外,无有一法可得。十法界哪来的?都是我们的真心起作用变现出来的,离开真心,无一法界,一法界都没有。佛与大菩萨们对于这个事实真相明白了,认识清楚了,就叫做证得法身。所以他对于一切众生的爱心是平等的,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所以叫慈悲,“无缘大慈”,缘就是条件,没有条件的,“同体大悲”。所以说他对众生那个爱心是真诚的,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为什么没有条件?因为虚空法界跟自己是一体的,那还谈什么条件?

这个事实我们世间人不了解,连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都不了解。到什么人才了解?我们这部经是圆教经典,圆教初住菩萨才了解。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入这个境界,亲证这个事实真相,他明白了,他了解了。所以这个时候,他的思想见解、想法、看法跟诸佛如来就没有两样了,叫入佛知见。这个法身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所以说破一品无明就证一分法身,就是对事实真相了解一分,就证得一分。《法华经》上说的入佛知见,他跟佛的见解思想相同,这叫证得清净法身。这是照寂的功夫到一定的程度了,所以寂是定,定到一定的程度,照是智慧,智慧起的作用,破一品无明,你就把这个事实真相明了了,就证实了,这个时候叫法身。

“寂照强名报身”,寂照是功夫,就是清净心起作用,清净心起作用是充满了智慧,报身就是智慧之身。所以他从清净心里面起的作用,这才能够见到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照寂。所以看到尽虚空遍法界是个什么现象?是寂灭的现象。

“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这是从性修而论。性是本性,真如本性的寂照说实在话是每个人统统都有的。为什么?无关于迷悟,所谓是在佛没有增加,在我们凡夫也没有减少,这是心性里面本来具足的。这个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通通都是依自性它起作用变现出来的。这个自性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啊!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就是指这个真如自性说的。修德就不一样了,说性德是相同的,修德不一样啊。佛菩萨有修,所以事实真相他完全明白了;我们这些人在迷,没修,对于事实真相是完全不了解。佛菩萨给我们讲,我们还半信半疑,甚至于完全不能接受,这是我们没有修德。所以要紧的是要知道如何修,下面就教给我们了。

“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我们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词句来说,“照”就是清清楚楚,我们眼见色清楚、明了,就是我们眼睛看到外面一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耳闻声也清楚、也明了,这就是照。同学们一定要知道,寂是你的自性本体,照就是它通过六根的作用。通过眼根见外面的一切色尘,见的清清楚楚的;通过耳根,见外面的声尘,耳根缘声尘,也是听得清清楚楚的,这就是照。“寂”是什么?寂是如如不动,决定在境界上没有起心动念,这是寂。说听没听到?听到了,但是他没有动念头,没有生这个执着妄想。看没看到?看到了,也没有起妄想执着,所以这就叫寂。换句话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地清净、一念不生,这个叫自受用身。了了分明、清清楚楚,但是没有生一个妄想执着的念头,这就叫作自受用身,“受”就是享受。这是我们要学的!我们日子过得这么苦,烦恼这么多,你想恰恰跟这个相反。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个受是没有苦受也没有乐受。一念不生,没有苦乐,没有善恶祸福,没有六道十法界,本来无一物,就是指这个说的。我们没有照,就是外面什么都不知道,里面那个心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所以照跟寂统统都没有,这是凡夫。佛与大菩萨有照有寂,这自受用,这是报身。

“修德寂照名应化身”,寂照是什么?是帮助别人;换句话说,我自己享受的是照寂,我帮助别人要寂照。帮助别人,自己一定要如如不动,外面境界样样清楚,样样清楚才能够指导别人;自己如如不动,不会被别人牵着跑,决定不受外面境界的影响,你就得大自在。如果只有照没有寂,自古以来也有,度众生最后都被众生给度跑掉了。为什么?他心不定,他没有这个功夫,没有这个功夫就没有定心。定心就是无心,无心就是定心,我们见性了才能无心。不见性就会有心,有心就会随境界转,随境界转就会生心。度众生要跟广大的众生接触,不接触没有问题,这一接触,天天名闻利养,什么都来了,慢慢贪瞋痴慢也生起来了,这就会被众生给度跑了。所以寂就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如如不动,清清楚楚能够帮助别人;如如不动,自己定力能够成就,不会受到外面境界的影响。所以应化身就是他受用身,是帮助别人的。

“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最后这两句话有点像《金刚般若》里面的句法。前面是举几个例子,从这几个例子,我们真正能够体会到宇宙万有原本是平等一相。这当中没有差别,才说不二,寂跟照是一桩事情,身土也是一。《金刚经》上跟我们说明,大千世界是怎么来的?佛跟我们讲叫“一合相”。合是什么?组合,现在我们的科学家对这个意思渐渐懂得了,知道所有一切物质,基本的物质是相同的。只是它排列的样子不一样,科学名词叫方程式,排列的样子不一样。像化学元素一样,基本的物质是一个,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就变成了原子;原子再组合,数量不相同,就变成了分子,这样组合成宇宙万物。其实宇宙万物就是一合相,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没有这些科学仪器,他就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一切宇宙万法是平等的,一合相,没有差别,只是排列组合的样子不相同,其实是一个东西。前面我们举例就是以金来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所有的器皿都没有离开金子这个本体,所有宇宙万有,都没有离开这个真如自性。一切万法都是自性因缘生的,一切的境界都是自性所现出来的,变现出来的,所以是一不是二。很可惜这些科学家没有读佛经,他要读了佛经,那对释迦牟尼佛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在几千年前,怎么会把这个事情搞得这么清楚、搞得这么明白?这就是说明真实的智慧,见到了事实的真相。

所以,一切法统统是平等无二,平等无二里面,你要再起分别、再起执着,再起是非,甚至于善恶、真妄,就错了,大错特错!也许你要问,既然这都错了,佛为什么也说这个真、说那个妄?说真心、妄心?佛所说的这些话都是方便说,都不是真实说。真实说怎么说法?真实说就不能开口,那就是真实的,一开口就错了;真实的不能动念,一动念就错了。“开口便错,动念即乖”,那是真实的,那叫真说。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统统是方便说,我们要从方便里面悟入真实,不可以执着佛所讲的这些名相,一再教给我们,离言说;离名字,名字就是名词术语,要离这个;离心缘,离心缘就是心里不要去想这个,不要去打妄想,打妄想就错了。所以听,用什么听?用清净心听,听了不能想,一想就错了。就是你听到以后,不能起妄想执着,一想就错了,听完就放下了,明白就放下了,不要去想。你用很清净的心去听,听了会开悟,清净心就有悟处。如果是一想就坏了,把悟门就给堵塞了,那你所听到的就是世间里面所讲的佛学。你听的是佛学,把佛法当作世间法来修学,这叫佛学,那就不是叫学佛了。佛学跟学佛大大不相同,学佛是要开悟的,是要修清净心的,要学寂、要学照,这个叫学佛。把原理说出来,然后再落实到事相上。

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我们一起来回向: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如此三事,乃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联系删除。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msbc.com/yfxbjzd/21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