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经前或值经期出现大便下血,伴有月经量少,经后渐愈,呈周期性发作者,称为“经行便血”。也称“借经”或“差经”。
常见病因及症状(l)胃肠郁热:经前或经期大便下血,先血后便,血色黯红,质黏稠。面赤心烦,口苦咽燥,大便干,小便黄。经来量少,经血紫红,质稠,甚则经来点滴即净。舌红,苔黄少津,脉滑数。
(2)阴虚血热:经行便血,经量不多,或点滴而下,色鲜红质稀,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失眠,潮热盗汗,月经量少.舌质红绛而干,少苔脉细数。
(3)脾不统血:经行大便下血,先便后血,量多或少,色淡质稀,神疲体倦,面色无华,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心悸少寐,食少便溏,舌胖大而苔白,脉缓弱。
病情分析与鉴别经行便血主要是由于热邪迫血妄行和气虚不能摄血所致。
(1)胃肠郁热与阴虚血热:胃肠郁热平素嗜食酒浆厚味,或辛辣之品,火热郁结肠胃,下注大肠,月经来潮之际,冲脉气盛,引动肠中积热,热灼大肠血络,迫血妄行而便血;阴虚血热素体阴虚,或久病多产,忧思郁怒,卫志化火,阴精被灼,经行之际,阴血下行,致使阴血益虚,虚热内生,内热迫血妄行,发生便血。伴有阴虚火热之证。
(2)脾不统血:素体脾气虚弱,或饮食劳倦内伤,中气受损,气虚统摄无力,经血来时,气随血泄,中气更虚,固摄无权,发生便血。同时伴有脾气虚弱的症状。
艾灸取穴艾灸体会在经行前和经期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郁伤脾,保持脾胃功能正常。坚持体育锻炼,提高身休素质,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