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膀外侧又麻又痛,肌肉还萎缩,可能是因为

四边孔综合征,即旋肱后动脉和腋神经在四边孔处受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症。其主要表现是腋神经支配的肩臂外侧的感觉障碍和三角肌功能受限。可继发于肩部外伤或上肢过度运动后。腋神经延伸阅读腋神经(Axillarynerve)起于后束,包含第5.6颈神经的纤维。初位于桡神经的外侧,腋动脉的后侧,肩胛下肌的前侧,继与旋肱后动脉伴行,穿四边间隙,绕肱骨的外科颈向后进,在三角肌的深侧,分为上下二支。(1)上支:与旋肱后动脉伴行,绕肱骨外科颈,发分支至三角肌,并有穿过该肌达到皮下的细支,分布于被盖三角肌表面的皮肤。(2)下支:由皮支为臂外侧上皮神经,绕三角肌后缘,穿固有筋膜至皮下,分布于三角肌后下部及被盖肱三头肌长头附近的皮肤。其肌支分布于三角肌的后部,另有一支至小圆肌。腋神经由其干上发关节支,于肩胛下肌下侧入肩关节。四边孔是由小圆肌、大圆肌、肱三头肌长头和肱骨颈内侧缘组成的解剖间隙。大小圆肌之间有一层筋膜组织,腋神经从后束发出后即斜向后行,贴四边孔上缘穿出该孔沿三角肌深层继续向外向前行走,支配肩背外侧皮肤感觉的皮支穿出肌肉进入皮下。当肩关节外展、外旋时,大、小圆肌和肱三头肌长头均受到牵拉,从上方、下方及内侧对四边孔产生压迫。肩部被牵拉、撞击或跌伤致肩部严重损伤后,可使四边孔周围的组织发生创伤性炎症,而修复不全后会产生粘连、瘢痕等病变;另一方面,四边孔处小血管多,特别是小静脉很多,创伤后机化等原因易形成瘢痕粘连,致使四边孔变小并压迫腋神经。另外,在肩关节过度的劳作、运动中,腋神经受到反复磨擦,造成慢性损伤,致局部(包括四边孔的软组织和神经本身)充血、水肿,也会形成粘连或瘢痕,压迫腋神经。症状:患肢呈间隙性疼痛或麻痛,可散播到上臂、前臂和手部,部分患者感到肩沉加重,肩部无力。症状在不知不觉中加重,就诊时已有肩外展障碍或外展无力。体征:(1)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时述肩部酸痛。(2)肩外展肌力下降,或肩外展受限,被动活动正常,少数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正常。(3)三角肌萎缩,其他肌肉正常。(4)从后方按压四边孔有一明显的压痛。(5)将肩关节置外旋位1min可诱发疼痛。非手术康复治疗1、运动疗法对肩关节维持关节活动度,保持灵活性是很有帮助。姿势训练也可能会有帮助。针对过度使用的问题治疗师或教练可能会针对这种情况暂时设计一些其他动作代替高举过头的动作。经过四周左右治疗,就会有更多的主动动作出现。通常经过六周的治疗,患者可以在无痛的情况下进行精细动作的训练。2、物理因子疗法在减轻疼痛,保持肌肉收缩特性,缓解肌肉萎缩增加肌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减轻疼痛首选TENS,保持肌肉收缩特性首选FES,其他的电疗也是可以的。3、定期肌电图检查,检测腋神经恢复情况,调整康复治疗方案。在大多数情况下,保守治疗如物理治疗是必须的。康复治疗的目标就是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一般不会首选手术。术后康复治疗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限制疼痛,并保持肩关节关节活动度。小剂量的运动可以防止疤痕组织再次形成,也可保持神经和血管的自由移动。在手术后的前四个星期内,不要过度使用患侧上肢。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势也可能是治疗的一部分。第二阶段:包括缓慢加强肩关节和上肢的力量。身体的总体状况也是很重要的,一般需要功率自行车,跑步机上运动,甚至加强躯干的核心肌群训练等。第三阶段:通常在术后六周开始。包括运动的具体活动,功能性活动,并继续加强身体整体状况的训练。针对过度使用的问题治疗师或教练可能会针对这种情况暂时设计一些其他动作代替高举过头的动作。十二周后基本恢复正常运动,最后也需要肌电图的检测来判断神经移植后的传导情况。一般肌力判定为:达到非患侧上肢的80%以上为最好恢复情况。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如果您是一名基层医生,请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emsbc.com/yfxbjzd/229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